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孟達:從大起大落裡,顛覆對朋友、自我與幸福的認知

萬物皆有周期,人生亦然。

吳孟達的人生,就像一句歌詞:人生的風景,好像大海的波浪。有時猛,有時平。

年輕時,他曾經很快就站到山峰,然後,又迅速跌落谷底。

然而,他卻從大起大落裡,顛覆了之前對朋友、自我、幸福的認知。

朋友:損友讓你舒服,益友助你成長

什麼是朋友?

很多人以為,讓自己感覺舒服的人,就是朋友。

吳孟達曾經也這樣認為,但這些人卻讓他陷入了深淵。

跌入谷底之後,他才完全改變了這種看法。

吳孟達是無線演藝培訓班第三期演員,當時畢業的有22個人,只有7個人拿到長約,吳孟達一開始就拿到了長約。而同一批的周潤華,因為長得太高,很難找到合適的女演員和他配戲,所以只能做臨時演員。

吳孟達出道不久,就在《楚留香》裡面飾演男二號“胡鐵花”。

吳孟達在接受採訪時曾坦言:“1979 年到1980 年之間,《楚留香》在新馬泰和臺灣的爆紅,把作為男二號的我還有鄭少秋、趙雅芝,都捧上天了,整個人膨脹得很厲害,到哪裡都像現在的周杰倫一樣。酒店門一開,一大堆男的女的,特別是女性都會送你一些小禮物,對你喊,很容易就膨脹。”

自然,很多人都想認識他。

吳孟達後來說:“很多所謂的大哥和搞生意的都願意和演藝圈的人打交道,有事沒事就請你吃飯之類的,拍到很累了也需要應付著去陪著吃喝玩樂,有時候他們跟製作方很熟,老闆也給面子,就常常帶你去這裡賭博或者那裡喝酒。”

性格豪爽的吳孟達把他們當成兄弟,每天都和他們一起,整日花天酒地,和他們一起泡妞、賭博。

不就,錢很快花光,還欠了一屁股賭債,銀行登報宣告他破產。

走投無路的吳孟達只能到處求人,還求到了曾借住在他家的周潤發。

他大火時,周潤發還是無名小卒,而此時時,周潤發已憑藉許文強火遍全國,吳孟達以為這個兄弟會念舊情,沒想到周潤發卻說:“賭債,你自己解決。”

吳孟達當時覺得:“哎,你怎麼啦?我們那麼好的朋友你竟然拒絕我?”

孤立無援,公司也將他雪藏,往日吃喝玩樂的“朋友”更是如鳥獸散。

那段日子,吳孟達覺得,自己被全世界都拋棄了,很多次都想“自殺”。

但他是個怕死的人,最終不能下自殺的決心。

於是,他下定決心痛改前非。他向法院申請破產,戒掉賭博、喝酒,專心在家鑽研表演。

洗心革面的吳孟達終於等來了機會,《執法者》的劇組找到了他,吳孟達將劇中的小人物演得活靈活現,在片場遇到周潤發,周潤發也拍拍他的肩膀說:“不錯,很爭氣。”

其實,這部電影是周潤發從中幫忙介紹的。

因為,周潤發認為,借錢給他還賭債,是個無底洞,不能真正幫助他。

周潤發就是用這種方式,逼他戒掉賭博,迴歸到上進成長的路上。並給他介紹拍戲機會,讓他真正自我拯救。

多年後知道真相的吳孟達,談起周潤發就感動得熱淚盈眶。

吳孟達:從大起大落裡,顛覆對朋友、自我與幸福的認知

所以說,對朋友的不同定義,導致了不同的人生。

那些讓你感覺舒服的人,很多時候並非你的朋友。

他們為了讓你舒服,會沒有原則地誇獎你、逢迎你,乃至於拉你吃喝嫖賭。

吃喝嫖賭是很舒服,可是與這種所謂的“朋友”在一起久了,自己很容易陷入泥潭。

而真正的朋友,希望和你一起成長進步。有時候,為了你讓成長進步,不惜打擊你,讓你感覺不舒服。

然而,長期來說,還是要遠離那些佞友,因為他們讓你感覺舒服,是為了把你更快地拉入深淵。

而最終吳孟達遠離了那些損友,將周潤華、周星馳這樣能幫助他成長的人當做真正的朋友。當然,他也幫助朋友們成長。

自我:曾自認演技無敵,如今謙虛無比

生活中常常見到一些人,明明只是三腳貓功夫,卻總以為能夠縱橫天下。

我們也會納悶,他們的自信是哪裡來的?

其實,他們不切實際的自信,往往正源於他們的水平不夠高。因為水平越高,越會覺得人外有人,所以反而謙虛。

吳孟達也曾如此。

在第一次成名之後,在名利面前,吳孟達把持不住自己,整個人極速膨脹。

對當時的心態,他後來曾說:“年少輕狂自視無敵,覺得自己的表演是最棒的,其實都是狗屁。”

覺得自己的表演水平天下無敵,其實很符合心理學上的“達克效應”。

2000年的搞笑諾貝爾獎心理學獎,就是頒給了提出“達克效應”的兩位心理學家,因為他們的一篇報告《論無法正確認識能力不足如何導致過高自我評價》。報告所寫的內容被稱為“達克效應”,就是:水平越差,通常越會高估自己的水平。

而在欠了一屁股債、被公司雪藏,也借不到錢後,吳孟達開始反省。他終於認識到:自己的表演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吳孟達向老演員關海山請教,關海山送他一本書:《演技六講》。

此外,他還反覆研究《演員的自我修養》、影帝羅伯特迪尼羅的表演方法等等。

回憶起這段經歷,吳孟達接受採訪時說:“在這四年裡我就默默看一些表演的書,看老前輩怎麼樣去演戲,之前的老喜劇片你依然覺得它好笑,就去找原因,反過來你看到的喜劇很沒意思,那以後就不要往這個方向去演,這是最簡單的道理。”

而且,他也極其敬業,他說:“每一場劇本,每一句對白,我可能看超過50次。”

比如,1985年,他獲拍《新紮師兄》,梁朝偉主演的《新紮師兄》中有個小角色——訓練梁朝偉的警官,找了吳孟達來演。

雖然只有兩頁臺詞,吳孟達看了兩百遍。他說:“我要演出那種感覺:嘴巴上在罵你,眼神卻是疼你的感覺。”

而這個鏡頭,大家一致認為演的非常傳神。

此後,他塑造了一系列傳神形象。特別是和周星馳合作的電影,已經成為大家心中揮之不去的經典,成為影視界的“金牌綠葉”。

然而,對於外界的褒獎,吳孟達反而極其謙虛。他在接受採訪時說:“我覺得我在表演領域裡還有很大的空間,我還有潛力和發揮的餘地。我已經做到極致了?經典了?最標準了?並沒有,沒有真正的所謂標準。”

而這種謙虛的姿態,讓他的演技不斷進步。

不僅在演技上非常謙虛,在做人上更是如此。他在接受採訪時曾說:“‘周星馳是我第一個培養出來的’、‘對啊,因為我襯他啊,我是最佳男配角他才有今天’這種話,我從來沒說過,到現在都不會說,也從來沒有這種想法。因為他自己有才華,我一直都說因為他,我現在還能有飯吃,你明白這個意思嗎?”

他還說:“對所有人我還是以前那個跟大家嘻嘻哈哈的沒什麼架子的吳孟達,所有的事情我都會盡力配合,我沒有把自己當成成功的演員,有時候只是因為身體上實在不行了,我就會跟人家說‘我只能工作幾小時’。其他都沒有改變。”

做人如此謙虛,大演技如此精湛,大家卻更願意找他合作。

吳孟達:從大起大落裡,顛覆對朋友、自我與幸福的認知

所以,在他這個年齡,很多演員已經被遺忘的時候,吳孟達卻能再次參演《流浪地球》,成為熱議的話題。

所以,當我們如果自以為某方面很厲害,一定要告訴自己:這絕對是幻覺。

正如愛因斯坦所言:用一個大圓圈所學到的知識,但是圓圈之外是那麼多的空白,對我來說就意味著無知。由此可見,我感到不懂的地方還大得很呢。

因為真正厲害的高手,往往覺得自己不懂的地方、不如人的地方非常多,所以他們才會真正地謙虛,並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幸福:並非源於及時行樂,而是源於人生意義感

人生苦短,很多人選擇了及時行樂。

對於什麼是幸福,在跌落人生谷底之前,吳孟達奉行的人生哲學,也是及時行樂。

然而,及時行樂,大多是浮華的享受。

追求及時行樂,可以在短時期內滿足感官的享受,時間久了,感官就會麻木,那麼,就會需要更多的物質刺激,然後感官不久就會又進入麻木狀態。

如此循環往復,為了尋求更大的感官刺激,很多人荒廢了健康、事業,只能品嚐健康和事業受損的後果,

在《楚留香》中飾演胡鐵花大火後,吳孟達也認為:花天酒地、及時享樂才是生活。

他在接受採訪時曾經講,他為了吃豬腳,就開車從臺北跑到臺南。至於抽菸、喝酒、賭博、泡妞更是家常便飯。

這一放縱就是整整一年。

那時候,公司要求他每個月必須回香港報道一次,一個接一個電話地催,他經常為了在外面玩得盡興,全然不理會。

工作時,他每天都想早點下班,好出去快活。由他負責錄製的《歡樂今宵》乾脆罷工不幹,杜琪峰說他是“扶不起的爛泥”,公司對他失望之極,將他雪藏。

在痛定思痛之後,他把所有的債主找來說:“我現在,錢沒有,只有命一條。你們要我現在還錢的,把我的命拿去吧。”

所有人都愣住了,答應給他時間還錢。

經過反思、努力,吳孟達再次爆紅。此後,他沒有重蹈覆轍,而是一心撲在演戲上。

最忙時,曾連續6天不睡覺,吃飯、休息都是在換乘的車上,創下了一年拍近30部戲的記錄。

此時,吳孟達拍戲,不再僅僅為了賺錢。拍戲,對他有了另一層意義。因為,經過人生波谷,他對生活和幸福的觀點和此前不一樣了。

他在接受《男人裝》採訪時說:“如果我真的放棄了演藝圈,現在粗茶淡飯我或許還可以活到百年歸老那天。我現在66 歲了,剩下的餘生也不多了,但我也不心甘,每個演員應該都是這樣——為什麼成龍、梁朝偉、周潤發,他們的錢可能下輩子都花不完,可還要繼續拍戲呢?他們目的是什麼?就是希望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喜歡他們的觀眾,希望觀眾還能對他們有新的期待。”

正因為他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拍戲,而是將工作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使得他能夠用匠人精神對待工作。

他說:“以我的演技我想要騙哪個導演都可以——看起來表演很到位但其實是偷懶的,絕對可以。但是這樣做不如退休回家吃鹹魚吧,這跟鹹魚有什麼分別?

吳孟達的精品,也在匠人精神、極致思維下,不斷產生。

心理學研究發現,成功的人,往往有“延遲滿足”的能力。所謂延遲滿足,就就是“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更深遠的人生價值、人生意義,可以放棄眼前的膚淺享受,剋制自己的慾望,忍受追求極致的過程中產生的痛苦。

吳孟達,就在顛覆幸福觀、賦予人生意義感的同時,自然地獲得了“延遲滿足”能力,即超強的忍耐力。他可以為了拍出極致的作品,忍受很強的肉體痛苦。

有一個拍攝花絮,講的是當他從威亞上被放下來,呼吸急促,痛苦得臉部都扭曲了,但他卻一直在說:“幹嘛不拍,我還好了。”

很多人都會疑惑:我為什麼沒有匠人精神,我為什麼不能死磕自己?為什麼不能把事情做到極致?

因為,很多人的幸福觀,就是賺更多的錢,然後用來享受人生。

這固然沒錯,但這也導致,工作的時候,難以死磕自己,也難以將事情做到極致。

拍《流浪地球》時,雖然拍攝強度太大,身患多種疾病的吳孟達依然咬牙堅持,再辛苦也堅持每場戲都親自上陣,與他合作的吳京就曾發微博說:“跟吳孟達老師對戲,他都不用劇本,把對方的臺詞也背下來了。”

吳孟達:從大起大落裡,顛覆對朋友、自我與幸福的認知

雖然他的健康狀態很差,在拍攝現場已經吃不消,但他卻認為:“在我有生之年有機會能拍到這種電影,能夠在我們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一頁,值了。”

忍耐到拍攝期結束,吳孟達一分錢沒要就回香港住院了。

由此可見,所謂“延遲滿足”的能力,乃至於匠人精神、極致思維,從根源上說,與毅力無關。

這隻和一件事有關:你的幸福觀是什麼?你的工作,你有沒有賦予它更高的意義感?

吳孟達的大起大落的經歷已經告訴我們:將所做的事業賦予更高的意義,認為義的人生才是幸福的觀念,才是將情做到極致的根源。

起起伏伏,才是真人生。

大起大落之後,能徹悟人生,才是大智慧。吳孟達,不正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