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良團隊首次提出天冬氨酸轉氨酶異常與新冠肺炎死亡風險相關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

截至目前(4月30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323萬例,死亡人數達22萬。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但是,對於肝損傷的動態模式在新冠患者的表現,還不是很清楚。

2020年5月2日,武漢大學李紅良,張丙宏,袁玉峰及黃曉東共同通訊在Hepatology 在線發表題為“Longitudinal association between markers of liver injury and mortality in COVID‐19 in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告了新冠患者肝損傷指標的分佈和時間分佈,並確定了其相關因素和死亡風險。

該研究發現,在嚴重患者中,天冬氨酸轉氨酶(AST)首先升高,其次是丙氨酸轉氨酶(ALT)。住院期間鹼性磷酸酶(ALP)適度增加,並且基本上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在非嚴重組和嚴重組中,總膽紅素(TBIL)水平的波動較小。與住院期間其他肝損傷指標相比,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異常與最高死亡風險相關。與肝損傷指標升高相關的常見因素是淋巴細胞計數減少,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加,以及性別是男性。

總的來說,肝損傷指標的動態模式及其潛在危險因素可能為與COVID-19相關的肝損傷提供重要解釋。由於肝損傷指標(尤其是AST)升高與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因此該研究表明應在監測期間監測這些參數。


李紅良團隊首次提出天冬氨酸轉氨酶異常與新冠肺炎死亡風險相關


由於新病例的迅速增加,2019年冠狀病毒病(COVID-19)很快引起了全球關注,病原體被鑑定為SARS-CoV-2。截至目前(4月30日),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全球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323萬例,死亡人數達22萬。這些數字每天都會更新,而且預計還會進一步增加。


該冠狀病毒的靶向器官被認為是肺和氣道。然而,患者通常有其他器官受損的證據,這會大大增加其死亡率。多器官損害的病理生理基礎可能與器官特異性免疫反應或繼發於低氧血癥,全身性細胞因子風暴有關。 為了確定COVID-19患者肝損傷的分佈和時間變化模式,並著眼於臨床意義和這一變化的決定因素,該研究進行了一項多中心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了湖北省的5771名患者。


該研究報告了這些患者肝損傷指標的分佈和時間分佈,並確定了其相關因素和死亡風險。回顧性分析縱向肝功能檢查,並將其與危險因素和死亡相關聯。肝損傷的動態模式在丙氨酸轉氨酶(ALT),天冬氨酸轉氨酶(AST),鹼性磷酸酶(ALP)和總膽紅素(TBIL)中有所不同。


在嚴重患者中,天冬氨酸轉氨酶(AST)首先升高,其次是丙氨酸轉氨酶(ALT)。住院期間鹼性磷酸酶(ALP)適度增加,並且基本上保持在正常範圍內。在非嚴重組和嚴重組中,總膽紅素(TBIL)水平的波動較小。與住院期間其他肝損傷指標相比,天冬氨酸轉氨酶(AST)異常與最高死亡風險相關。與肝損傷指標升高相關的常見因素是淋巴細胞計數減少,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加,以及性別是男性。


總的來說,肝損傷指標的動態模式及其潛在危險因素可能為與COVID-19相關的肝損傷提供重要解釋。由於肝損傷指標(尤其是AST)升高與死亡風險密切相關,因此該研究表明應在監測期間監測這些參數。


參考消息:


https://aasld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hep.313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