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愛與惡共生

上個月,網紅博主“宇芽”爆出被前男友家暴,李陽的老婆原諒李陽家暴,蔣勁夫女友再次爆出被家暴......對於吃瓜群眾來說,或許覺得怎麼家暴都扎堆出現,其實不然,家暴無時無刻都在發生。根據中國婦聯2018年統計:在全國2.7億個家庭中,三成妻子曾遭受家暴,全國婦聯與國家統計局推出的“第三期中國婦女社會地位調查”顯示,在整個婚姻生活中曾遭受過配偶侮辱謾罵、毆打、限制人身自由、經濟控制、強迫性生活等不同形式家庭暴力的女性佔24.7%,北京一婦女權益機構的媒體報道監測發現,反家暴法實施後的600余天中,由家暴而引起的死亡案件多達533起,平均每天家暴致死超過1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女性,可想而知,家暴一直存在且猖獗,而“宇芽”“Kim”和“蔣勁夫”事件讓家暴意識在微博發酵無外乎他們屬於公眾人物,影響力更廣,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罷了。

說到家暴,避不可免提到“家”這個字。我們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母系社會,男人從事漁獵,收入不穩定,婦女從事採集和原始農業,維護氏族的生存與繁衍,故在最初,女性享有較高權力,也是我們所知曉的母系氏族社會。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男性代替女性從事農業與飼養業,女性在經濟上退居次要地位之後,她的職能也相應發生轉變,這也標誌著父系氏族社會的成立。一直到封建社會,宗法制更隨之確立了男性的主導地位。也正是在這種家庭結構中,男性越來越佔據主導地位,女性逐漸成為男性的附庸。

而人作為一個適應性超強的生物,在這種文化的主導下,會逐漸以“討取男性歡心”的角色去塑造女性,譬如說,從小教育女生應該要乖,要溫柔,淑女,要聽話,因為這些都很符合作為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而姣好的臉蛋也成為女性增加價值的籌碼。對於男性,社會大多要求其外出探險,開拓世界,增強能力,提高思辨能力,以一種保護者的角色對其進行培養,灌輸他們獨立的思想。我們說路徑依賴,即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路,會不斷的對自我思維進行強化。故在這種傳統的思維影響下,女性日益表現出對男性的依賴性,男性日益以一個保護者的身份探索世界,這也造就了男性對女性的吸引點,給予了她們安全感,對於女性來說,她的丈夫就是她世界中的英雄,所以英雄,即使有錯也是可以原諒的。正如Kim所講:“我做出了這個選擇。我原諒了我的丈夫,但為什麼呢?第一個原因就是本文的第一句話。我愛他。是的,他傷害了我,不僅用他的拳頭,還有他接受採訪時說的那些無情的話”看,僅僅因為她愛他,所以她可以原諒李陽對她的傷害,因為愛他,所以選擇繼續和他在一起,這其實也與女性對男性的依賴是分不開的。此為其一,男性的強者教育能讓他作為女性的保護者,也能讓他成為女性的傷害者,而女性被塑造的角色讓她依賴保護者,即使會給她帶來傷害,正如人類最初發現火。人類需要火給他們提供光明,驅逐野獸和燒烤食物。但也畏懼火對自身造成的傷害,怕引火上身,但最終亦離不開火,豈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我們說的善與惡共生的第二點在於充當避風港的家其實也是我們風暴的來源。今年《都挺好》這部劇火了,它對原生家庭的描繪讓越來越多的人們重新審視作為“家”這個私人空間。在古代,其實現代也存在這種思維,家能包容一切,包括善惡。“家和萬事興”的遷就,“打落牙齒和血吞”的隱忍以及“一家人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和稀泥等成為人們的在家中的生存之道。在Kim發的微博中,有段話這樣說道:“......還有更重要的,他是我三個可愛女兒的父親......我不想孩子們懷著仇恨長大,或者恐懼婚姻或者家庭生活......。”可以看出,她原諒李陽與孩子的健康成長有著絕大部分的關係。在《都挺好》這部劇中,我們也看到了一個令人大跌眼鏡的結局,本以來能看到女主角蘇明玉的霸氣轉身,結果給我們呈現的卻是她辭了工作照顧老父親的歲月靜好。不管說是《都挺好》劇中的蘇明玉還是現實中的Kim,都可以看出女性為了這種傳統觀念的“家”所做的妥協,即使遭受不公正待遇,即使受到家暴,可是賢妻良母,相夫教子的觀念已內刻於她們腦海深處。此為其二,善與惡的共生在於對“家”的理解,這其實也是與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連接成人們生活的空間有關,生於斯長於斯,雖說“剩女”“丁克”和“獨居青年的湧現挑戰著家的結構,但“家和萬事興”仍在人們的腦中佔據重要地位,即使受冷落,即使家暴,也依然對其心存期盼,而這也培育了家暴無數次依然被原諒的土壤。

家暴只有0次和無數次,2016年,中國首部反家庭暴力的正式實施,其實也是為正遭受家暴的婦女提供保護自己的武器,Kim的離婚案作為引出北京市第一張有法可依的“人身安全保護令”。有人以她為榜樣下決心脫離傷痕累累的婚姻,她的原諒是否也會成為將試圖報警的妻子重新和好,成為“床頭吵架床尾和”的例子。這也不禁讓人深思。

家雖好,但那是建立在有愛的基礎上,若連對女性基本的尊重都沒有,何談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