中國發布丨一個外籍醫生的抗疫之路:為中德合作交流架起橋樑

中國網5月6日訊(記者 張豔玲 通訊員 童萱)張思麗雅,一位德國放射科醫生,她的丈夫,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骨科醫生。幾年前,為了追隨自己的丈夫,她遠離家鄉,來到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成為了醫院國際交流辦的一名職工,負責中外交流,特別是外籍病人的醫療工作。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她積極奔走,籌集物資、分享抗疫經驗,在中國和德國之間架起了合作抗疫的橋樑。

1月21日,張思麗雅從德國返回武漢。1月23日,武漢“封城”關閉了離漢通道,張思麗雅負責在德國駐華大使館、中國政府之間做一些撤僑的協調工作,送走了120多名同胞後,她選擇了留在武漢:“我家現在在武漢,武漢有我的同事、朋友,我還能做一些事情。另外,我對武漢有信心,這裡很安全。”

疫情初期,武漢醫療物資緊缺,雖然被隔離在家,但是張思麗雅通過電子郵件、電話等方式與德國政府和德中醫學協會聯繫,協調對華捐贈事宜,在她的協調幫助下,德國紅十字會及政府先後向湖北捐贈了14.7噸醫療物資,包括防護服、口罩、護目鏡等,支援武漢醫院。由於兩國之間的時差,張思麗雅說自己那段時間是“不睡覺的人”:“每天白天和黑夜都在打電話,我就想幫病人,武漢人都是英雄,我覺得自己做的是對的。”

由於中德時差及各類物資手續問題,張思麗雅和同事在德方專機起飛前連續幾夜準備各類文件、德文翻譯件,並不斷通過電子郵件告知德方,武漢所需防疫物品的規格和相關文書等,確保一切妥當。終於趕在專機起飛前,防疫物資送達到飛機上,第一批援助物資於2月1日安全到達武漢同濟醫院等主要抗疫醫院。

除了籌集物資外,每天,張思麗雅還會接到在武漢外籍人士的各種電話諮詢。在特殊的時期,她從醫生的角度給這些外籍人士提供了全面的知識普及和及時心理疏導,給予他們醫療幫助。一天夜裡凌晨三點,一位德籍男士的8個月大的孩子出現咳嗽症狀,焦急地打電話給張思麗雅,張思麗雅耐心地詢問病情後,判斷患兒當時並不需要到醫院治療,溝通了1小時後,她安撫好患兒家屬,並在第二天及時回訪確認患兒病情好轉。

隨著武漢疫情轉好,全球疫情暴發。張思麗雅心繫家鄉,接受了德國媒體的採訪,將自己在武漢所見所聞、真實的信息在第一時間傳遞給德國的前同事、醫療機構的專家還有普通民眾,提醒做好防護。“封城的效果很好,戴口罩、做好防護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一名德國醫生,又在武漢醫院工作,張思麗雅的前同事經常會諮詢她一些關於重症新冠患者救治的問題。同時,作為中德-德中醫學協會的聯絡人之一,她也收到了來自德中醫學協會會員德國多家醫院、醫學院的請求,希望能夠通過中德醫學協會,瞭解中國同濟醫院的救治方案。

中德醫學協會和德中醫學協會是1984年,由同濟醫院裘法祖院士與德國醫學專家共同發起成立的,辦事機構就設在同濟醫院。三十多年來,堅持每年召開一次學術年會,中國一次,德國一次,交替舉辦,極大地增進了中德醫學交流與中德間的友誼。中德友好醫院於2018年10月正式掛牌於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是中國首家中德友好醫院。

作為武漢市收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最多的醫院,同濟醫院專家組積累了豐富的救治經驗,在張思麗雅的協調組織下,同濟專家團多次視頻連線德國耶拿大學、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德中醫學協會等,線上分享抗疫經驗,還直接將新冠肺炎醫療救治手冊(德語版)打包分享給德國同行,20多家德國醫院收到了“同濟方案”,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抗擊疫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抗擊疫情是全人類共同的目標,武漢已經復工復產,未來世界會越來越好。”這是張思麗雅的抗疫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