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背《出師表》


教孩子背《出師表》
/
/
/


在漫長的隔離期裡,一個朋友向我求教,她家有個初中生,孩子別的都還好,就是文言文不成。她跟我說,現在古詩文在語文佔比大幅提高,特別拉分,必須得把握好。

我告訴她:古文和英文有點像,你背再多的語法都沒用,重要的是語感。而語感的磨鍊,只能來自於大量閱讀。但是,對大部分孩子來說,閱讀古文並不是一個舒服的過程,所以只能強行要他們背誦。

古代蒙學極講究誦習功夫。雖然背誦的內容如今已不適合,但“背誦”本身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手段。我中學時代背古文背得痛不欲生 ,每次看到“朗讀並背誦全文”就眼前一黑。但現在回過頭來,所有我張口就背的篇章,比如《出師表》《捕蛇者說》、《岳陽樓記》、《曹劌論戰》等等,都是在那個時期形成的肌肉記憶。你提一句“叫囂乎東西

”,我立刻接“隳突乎南北”;你說“銜遠山”,我立刻“吞長江”;你說“肉食者鄙”,我立刻能對“未能遠謀”;你說一個“”字,我立刻能對……呃,“全性命於亂世”。

我走上社會之後,再沒有一篇文章我能背誦得像中學課本一樣熟極而流。

所以說,古文要拿高分,沒有取巧之道,只能靠平時積累,水磨功夫,沒法臨時抱佛腳。比如你給他講“動詞使動”,孩子未必能明白。但只要背熟《陳涉世家》,一提“廣故數言欲亡,忿恚尉”,他自然知道生氣的是誰。哪怕你不理解“動詞使動”也無所謂,語感有了就好。

我朋友見我幫不了她 ,失望而去。但她也不是全無收穫,我放下電話,也變得焦慮起來。雖然這會兒距離孩子小升初還早,可得未雨綢繆呀。這會兒基礎不打好,以後可就來不及啦。

虎爸的火苗,開始在我胸口燒灼起來。

兒子之前也接受過一些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他媽媽教的一些詩詞,我教他背了點《聲韻啟蒙》、《漁翁對韻》,幼兒園裡學了一部分千百三。他們本來還打算教《弟子規》,被我嚴防死守頂回去了。

那時候,我定了個原則。第一,教孩子審美,不教規矩。讓他感受到漢語的韻律之美,不能像這德那德班似的,灌輸一堆陳腐道理;第二,背誦兼講故事。死記硬背是必須的,但家長不能脫開責任,要給孩子講解背後的故事,這樣有助於記憶,也可以觸類旁通,瞭解更多知識;第三,不強求,真不想背就算了。竹條和戒尺省下來,以後留到數學課用。

其實還有個第四,不在客人前炫耀背誦……呃,這個另說吧!

出於焦慮和遠見,我覺得可以考慮接觸一點正式的文言文了。琢磨了一番,我決定從《前出師表》試試看。

說實話,《前出師表》挺難的,拿它當第一篇入門,門檻有點高。不過孩子一直在聽《三國演義》的評書,對三國背景很熟悉,而且他超喜歡諸葛亮,多少可以彌補一點背誦的痛苦。當然,我也另外準備了《兩小兒辯日》、《愚公移山》、《狼》、《李寄斬蛇》、《宋定伯捉鬼》一些怪力亂神的短篇章,萬一出師表推不下去,就拿這些試試。

我跟孩子一商量,他還挺感興趣。

於是從一個月前開始,我每天臨睡之前,陪他在床邊背一段《出師表》,不貪多,就一兩句。第一天背“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第二天背“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一天一天累計。

教孩子背《出師表》
/
/
/


他一邊背,我會一邊給他講解,從字、詞到歷史背景:

小寶你知道“先帝”是誰嗎?就是劉備。劉禪你還記得吧?被趙雲在長坂坡救出來的那個小娃娃,劉備死了以後,他當了皇帝,所以劉備就叫做先帝啦。不過這個詞不光用來形容劉備,只要是上一代死了的皇帝,都可以叫先帝……不,不,你不能叫爸爸先帝。

你知道益州在哪裡嗎?就是現在的四川,出熊貓的地方。三國時候的蜀國就在那。來,我拿手機地圖,你可以自己指一指。(10分鐘後)你指夠了沒有!你只是想趁機看手機吧!還給我!

創業你知道什麼意思嗎?開創事業,就是要做一件很大的事。還記不記得李梓曦的爸爸?中班的時候他是開奔馳去接李梓曦,大班就改高爾夫了啦。他就是在創業,你現在能理解什麼叫危急存亡之秋了吧?

我們的節奏是,頭天晚上講解一個新句子,熟讀即可,不求背誦。第二天早上,趁著熱乎勁背誦,背好了以後,加上之前誦熟的段落,連著一起背。這樣一來,每天都可以溫習前面的全部——反正也沒開學,有大把時間來消磨。

我一直在密切觀察,生怕孩子會不耐煩。我可不想變成一個強迫孩子達到自己夢想的熊爹。出乎意料的是,他居然興致很足。雖然每個句子都那麼詰屈聱牙,但他居然堅持了下來,並沒什麼不情願。(當然,中途我充值了一盒新樂高和兩個變形金剛。)

讀著讀著,我驚訝地發現。因為要逐句甚至逐字講解,不光他在探索新世界,連我對《出師表》也有了新的感悟。

比如說吧。為了方便孩子背誦,我會對長句子進行拆解。“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這一句,我拆出幾組對仗:“侍衛之臣”對“忠志之士”,“不懈”對“忘身

”,“”與“”。孩子背對仗效率很高,背完在前面加一個“”,中間加倆“”,後面加一個“”,就背得了。

還有一個更高難度的句子:“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我是這麼拆的: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這樣一來,主幹變成了四字一句,節奏分明。孩子先把主幹背下來,再添加“若有”、“及”、“使”、“也”等虛詞,很快便可以推過去了。

教孩子背《出師表》
/
/
/

通過這種拆解方式,讓我發現了諸葛亮的一個小秘密。

我中學時代特別中二,整天寫文言文,偏偏又寫得極拙劣。老師天天批評,我不服氣,覺得他們在扼殺一個文學天才。後來老師想了個辦法,讓我站到講臺上當場朗讀《出師表》,再讀一段我的。

我發現前者我能一口氣讀下去,呼吸綿長不斷,而我寫的那些狗屁玩意兒,沒讀上幾句,上氣不接下氣。

從此以後我就知道音律之美的真實意義。好的文章,不止是文氣通暢,呼吸也是通暢的。

中文的性質決定了,四字與六字交替出現能呈現出一種近於音樂的美妙韻律,再加上內容上的對仗,即所謂“駢四儷六”。這種文體非常優美,朗讀也鏗鏘上口,極適合吟誦。

不過駢儷體有一個缺陷。它適合抒情,但不適合說事。你要說明白一件事,還得先滿世界給它湊對仗去,湊來湊去,句子工了,正經事卻偏了。後世韓愈之所以要搞古文運動,就是嫌駢文這種東西太遷就句式,以辭害意,形式干擾內容表達。

漢末魏晉之際正值駢文興起,《出師表》雖然是一種表,裡面同樣也有駢儷痕跡。這不算什麼發現。但我在帶孩子一句一句背誦時,讀出了諸葛亮文筆上有一個小特點,或者說小技巧。

需要抒情時,諸葛亮能立刻來一大段華麗駢文,把讀者感動得不要不要的。諸如“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但一旦涉及到具體的事情,他能立刻收回文筆,改回樸實明白。

這種樸實明白的長句子,並不是真的土鱉,而是用駢文巧妙地改裝過,且不露痕跡。

還是舉剛才的例子:“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把虛詞連詞什麼的剝掉之後,我們會發現,句子的主幹可以很輕鬆地斷成四字一句,而且文意相對完整。再加上諸葛亮對平仄的處理很巧妙,抑揚頓挫形成一種暗示。我們在背誦之時,會不自覺地每四個字停頓一下,節奏感登時就出來了。不信你讀一下,你想不按這個節奏都難。

諸葛亮在說事理時,雖然寫的是散句長,但會有意無意處理成四字或六字一組,再拼裝到一塊,形成一個貌似樸實的長句。他的高明之處在於,句雖有節奏,內容卻不刻意追求對仗。這樣一來,既不影響表達,同時又保留了駢文的聲律調諧。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卻不會流於華麗浮誇。

比如諸葛亮的遺書裡有一段:“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 ——大體四字一句,但不追求對仗,因為這是在交代遺產情況;然後畫風一變:“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你看,到了抒情部分,稍微點綴了一句對仗,情緒立刻就出來了。真是收放自如。

這個技巧在漢末魏晉的很多文章裡都能見到,但諸葛亮運用得最為純熟。

不信大家可以對比同時期的曹植。曹植的文才,是諸葛亮沒法比的,他給曹丕寫過一封信,主動表態要上陣殺敵,他是這麼說的:

“若東屬大司馬,統偏舟之任,必乘危蹈險,騁舟奮驪,突刃觸鋒,為士卒先。雖未能禽權馘亮,庶將虜其雄率,殲其醜類,必效須臾之捷,以滅終身之愧,使名掛史筆,事列朝策。”

你說文才斐然不斐然,辭藻華麗不華麗,用典妥帖不妥帖?

相比之下,《出師表》是這麼說的:“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同樣是請戰表決心,曹植是浮在半空,滿世界忙著對仗,沒一句落在地面上行。而諸葛亮早已經把北伐的必要性、客觀條件、主觀因素說得清清楚楚。

教孩子背《出師表》
/
/
/


這就是文人和實幹家的區別。

搞明白諸葛亮這個文風特點,再來背誦《出師表》,就輕鬆多了。很多長句子這麼一分拆,帶節奏帶到飛起,兒子也背得飛快。當然,這個拆分方式只是為了方便記憶,其實有點割裂文意,大家要注意。

我從3月2日開始讓他背,今天是4月1日,差不多一個月。他已經順利推進到“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一句,勝利就在眼前。

昨晚我問他:“我們快背完嘍,你覺得諸葛亮這個人忠心嗎?” 孩子的回答出乎我意料:“我覺得諸葛亮像爸爸你。”

“是因為智慧?相貌?還是兩者兼有?”我很高興,催促他詳細說一說。

“你每次送我上學,在車上也是這麼講話的。”

“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因為《出師表》裡好多誠宜啊、宜啊、不宜啊——這不就是,你應該做什麼和你不應該做什麼嗎?跟你一樣。”

“…………”

從前我看《出師表》都是一掃而過,未及細思。聽他這麼一說,我回頭自己讀了一遍,忽如醍醐灌頂。

《出師表》號稱“千載一表”,但嚴格來說,它是最不像表的一份奏表。表是什麼?是臣給君寫的報告,姿態自下而上。

而《出師表》裡諸葛亮對劉禪的種種規勸,完全不像是一位臣子勸皇帝。就像馬小煩指出的那樣,諸葛亮一直在說這個”宜”,那個“不宜”,大到朝政用人,小到言談舉止,簡直像是在宣讀小學生行為規範手則。所以歷代一直有人說,諸葛亮霸道,是權臣,居高臨下對劉禪指手劃腳。

但再多讀幾次你會發現,事情沒這麼簡單。

就拿人事來說吧。

換了曹操上出師表,只需說一句“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就夠了——皇上,這都是我的人,你好好任用,別多問哈,後面不用說了。

而諸葛亮是怎麼說的?

他推薦完這些人選之後,不放心地補了八個字:“宮中之事,悉以諮之。”

按說這八個字精煉得很,已經把核心意思說透了。可諸葛亮還沒完,他生怕劉禪看不明白,趕緊又添了幾句。

“宮中之事”後面,接一句“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後面,補一句“然後施行”。最後想了想,又加了一段:“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這哪裡是霸道,這分明是絮叨啊!

這語氣我太熟悉了。我送兒子上學,一路上就是這麼絮叨:“你上廁所記得跟老師主動說,別害怕。廁所知道在哪嗎?撒尿時記得離池子近一點——但別太近,不要把尿濺身上。尿完得洗手啊。”

羅裡吧嗦,沒完沒了,恨不得把每一個環節都叮囑到。你們品品,是不是跟前面那段出師表的畫風有點相似?

也許舉我奶奶的例子更合適。我奶奶烙羊肉餡餅,每次端上桌,她都來一句:“趕緊趁熱乎吃。” 我還沒動筷子,她總會補一句:“要燙你就先吹吹。” 我每次都暗笑老人嘮叨。這不廢話嘛,真燙我還不知道等會兒再吃?

她過世之後,我再也沒吃過那麼好吃的羊肉餡餅,再也沒聽過“要燙你就先吹吹。” 我從那時候起,才逐漸明白奶奶藏在這些廢話裡濃濃的關愛,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我爹媽現在也變得絮叨了,我一點都沒不耐煩——好吧,其實還有一點——但更多的是珍惜。他們在用這種廢話在愛我。

這次背書,我發現《出師表》裡這種“廢話”特別多,諸葛亮恨不得把每一件事都叮囑一遍。字裡行間流露出的那種情感,活脫脫是一個行將出遠門的老父親,擔心傻兒子在家裡吃不上飯,憂心忡忡,拉著手反覆叮囑。

“陛下啊,我烙了好些餅,可都套你脖子上了。你餓了就吃,不餓就不吃,吃完眼前的,別忘了再轉一下啊。有座你就坐著,沒座你就站一會兒……”

他要真是個霸道權臣,真心不用操心到這地步。

《出師表》裡諸葛亮對劉禪體現出的感情,絕非單純的君上臣下,也不只是傳統觀點讚揚的拳拳忠心。在我看來,那是一種無限接近於父母對子女的關切。距離我第一次讀《出師表》已經過去幾十年,直到有了孩子,才體會到這種情緒,而我這時也已經老了。

文章的最後,分享一些小八卦。

孩子第一次背這麼長的文言文,縱然有我講解,背得也很吃力。他總會犯一些哭笑不得的錯誤。

比如他總會把“疲敝”和“崩殂”記錯位置,背成:“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疲敝,今天下三分,一週崩殂”——好嘛,劉備也真慘,拖了七天才死。

再比如他會把“志慮忠純”

記成“志慮清純”。郭攸之、費禕和董允三個蜀漢大臣瞬間變成了SH48……

他前期碰到的最大困難,有一句“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這句確實很拗口,而且這裡的“遺”要讀成“喂”,他總忘。我說你可以用聯想記憶法。第二天他果然倒背如流,一邊背還一邊狂笑。

我問他為啥笑,他說我是這麼記的:“先帝撿粑(粑)以喂陛下……然後想象那個畫面,就再也忘不了啦。”

行吧……只要劉禪不給你託夢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