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位於黃山市歙縣徽城鎮的徽州古城,也被稱為歙縣古城,總佔地面積24.7平方公里。這裡是瞭解燦爛悠久的徽州文化的絕佳之地,我後悔來晚了。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徽州古城始建於秦朝,自唐代以來,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縣治與府治同在一座城內,形成了城套城的獨特風格。徽州古城是中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被譽為"東南鄒魯、禮儀之邦"。古城的門票很有意思,100元套票,但景區是開放性的,全憑驗票人員的“火眼金睛”,不太靠譜。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古城城內景區景點眾多,包含徽園、漁梁壩、許國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紀念館、新安碑園、太白樓等七處。不妨在古城景區內找一家酒店或客棧住幾天,好好領略一下古城之美,定不虛此行。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我住在古城西街一號的青旅,這個大院不簡單,已成古城景區新寵,下文再說。住處距離打箍井街很近,曹氏二宅,現在是“徽班紀念館”,就在這條不寬的小巷裡。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徽班紀念館就在這個不起眼的小門臉裡。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坐落在距古徽州前身吳新都郡治15公里的“新安大好山水”間,孕育眾多徽班,有“無街不成班”之說。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宋金時期,街源就已存在雜劇的藝術形式,到元代發展成完備的戲曲。此間,街源徽班已誕生並盛行,並出現了徽州最早的劇作家。如元代璜蔚村蘇萬六就曾經寫過不少雜劇,長標鄉也發現有《朱買臣馬前覆水〉等南戲雜劇抄本。明宣德十年,長陔畢尚忠編《紅箋記》、《七國志》,梨園子弟廣為傳唱。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清康熙四十九年,璜田胡氏在村中積慶堂、敦睦堂前建有戲臺兩座(現存一座),供村人祭祀與文化娛樂。乾隆年間,徽商江春,官宦曹文埴父子等均蓄家班,促成了徽州本土興起“喜搭臺觀戲”新潮。春臺、曹相府華廉家班(後來的慶升班)等十多個徽班應運而生。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徽州本土徽班藝人以來自街口為主。乾隆三十七年,韶坑徐光有組建的“徐新春和班”享有時譽,該班曾一度一分為四,常年巡演於江浙等地。街源徽班在徽商與官宦的鼎力支持下,許多藝人成為“徽京嬗變”的主力軍。京劇宗師程長庚即新安程氏58世裔孫,其祖出自街源。本圖為徽班紀念館裡的精美石雕。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咸豐前後,一些著名徽班演員,大都受過街源藝人的親自傳授或指點,他們稱這些藝人教戲嚴謹,“滴水不漏”。1957年安徽省建徽劇團,許多老藝人被聘為師。街源本土藝人現在仍能自覺組團,傳演二十多個傳統徽戲劇目。

歙縣最南端的百里街源,徽班在此孕育,徽州古城的故事

街源徽班歷經幾百年的風雨,薪火不斷,為徽劇事業做出了不朽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