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某世子墓,位於西安市長安區三府井村東。


(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第一代秦王(愍王)朱樉陵,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大府井村東北


(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第二代秦王(隱王)朱尚炳陵,位於西安市長安區東伍村北的杜陵文管所旁


(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第五代秦王(康王)朱志×陵,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康王井村東北。


(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第六代秦王(惠王)朱公錫陵,位於西安市長安區龐留井村東北。


(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第七代秦王(簡王)朱誠泳陵,位於西安市長安區簡王井村西北。


( 三秦勝蹟)探訪少陵塬上“明十三陵”

第十代秦王(宣王)朱懷埢陵,位於西安市長安區三府井村東北。


說起“明十三陵”,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天壽山的那十三座明代的帝王陵,然而卻很少有人知道,西安市長安區的少陵原上也有一處規模不小的“明十三陵”……

明太祖洪武皇帝封次子朱樉為秦藩世代藩居於西安,有天下第一藩國之稱。明制;藩王、諸王出生後二歲,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諱避墓,稱為井。當時舊制每井有兩營兵把守,後九井共十八寨均發展為村莊。所謂;“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每個井就是一處藩王家室陵。

明太祖洪武皇帝封次子朱樉為秦藩世代藩居於西安,有天下第一藩國之稱。明制;藩王、諸王出生後二歲,開始修建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諱避墓,稱為井。

從第一代秦藩王朱樉到最後一位藩王,明秦藩王共十三代,除最後一位秦藩王不明葬於何處,其餘藩王葬於少陵原上者十三人,故稱明長安十三陵可與北京明十三陵並稱。有大小之差。這些陵墓分佈在少陵原上,以今長安區大兆鄉和今韋曲街辦杜陵村一帶(原長安區杜陵鄉)。以大府井為首第一代秦愍王接下來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世子井(十子井)等其歷史橫跨二百四十年(240),明秦藩王郡王及宗族大都葬在這裡,歷經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和社會的變革,有的墓丘削平石刻損壞。

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自古便是一塊風水寶地,它南望秦嶺,北靠西安城,東臨滻河,西有潏河,依山傍水、地勢高爽、視野開闊,是古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們墓葬選址的絕好地方。漢宣帝劉詢的杜陵就在這裡,所以少陵原又稱杜陵原,杜陵旁邊,是陪葬在此的宣帝許皇后墓,稱為少陵,少陵原的名稱便由此而來。

要了解秦王墓的了不起,必須親眼到少陵原去看看,這樣才能真切地體會到”長安十三陵“的重要性。

從西安市區大雁塔南廣場一直向南,到長安區的航天城後,左拐上塬,過富力城。在富力城東牆不遠有個口,向南進三府井村,在古樹處左拐,穿過村子。緊挨著村東邊的圍牆裡就有石刻。裡面最有特色的算那個刻有牽馬人的石雕了,比起昭陵六駿顯得卡通多了。但我不知道到底是第幾代秦王的陵前石刻。

回到富力城前的大路上,繼續向東行,到新建的雁引路(去引鎮的新路)轉盤,右拐朝南走。不遠路東就是中國藏敖基地,路西就是東伍加油站。順東伍加油站對面的小路一直向東騎,就到了杜陵文管所。二代秦王朱尚炳的陵前石刻就在裡面。

再回到去引鎮的大路,順新修的路向南行,不遠處路西就看到一代秦愍王墓了。順鄉間土路向西,到簡王府井村。找門牌號137號,他家西牆外就是第七代秦簡王的陵前石刻。

再回到去長安區引鎮的大路繼續向南走,上2個大坡右手就看到去長安區大兆街道龐留村的指示牌,順路騎5公里,就是龐留村(途中右手經過去康王村的岔路口,有指示牌)。在快到龐留村的時候右手有一條鄉間水泥路,進此路,第六代秦惠王的陵前石刻就在村子邊。陵前石刻中有一個華表頂的石制蹲天祿比較特別,其他的陵前均已遺失。龐留村秦惠王朱公錫的陵墓前還有兩座碑尚存,碑額篆書“大明宗室秦惠王神道碑”,神道兩旁有大型石雕16件,八稜形華表的頂部蹲天祿,遺物雖多但也與村戶間雜。

順原路返回到去康王村的岔路口,一直順路前進。進村後右拐,在村東北就看到第五代秦康王的陵前石刻。石刻的盡頭是已經斷為3斷的石碑,藏在樹叢中。

少陵原上的明秦王墓,全部坐北朝南,神道和石像都在墓冢的南邊。從朱樉墓走下來,冢的南邊有一條筆直的土路向遠處延伸過去,這應該就是曾經的神道,沿著神道往南走約100米,便有一對威武的石獅面向南蹲著,石獅前面,兩組石像在神道兩邊的麥田裡排列開來,由北向南依次是:武士、文官、石馬、麒麟、石羊、石虎、華表。武士神情忠勇威嚴,通高近三米,雙手拄劍;文官則顯得和藹了許多,身著博衣大袖的長袍,腰繫玉帶,衣服上的褶皺清晰可見,然而六百多年的風雨侵蝕卻讓文官像的臉上出現了條條“皺紋”;石馬體態豐滿健壯,馬鞍、馬鐙、轡頭齊備。

據瞭解,按照明代的制度,藩王、諸王出生後二歲,開始修建其陵墓,修好後只留一個天井,死後才封葬,因為避諱“墓”,所以稱為“井”。還有另一種說法,因為高大的陵墓形狀像“鼎”,所以當地人就以“鼎”稱之,然而長安的方言中“鼎”讀“井”音,所以,臨近王陵的村落多以“井”命名。 

現在,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上的很多村落,都是明代看守藩王墓的陵戶和駐軍的後代。明代舊制,每井有兩營兵把守,後來,九井共十八寨均發展為村莊,所謂“九井十八寨,個個有由來”,每個井就是一處藩王家室陵墓。今以大府井為首,包括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五府井、簡王井、康王井、龐留井、世子井,共九井,此外,護陵的軍營逐漸形成許多村寨,如東伍村、南伍村、胡家寨、大兆寨、甘寨、查家寨、常旗寨、南高寨等。這些古老的地名,距今都已有六百年的歷史了.(盧劍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