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将领辛弃疾

不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他曾经写下“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这样的诗,何等豪迈;论柔情,他也写下过“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回百转的诗句,柔情似水。侠骨柔情的真男儿正是辛弃疾这般英雄人物,下面我们来聊一聊辛弃疾的传奇。

爱国将领辛弃疾

辛弃疾少年侠气,立志恢复中原

辛弃疾出生于济南府,今山东历城。此时的济南已经是金国的领土了,辛弃疾从小到大看到的就是金人想杀送人就杀,可谓是烧杀抢掠,无恶不做,国已不国,家已不家。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辛弃疾慢慢的就长大了。

在辛弃疾小的时候,辛弃疾的祖父就经常带着辛弃疾登上高山,遥望南方,还经常指着北方的山河告诉辛弃疾,“孩子,这些都是我大宋的山河,你记住了吗?一定要记住,这些都是我大宋的山河,总在一天我们会拿回来的。”小小的辛弃疾就把这些所有的话都记在了心里,多亏了这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我的爷爷。辛弃疾从小就立志要报效国家,日日钻研兵法,勤练武术,苦读文书。辛弃疾,他从始至终的就相信自己是那个总有一天能帮大宋收复河山的人,他相信他自己就是那个天命所归的人,当然,天命也回应了他。少时的辛弃疾就已经在自己的钻研苦读之下,已经练就了一身文武双全的本事,并且他才年仅14岁的那年,他就打着进京赶考的幌子开始到燕山侦察金国的地形,17岁,他又来到燕山,这次他着手开始画地图,为日后总有一天会发生的大战做准备,当然,我们都知道,很可惜,这场大战永远的都没有到来。

21岁的辛弃疾已经是一位少年豪杰了,他不但擅长结交好友,并且武功高强,诗词歌赋也是信手拈来。他这个时候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呼朋唤友拉来了2000多个兄弟,举起了起义的大旗,投奔了山东境内规模最大的一支义军-耿京。那个时候的辛弃疾,他没有正统的军籍,也没有朝廷的支持,甚至连稳定的粮草来源都没有,那又怎么样呢?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辛弃疾就是在这样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从敌人手中截取物资,发展壮大义军。

虽然辛弃疾不是带头大哥,但是凭借一身好武艺也在起义军当中,算是一号人物。在这个队伍当中,有一个和尚叫义瑞,是一个奸诈的墙头草,他嫌自己在营里面又没有权,又没有地位。于是就偷走了军队的大印,想献给金人换荣华富贵,本来义端这个算盘打的是挺好的,但是他唯独是算漏了一招,这个军印是辛弃疾保管,正当他快马加鞭前往金营赶路时,脸上的得意都还没有散去,只听背后一阵马蹄声响起,回头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是辛弃疾,只见辛弃疾面露杀气,骑着快马,犹如轻功附体,片刻之间,逼近义端,两三下功夫,便将贼人擒下马来。看着辛弃疾手上那把闪着寒光的长剑,义端跪在地上瑟瑟发抖,对辛弃疾说好哥哥,求你看在往昔的兄弟情上,你别杀我行不行呀?辛弃疾看着他这幅嘴脸,心里鄙视的不得了,从他身上搜出了大印之后回答他道,那怎么行呢?直接手起刀落就了结了叛徒的性命。第二年,也就是辛弃疾22岁的时候,他南下联络宋朝的时候,队伍中出了个叛徒张安国,杀了耿京投降了金人,并且以此封了官职。这个消息传到了刚刚完成任务,正在返程途中的辛弃疾耳朵里,气的那是辛弃疾一声大吼快马加鞭赶回山东。那当真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一个杀了大哥的叛徒,竟然在金军的帐里享福,今天必须把他杀了,以慰耿京在天之灵。

俗话说得好,山东多响马好汉,于是辛弃疾就问身边的兄弟们有谁愿意与我同去,手下兄弟们却是一个个都不说话,辛弃疾最后终于凑足了50人的小队。

此时,张国安正在自己的大帐里吃香的喝辣的,还看着小姐跳舞呢,安逸的享受着叛变义军带来的荣华富贵。在五万金军的大帐里,他丝毫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但他万万想不到辛弃疾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辛弃疾带着整整50个兄弟,每隔几里就留下两三个兄弟,让他们再次接应。到了张国安所在的军营,辛弃疾身边只剩下两三人,辛弃疾不慌不忙的告诉大家说,兄弟们好好修养,后半夜再说。据说后半夜三四点是人最放松的时候,所以方便夜袭。辛弃疾他虽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觉得后半夜好做事。于是后半夜一到,辛弃疾很有礼貌地走到门口和守夜的士兵表达了他要找张安国。

守夜的士兵说,哎呀,大半夜哪儿叫人呢?辛弃疾说你告诉他辛弃疾来了,他自然就会出来了。张安国此时睡得正舒服,迷迷糊糊的张安国听到这个消息说辛弃疾来了,一瞬间吓得冷汗直冒,瞌睡瞬间就醒了,忙问手下辛弃疾带了多少人,守夜的说就带了两三个人。张安国这下放心了,于是出门去见辛弃疾。辛弃疾见到张安国假装跟他说,哎呀,大哥,我也想投奔你,你看你现在生活过得多好,随后趁张安国一个不防备,一只手抓住张国安一拎一提,转手就是一剑刺进张安国大腿。毕竟要给他放血放血,不然怕他反抗。守门们懵了,两个刚才还在聊家常的人,突然就大打出手,一个甚至被直接抓上了马。守卫准备去拦辛弃疾,辛弃疾立即回身又是一剑,直接把守门的撂倒在地,转身和守夜的金军说,想领死的就上来,一切发生的太快,又被辛弃疾一吓,周围的士兵一时之间忘记了阻拦。辛弃疾纵马疾驰,带上接应的兄弟扬长而去。此刻,正是后半夜,金军都在睡觉,没有军令,着实起来了,他们也不敢追赶。就这样,辛弃疾只带了50个人在五万人的大营中抓住了坑害大哥的叛徒。书上记载,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辛弃疾就这样以自己的胆略成为时代的传奇人物,大振宋朝声威,国人精神为之一振,天子也予以嘉奖。

辛弃疾走上仕途,满以为有天子的嘉奖,自己能够实现报负,仕途也会顺利。但他的仕途可以说是非常的坎坷。辛弃疾刚一上任便满怀热情地想为祖国收复失地,于是他热情洋溢地写了一篇又一篇关于北伐的建议以递给皇帝,但是都石沉大海。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当时的这些王公贵族,朝廷官员全部都沉迷于享乐当中,得过且过,谁也不愿意去打这场战争。在他们眼中,辛弃疾是归正人。归正人是从金国归附而来的宋人,并不是完完全全的自己人,不得不防!

爱国将领辛弃疾


思来想去,将辛弃疾派到地方去当父母官比较稳妥,维持社会治安整顿民风就可以了。你们这样一个少年英雄,这样一个文武双全的盖世豪杰,让他去当父母官,哪个有志向的豪杰受得了这样的羞辱?但是,辛弃疾就能受得了,让他去治理城镇,他照样有勇有谋,完成得非常出色。可能是当朝的这些官员要为难他,又再次把他调到了战火涂炭的滁州去当县令。滁州本来就是个穷地方,但是辛弃疾只用半年时间就盘活了当地的经济,让整个滁州开始蒸蒸日上。一看为难不了他,又把他调到了江西剿匪。已经换了好几波人都搞不定江西的匪徒了,但辛弃疾三个月就把这个事情给做完了,之后又被调到了湖南,他创立了飞虎军。史书上记载,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在长江边境最勇猛的一支军队来了都得退避三舍,更不要说是什么土匪了,很好地保护着当地的居民。为什么朝廷非要刁难他呢?哪儿不行就把他补到哪儿,哪儿困难就把他补到哪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在在朝廷当中分成两派,一派是主和派,一派是主战派。主和派占整个朝廷官员的大部分,连丞相都是主和派。主战派只有那么寥寥几个人,而辛弃疾正好是坚定的主战派,那能不把他调出去吗?要是让它溜到中央,他万一哪天把皇帝说动了心真北伐怎么办?动了我们的蛋糕怎么办?必须把他调到更偏远的地方去做更困难的工作,而且如果辛弃疾只要一件事做的不对,那就可以直接上奏皇上说,这个人根本没有才能,把他流放民间,这个事儿就算是了了。辛弃疾创建飞虎军这个事情,他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很早以前就开始着手准备各种事项,而且这个事情花费很大,朝野上下是议论纷纷。很多人都来阻挠他,但是辛弃疾这个人很坚持己见,是有理想的青年人。你说任你说,我就做我自己的,有本事你就来把我弄死,当时巡抚的官员来到湖南,他让辛弃疾解散飞虎军。辛弃疾甚至直接把金牌给藏了起来,假装不知道这支军队的存在。在辛弃疾的不断坚持下,这个事情才算是落到了地上。飞虎军终于成立了,很多朝中大臣就来问辛弃疾你这支部队设立在这个地方,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辛弃疾就很坦然的回答,这个是为了以后北伐做准备。这句话一出,得罪了不少权贵,北伐,一天就想着北伐是吧,现在北伐之心还不死。好得很,有你的好果子吃,当然辛弃疾不知道他们要害自己,于是在这个时候辛弃疾抓紧时间招兵买马,他从各地原有的地方部队中选拔,从各路旧有将领当中物色人才,辛弃疾还广发招贤令鼓,只要有才能的人都可以来他这里面试。一时之间,天下豪杰云集于长沙,大家都慕名来到辛弃疾这里,愿为他效犬马之劳。几十天的功夫,长沙城内便建立起了营帐,竖起了飞虎军的旗帜,新建成的飞虎军,共有步兵200,0骑兵500都是壮健勇武之士,辛弃疾还派人到广西产马的地方用五万块钱买到了500匹战马,并且邀请广西的巡抚司每年代买30匹战马,以做补充之用,然后飞虎军就开始了严格的训练,操演场竖起在了兵营中。辛弃疾亲自坐镇,督同操习,严申军纪,扰民者一律当斩,并且还鼓励将士们忠君爱国,报国雪耻。

就在飞虎军逐渐地成为一支精锐部队的时候,一纸调令到了辛弃疾的手上,又把它调走。场面话是这么说的,我们觉得你是个人才,哪个地方有麻烦,就把辛弃疾给调过去,我们解决不了,只有你才可以。说白了也就是这些官员对于辛弃疾的打压,绝对不能让他在这里训练飞虎军。因为他们不想北伐开了一个口子,万一有人后面也像这么搞的话,真去北伐吗?所以没办法辛弃疾这一次又被调走了。

抛下了他自己一手建立起来的飞虎军,又去做地方官,辛弃疾这个时候真的是太难了,他的心里感觉在滴血,自己一步一步经营起来的这支部队为了北伐而经营起来的部队,自己的北伐大计就这样被这些主和派的官员活活的给掐死在了摇篮当中,但是我们不得不说呀,优秀的人做啥都优秀。据统计,他频繁调任了将近40次,每一次官职最短几个月,最长也不过两年,概括辛弃疾的一生大概就是不是在调任,就是在被调任的路上。时间一点点的流逝,辛弃疾也在逐渐的变老,即便是自己不断地在调任作者和行军打仗,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辛弃疾也从来没有停止表达自己愿意为国上阵杀敌,收复失土的强烈愿望。

但是没人理他,他上承皇上的书信,甚至都到不到皇上的手上。他真是气得没办法,他气这个诺大的大宋竟然没有一个血性男儿,国土沦丧,竟然整天吃喝玩乐,他真是恨皇帝的身边全是一群奸臣,竟然蛊惑皇帝继续求和。如果求和有用,还能在悲愤交加之下,他写下了一首又一首恨铁不成钢的诗吗?

他在水龙吟当中写道,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真的好想带兵出征,看着远方的金人,真是心里越看越气愤。辛弃疾把所有的栏杆都拍了一遍,但是你把栏杆拍了一遍又有什么用呢?没有人懂他辛弃疾,总是想起年少时抗击金人的激情岁月。当真摸着自己一头的白发,真是感慨万千呀,可怜白发生。但是不得不说呀,辛弃疾他这种讽刺朝廷苟安一方的诗写得太多了,辛弃疾自然就成了更多人的眼中钉。

1184年41岁的辛弃疾被弹劾罢官。这一罢就直接罢了他整整十年,虽然后来又任命了他几回,但是都逃不过被弹劾罢官的命运。在官场沉浮这么些年,辛弃疾早就明白了自己的作风,自己的思想是绝对不能被那些人接受的,也做好了归隐的准备。于是就建了一个房子给自己取名叫稼轩居士,过上了安逸的生活,但是有一所一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他不是在那个地方隐居吗?闲的无聊,那怎么办呢?写诗反正闲的无聊,随便写两首。但是人呐,不逼自己一把是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呢?写着玩儿,越写越感觉,我这诗怎么写的那么好呢,原来我还是个大文豪呢?

于是,辛弃疾除了开始写热血豪放,忧国忧民的诗以外,也开始尝试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日常生活和读书感受的诗啥题材他都写,反正没事干,我就写诗,你们能想得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种婉约到了像是小女生写的诗,竟然是出自猛男辛弃疾的手笔,但是就算是归隐田园,他也始终放不下对家国的牵挂,好想打仗,好想帮大宋收复失地,但是没有机会。想到什么程度,想到自己做梦都是梦到自己带病在外面遇敌的样子,可惜一觉醒来,发现多年已经过去了,而自己已经是白发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也是出自这个时候,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不要太多的士卒军队,哪怕给我一万都可以,我想要收复山河,我想要为大宋北伐,我想让自己这沸腾了整整20年的一腔热血洒在我大宋的山河之上。但是没有人给他这个机会,从皇上到各种大臣,大家都想苟安一方好好享乐,能过一天是一天,而像辛弃疾这样的想要北伐,想要收复山河的将领反而是被人排挤。

辛弃疾闲在家里的确无聊,只能过上了诗人的生活。写的只有两种,一种是描述自己的,另一种便是沙场之间的事。他好像爱上了这种感觉,好像如果在纸上写上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自己就好像真的回到了当年抗击金军的那个时候一样。一番热血,只能挥洒于纸上,可怜可惜,如果这个要是真的那就好了。

好像是上天听到了他的倾诉一般,在他47岁的那一年,宋高宗完颜构驾崩了。北伐看似有望的时候,他拉上了自己的好友朱熹陈亮开始讨论光复大计。

年纪大了又怎么样,现在叫我上战场,我一样能上阵杀敌我辛弃疾,愿为大宋干城。这就是辛弃疾,无论现实多么不堪,他依旧对自己的理想坚定如一,愿为国家马革裹尸。

可惜这一次还是没能如愿,本来北伐要讨论的事情就很多,多到兵甲士卒,辎重粮草,而且辛弃疾已经将近半百,他还能等多久,他等不了多久,辛弃疾知道王公贵族吃喝玩乐完全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生怕打起来动了他们的蛋糕,让他们节衣缩食,把这个事情一拖再拖,但是辛弃疾他还是想北伐,等了20年我都等过来了,我还在乎这段时间。可惜才几年,陈亮去世了,有几年朱熹也去世了。为数不多和自己一样抱着北伐理想的老友一个个离开了,可以想象他有多么绝望,少了几个老朽的念念叨叨,北伐更加成了一番空谈。

我们不知道这个时候的辛弃疾在干什么?但是我知道在这一年喜欢写诗的辛弃疾,他没有写诗,他一个字也没有写。他真的绝望了,报国无门,虚度年华,那是何等的绝望。朱熹去世以后,由于朱熹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并且此时正值韩侂胄当权。韩侂胄曾经和朱熹就两个人的理论之间发生了很严重的矛盾。所以,曾经朱熹门下的许多门人弟子都不敢前往吊唁朱熹,然而这个时候,辛弃疾对此却毫不畏惧。

一个心都死了的人,他还怕什么呢,他一个人拎着一壶酒,慢慢地走去了,朱熹的墓前他甚至没有骑马,就一个人慢慢悠悠地走到了朱熹的墓前,倒酒喝完抱着朱熹的坟墓痛哭,为朱熹哭泣,我们不知道他的哭到底有几分是为了纪念朱熹而哭,又有几分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哭。一个堂堂的少年英雄,年少成名的英雄豪杰竟然在一个死人的墓前哭得像一个孩子,这个事也在后面成了很多人用来嘲讽辛弃疾是个懦弱之辈的笑话。

辛弃疾一时之间成了满朝上下的笑柄,一个堂堂七尺男儿竟然哭成这个样子,简直就是丢人,辛弃疾没有管他们的议论。

又在家里呆了几年终于机会来了,公元前1203年,63岁的辛弃疾突然接到朝廷的任命,让他带兵北伐。机会终于来了,他等了一辈子的北伐调令来了。听到消息的辛弃疾,那真是怒目圆狰,容光焕发,把自己已经早就从年轻时候准备到现在的这个铠甲和宝剑拿出来,终于可以圆梦了。因为金国不行了,金国上面是蒙古,此时的蒙古大举南下进攻金国,金国被逼的没办法,也只能向南迁移来攻击更加弱小的宋朝,以求捏掉软柿子来补充国力。在之前,其实宋国已经求过和了,但是金人不干,他们咄咄逼人,宋朝没有办法,名将凋零,也就辛弃疾可以一用了。

北伐这条道路之上,虽然我们不管机会是怎么来,但有了机会一定要抓住。辛弃疾开始疯狂的准备北伐,他先是几次上奏于皇帝,说明了他的北伐路线和北伐的大概方针,并且这个时候他还将自己小时候所见到的金军,并且金军的习惯都编撰成册传阅各军,这个时候还派了探子去金国摸底。此时的辛弃疾发现一件事,金国在蒙古的进攻下,其实已经是个外强中干的空壳子了,只要南宋好好准备就可以一举山河。太好了,简直是太好了,毕生的梦想就要实现于眼前了,他开始筹措粮草,准备训练,士兵整治军备,然后一举北伐。

但这个时候,他却发现了一件致命的事情,他的命令一点用都没有,根本调不动一兵一卒。他想要筹措粮草,人家告诉他,粮草已经有人去筹措了,不劳您老爷子费心。他想训练士兵竟然发现他调不动一兵一卒,没有人过来。辛弃疾是万万没能想到这一次的任命,他自己竟然是个摆设。朝廷只是想用他的名声来吓唬敌人,所以他的建议全部都被否决了。辛弃疾真是太难了。他在北伐开始之前上书说南宋几十年都没有为北伐做过准备。如今贸然出兵是找死,应该先花个几年扩充军备,但是没有人听他的。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个为了北伐谋划了大半辈子的,他的建议没有人听,执意非要出兵,结果出去就送了人头落了个惨败。

1207年金军势如破竹,兵临城下之际,皇帝是终于急了,想到了辛弃疾,马上召他回朝出兵,但是已经67岁的辛弃疾早已经积郁成疾,病重在床。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听到了朝廷要让他去北伐这个事情,他甚至挣扎的想要从病床上起来。但是他的身体已经顶不住,他只能用自己最后的一口气,用自己的最后的力气在床上喊道“杀贼,杀贼”。他已经完全举不起来的手全力的伸向了自己常年挂在床边的铠甲和宝剑,但是此时的他已经握不住这一切了。1207年10月3号,在最后的悲愤和痛苦当中,这个几乎一生都在醉里挑灯看剑的男人丢下他的宝剑和铠甲,带着遗憾和悲愤走了。

基辛格在《论中国》里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岳飞是这样的人,辛弃疾也是这样的人。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才有了我们今天民族的延续,有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年少成名,文武双全,战无不胜,曾以50人于五万人军中抓走敌方将领,他一辈子都想着投身沙场,但是最后一事无成,只能够将梦写入文人书。世人知道他诗词遗世无双,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有一个武将梦,他就是以霍去病为偶像,梦想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爱国将领辛弃疾。

爱国将领辛弃疾

辛弃疾爱国将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