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许谦是金履祥的弟子,为北山学派第四代传人,北山四先生的前三位虽然对于朱学的传播有着很大的贡献,然而宋代金华地区的朱学派到了许谦这里,才真正地发扬光大,《元史》本传上说:“先是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尤未大显,至谦而其道日益著,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传也。”


正因如此,许谦被视为朱熹的正传。对于这一点,黄溍在《行实》中予以了这样的描述:“三先生婺人。学者推原统绪,必以三先生为朱子之传,适文懿许公出于三先生之乡,克任其承传之重,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然则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大,至许公而益尊,文懿许公之功大矣。”


黄溍所说的三先生当然指的是北山学派的前三代传人,何基、王柏和金履祥,这三位先生被视为朱熹的正传,而许谦诞生于这三先生之乡,并且他能汇集三先生之学,终于使得这门学问在学界有了重大影响。黄溍又说二程的思想因为有朱子而得以发扬光大,而朱子的学问因为有了许谦而变的很尊贵,这正是许谦的功劳所在。


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许谦撰《诗集传音释》二十卷,清咸丰五年至七年海昌蒋光焴衍芬草堂刻本,书牌

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许谦撰《诗集传音释》二十卷,清咸丰五年至七年海昌蒋光焴衍芬草堂刻本,牌记

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许谦撰《诗集传音释》二十卷,清咸丰五年至七年海昌蒋光焴衍芬草堂刻本,卷首


从个人生平看,许谦从小就聪颖超人,尤其他记忆力很厉害,在小时候主要是他母亲陶氏教他《论语》、《孝经》,在他5岁小学时就已经有了充足的知识储备,但因其家境贫寒,所以他只好到处借书阅读,而后为了生存,他开始办起了讲学,当然这不是他的志向所在。


许谦在31岁时听到了金履祥的大名,于是前去拜金为师,而那时金已经是71岁的高龄,但不知什么原因,许谦来到金履祥身边的前三天并没有像老师请教自己的困惑,三天过后,金履祥找他谈话:“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酰盐既加,则酸咸顿异,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于子耶?”老师问许谦说:你已经来我这三天了,什么问题都未曾提出,难道你对我的学问没有什么感觉吗?老师的话让许谦大感惊醒,从此之后他就努力学习,不断地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而后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他终于成为了一代名儒。


金履祥在其晚年弟子众多,而他最为看重者就是许谦,吴师道在《读四书丛说序》中称:“君上承渊源之懿,虽见仁山甚晚,而契谊最深。”其实许谦在金履祥身边学习的时间仅有两年多,之后金履祥就病逝了,他在去世前嘱咐许谦要帮着自己完成《资治通鉴前编》的整理工作,许谦果不负师望,终于将此书整理出版。而后他拒绝多次出外做官的邀请,一生致力于讲学:“为学者师,垂四十年,甘肃殆千余人,随其材分,咸有所得,……四方之士,无贤不肖,以不及门为耻。”(《白云许先生墓志铭》)


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四书章图纂释》二十卷存卷一,元刻明正统递修本,许谦序一

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四书章图纂释》二十卷存卷一,元刻明正统递修本,许谦序二


四十多年的教学时间,许谦培养出了上千人的弟子,而他教学的名气也广为流传,也正因如此,许谦的影响力超过了他之前的三先生。


当年金履祥教给许谦的学术宗旨是怎样的呢?金说过这样一句重要的话:“吾儒之学,理一而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金履祥的这句话给许谦以很大的启迪,他在《答吴正传书》中说:“昔文公初登延平之门,务为儱侗宏阔之言,好同而恶异,喜大而耻小,延平皆不之许。既而言曰:‘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而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患者分殊耳。’朱子感其言,故其精察妙契,著书立言,莫不由此。足下所示程子‘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之两言,固学者求道之纲领。然所谓致知,当求其所以知而思得乎知之,非但奉持致知二字而已也,非谓知夫理之一而不必求之于分之殊也。朱子所著书盖数十万言,巨细精粗,本末隐显,无所不备,方将句而诵,字而求,竭吾之力,惟恐其不至。然则,举大纲弃万目者,几何不为释氏之空谈也?近日学者盖不免此失矣,吾侪其可踵而为之乎?”


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许谦撰《读中庸丛说》清道光咸丰间大梁书院刻本


许谦说,金履祥教育自己的这句话正是当年朱子初入李侗之门时,李教育朱的一句话,因为那时的朱子喜欢许多大空的理论,李侗为了让朱子收心才说了这番话。李的话让朱大受震动,自此之后,深入学习、著书立说也都本此精神。所以,许谦在此信中劝对方说要认真学习儒家经典,不可整天坐在那里谈心性。


为什么金履祥的这句话对许谦影响那么大?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北山四先生学案》中予以了这样的分析:“‘理一分殊,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此李延平之谓朱子也。是时朱子好为儱侗之言,故延平因病发药耳。当仁山白云之时,浙、河皆慈湖一派,求为本体,便为究竟,更不理会事物,不知本体未尝离物以为本体也,故仁山重举斯言以救时弊,此五世之血脉也。后之学者,昧却本体,而求之一事一物间,零星补凑,是谓无本之学,因药生病,又未尝不在斯言也。”


黄宗羲也说金履祥的这番话本是李侗教育朱子的话,那为什么金履祥要说这番话呢?黄宗羲认为到了北山四先生这个时代,“慈湖学派”的势力发展的很迅速,这一派的创始人是南方的杨简,而杨简是陆九渊的弟子,这位杨简不但传承了陆九渊的心学,同时他还将此极端化,认为仅靠悟性就能发现人的本心。他的这个观念在南方地区影响很大,故陈正夫、何植靖在《许谦评传》中评价说:“该派在江南一带影响很大,成为陆九渊心学向王守仁心学发展的过渡。他们只探求本体,而不研究具体事物。”


许谦:致知力行,并行不悖(上)韦力撰

《梁溪倪氏宗谱》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国四年带经堂木活字本,许谦题像赞


金履祥面对此况,所以他嘱咐弟子许谦想办法改变这种局面,同时黄宗羲后面的几句话则是指朱子后学的弊端,因为这些人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只学文本,不进行心灵的体悟。所以按照黄宗羲的这段分析,他认为金履祥教育许谦的这段话包含了两个方面,他让许谦不但纠正慈湖一派的弊端,同时也要修订朱子后学的弊端。


许谦在金履祥门下时学习的十分刻苦,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基本上全部学到了金履祥的学术精华,即使这样,他仍然不满足于仅学理学观念,《元史》本传上说:“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尝谓学者孰不日辟异端,苟不深究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又尝句读九经、《仪礼》及《春秋三传》。于其宏纲要领,错简衍文,悉别以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而见之。其后吴师道购得吕祖谦点校《仪礼》视谦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条而已。”


许谦涉猎如此之广,除了儒家经典外,他还在读佛教和道教的文献,对于这么做的原因,许谦自称是为了发现释、道两家的弊端,再后来他又研究了儒家所遵奉的经学。经过这一番刻苦的学习,他终于有了出蓝之色。


对于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许谦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认为太极图虽然出于《易经》,但其真正的含义却未能发掘出来,他认为《周易》与太极图说的不同点在于:“《易》以一而二、二而四、四而八、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图说》以一而二、二而五、五而一、一而万者也。《易》以阴阳之消长而概括事物之变化,《图说》明阴阳之流行而推原生物之本根。”(《答或人问》)

许谦比较了《周易》与太极图说的递进顺序,而其结论则是《易经》以消长来概括事物的变化,而图说则是从阴阳来推出事物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