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关于饮茶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是众说纷纭,争议未定。大致说来,有神农说、商周说、西汉说、三国说。


神农说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经·六之饮》)神农即炎帝,与黄帝同为中国上古都部落首领。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商周说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据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此说法表明: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至少已有3000余年的用茶、种茶的历史。

三国说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则认为始于魏晋。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西汉说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王褒《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买荼"之"茶"为茶,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我们认为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中国人发现茶和用茶则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发源地点

对这一点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树的发源地的研究上来。关于茶树的发源地,有这么几种说法:

西南说

“我国西南部是茶树的原产地和茶叶发源地。”这一说法所指的范围很大,所以正确性就较高了。

四川说

清·顾炎武《日知录》:“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茗饮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带已知饮茶。其实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说成立,那么西南说就成立了。四川说要比西南说“精密”一些,但是正确的风险性会大些。

云南说

认为云南的西双版纳一带是茶树的发源地,这一带是植物的王国,有原生的茶树种类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这一说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风险,因为茶树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则是活化劳动的成果。

川东鄂西说

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巴山峡川即今川东鄂西。该地有如此出众的茶树,是否就有人将其利用成为了茶叶,没有见到证据。

江浙说

最近有人提出始于以河姆渡文化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带目前是我国茶叶行业最为发达的地区,历史若能够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义的话题。

其实我认为在远古时期肯定不只一个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树存在。有茶树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够发展出饮茶的习俗来。


前面说到茶是神农发明的,那么它在哪一带活动?如果我们求得“茶树原生地”与“神农活动地”的交集,也许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缩小了答案的“值域”。


发明方式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人类是怎样发明饮茶习惯的?或者说茶是怎样起源的?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始终是茶学的一个“基本问题”。


因为做为任何一个茶学学者或茶学工作者,如果连“茶是怎样来的”都不能解释的话,那就太不够了。而现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多种答案:


祭品说:这一说法认为茶与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为祭品用的,后来有人偿食之发现食而无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药用”,最终成为饮料。


药物说:这一说法认为茶“最初是作为药用进入人类社会的。”《神农百草经》中写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食物说:“古者民茹草饮水”,“民以食为天”,食在先符合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


同步说:“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为烤煮的食物,同时也逐渐为药料饮用。”这几种方式的比较和积累最终就发展成为“饮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这几种说法中最无用的就是同步说,它把前面的三种说法加在一起,就成为了自己“万无一失”的解释了。也许这种解释就是最恰当的了。


现在我们可以论证茶在中国被很早就有认识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树的种植和茶叶的采制。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也就是说,茶发明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茶经》中陆羽列举了我国古代识茶的人物,如神农、周公旦和晏婴等,表明了我国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他引《神农食经》说:“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他引《尔雅》说:“槚,苦茶;”他引《晏子春秋》说:“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


由此可见,我国先秦茶事已始。但是,有的学者认为陆羽引用著作,都成书于汉代,况且中华民族发源于黄河中下游,我国西北古代气候虽较温润,但历来不产茶,那么神农氏怎能“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他们认为我国的茶事较迟,以致外国人趁机制遣中国茶叶来自印度的说法,后来事实证明印度古代无茶。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西汉时,茶是四川的特产,曾通过进贡传到京城长安,原来我国古代四川东鄂西就是茶树的发祥地,而这里正是三皇五帝最早生息之地。神农氏是“三苗”、“九黎”部族之首领。


在《史记·吴起传》与《说苑》等古籍中有“三苗氏,衡山在其南,歧山其北,左洞庭之坡,右彭蠡之川”的记载,这说明神农氏的部族发源在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山区,这正是今日大神农架的地域。


在这样一个植被茂盛,至今还盛产茶叶的环境里,神农尝百草完全是可能的。后来这些部族不断北移或东徙,西北才成为华夏政治中心。


到舜帝禅让王位于大禹,氏族社会的政治中心已移到河南登封一带,前几年己在该处王城岗发掘出夏代遗址遗物,大禹接位,并非一帆风顺,当初在江浙沿海治水,疏流入海,导苕溪、余不溪、入太湖,克服了洪水之患。


后又战败防风氏,逐渐北上。舜帝得知大禹治水有功,就让位于他。而“三苗”后裔不服,所以,《史记五帝本纪》有“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的记载。大禹治水在江南,史书也有根据: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上会稽、祭大禹”,司马迁20岁时,也“登会稽,探禹穴。”


所以今日浙江绍兴留有大禹遗迹。夏禹原让位于“百虫将军”伯益,但为儿子夏启夺权,启有太康、仲康和少康三子,不断发生王位之争,到禹的第六代孙夏杼时政局统一,国力强盛,他曾率部南下寻根,至浙西、驻骅金斗山东南延峦妙峰一带,故这一带山称之为杼山。


当时在山南至今尚留有避它城夏王村等遗迹。夏杼之后八代而衰,履癸(桀)为契灭,契建立先商世代。


从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不难看出,氏族社会“三苗氏”生息之地,产茶历代不衰,如南北朝时,《刘琨购茶书》中提到安州(今湖北安陆);《桐君录》中提到酉阳(今湖北黄风东)、巴东(四川奉节);《荆州土地记》中提到武陵(湖南常德)。


都盛产茶叶。唐代的史料中提到湖北江陵、南漳、四川彭景、安景、邛崃等地盛产茶。陆羽《茶经》中提茶叶品质不详的十一州中就有鄂州即今湖北武昌。由此可见,《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事应发生我国中原。


即使从《王褒僮约》所记载的饮茶、卖茶的事实看来,我国汉代以前,川东鄂西地区生产和利用茶叶的事业已相当发达。人们不难设想从采野茶到人工栽培茶树,从自给自用到“产、供、销”的过程,需要多长年代。所以说我国祖先发现利用栽培茶叶的历史是悠久的。


制茶的演变过程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在原始社会,人类在山野狩猎动物和寻找植物作为食物,采摘各种可食用的花、果、叶用以充饥,而茶也是其中的一种。在人类进入农耕生产之后,便开始寻求防病和治病的方法。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汉以前的茶字作荼字)而解之”是这一事实确凿的记载,茶的作用从充饥发展到药用。


在人们利用茶的过程中,还将茶叶当菜吃。这种以茶为食的方法有3000 年以上的历史。据《晏子春秋》载:“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戈五卵,茗(茶的别称)菜而已。


”东汉时壶居士在《食忌》上则说:“苦菜久食为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这种茶“与韭同食”, 也是以茶作菜。


晋代时,用茶叶煮食之法,称之为“茗粥”或“茗菜”。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境的傣族、哈尼族、景颇族等至今仍有吃“竹筒茶”的习惯。


后来,人们在鲜茶叶生吃或生煮羹饮过程中,青草气难除,且滋味苦涩,经不断摸索,发现把茶叶加工后烹煮饮用,不仅清香鲜浓,而且有利于保存。


随着饮茶的普及,其饮用方法不断发展变化,从西汉至明代,出现了煮茶、煎茶、点茶、泡茶饮用方式,而明代开始的泡茶法一直沿用到今天。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最古老的“焙茶”就是把嫩芽从茶树上采下直接放在火上烘烤成焦黄色,再放进茶壶内煮饮。至今,云南南部佤族和傣族同胞仍有“焙茶”这种煮饮习俗。从西汉开始才有关于煮茶的文字记载。


西汉王褒《僮约》: “烹茶尽具。”西晋郭义恭《广志》: “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尔雅注》: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也有在茶中加入其他配料的煮饮法,三国张揖在《广雅》中记载了当时制茶与饮茶的方法:“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掺和之意)之。”唐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煮之百沸。”唐皮日休《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沦蔬而啜饮者无异也。”


当时煮茶,往往加盐、葱、姜等佐料,饮茶类似喝蔬茶汤,又称作“茗粥”。 唐杨晔《膳夫经手录》也有相似记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宋代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有“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挎满口”之句。


明代陈师《茶考》载:“烹茶之法,唯苏吴得之。以佳茗入瓷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数沸蟹眼为节。”此种煮茶方式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唐代以后,制茶技术日益发展,饼茶(团茶、片茶)、 散茶品种日渐增多。饮用方式以煎茶法为主。陆羽《茶经》记载:“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 饼茶的煎茶程序有备器、炙茶、碾茶、罗茶、取火、选水、候汤、煎茶(投茶、搅拌)、 酌茶。


也有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饮用方法:“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阉茶。”


这种煎茶法在中晚唐很流行,受到当时诗人元稹、卢仝、白居易、陆龟蒙、皮日休、李群玉等的赞赏,专门写了煎茶的诗,如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有“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之句。李群玉《龙山人惠石廪方及团茶》诗有“碾成黄金粉,轻嫩如松花”之句。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唐末宋初又出现了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从蔡襄《茶录》、 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看来,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备盏、点茶(调膏、击拂)。


点茶法盛行宋元时期,宋人诗词中多有描写。北宋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诗有“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之句。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之句。


宋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诗》诗云:“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度。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北宋黄庭坚《满庭芳》词也有“碾深罗细,琼蕊冷生烟”, “银瓶蟹眼,惊鹭涛翻”之句。


点茶法盛行于宋元时期,直到明朝前中期仍然存在。朱元璋十七子、宁王朱权《茶谱》序云:“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炊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


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汤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明太祖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独盛,饮用方法也改为冲泡。


明代陈师《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明清以壶泡为主,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 许次纾《茶疏》等书记载,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品茶等。


现今流行于闽、粤、台地区的“功夫茶”则是典型的壶泡法。由于直接冲泡不仅操作简单,饮用方便,而且可以更好欣赏茶的优美姿态,故此法沿用至今。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在茶饮发展的悠久历程中,不同民族依据各自迥异的民族传统风俗,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和饮食结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习俗。


总的来说汉族以散茶直接冲泡,不加任何佐料的清饮方式为主,如潮汕的啜乌龙,四川的盖碗茶等。而少数民族,则以加入其他佐料的调饮方式为主,


如:云南撒尼族的铜壶茶;傈僳族的油盐茶、雷响茶;彝族的核桃米花茶;白族的三道茶;布朗族的青竹茶;佤族的烧茶、竹筒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广西壮族的打油茶;湖南土家族的“擂茶”; 西北回族的三炮台盖碗茶;新疆维吾尔族的奶茶;蒙古族的奶茶;哈萨克族的米砖奶茶;藏族的清茶、酥油茶、奶茶、糌粑茶等。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人们对茶的保健养生功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现实生活中以茶作佐料甚至以茶作菜肴已成为餐桌新宠,如:“龙井炒虾仁”“茶香鲫鱼”“贡芽豆腐羹”“龙井汆鸡丝”“樟茶鸭子”“绿茶番茄汤”“茶香熏河鳗”“毛峰熏鲥鱼”“碧螺炒银鱼”“铁观音炖鸡”“茶香牛肉”“红茶牛肉片”“冻顶焖豆腐”“茶叶炖猪心”等。


茶叶的起源与演变过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