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眼!兼差外送成常态,台湾“流浪博士”盼西进“登陆”解困

博士,在大家眼中应是光鲜亮丽的头衔,学识渊博,薪水丰厚,受人尊重。但是,在台湾,这些年,博士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少子化”对台湾高校招生的冲击,博士班越来越受冷落,再加上岛内经济持续不景气,博士找工作越来越难,累积了很多“流浪博士”,处境艰难。

而来自台湾《联合报》的最新报道指出,不只是毕业后的博士生,如今,在读博士生,除部分可领到教授从研究计划经费给的薪水或奖助学金外,多数要自己找收入谋生。有台湾大学土木系学生爆料,他的学长在兼职当外送员已是常态,以此来贴补生活费。

傻眼!兼差外送成常态,台湾“流浪博士”盼西进“登陆”解困

高教此般困境,引来岛内广泛关注:民进党当局喊“留才”,博士生似乎不在其中。

盼不到津贴,博士生处境艰难

根据台湾教育部门的最新统计,2018学年岛内研究院毕业生人数5.8万人,相较顶峰时期2011学年的6.4万人减6000多人;其中博士班人数七年来减幅达17.6%,2019学年度全台在学的博士生有2万9000多人。

近年来,不少台湾的大学博士班招生困难,包括领头羊的台湾大学、政治大学、成功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交通大学等,都出现博士班招生挂零的窘境。对此,台湾大学校长管中闵表示,台湾的博士班走进了恶性循环,应该整并,“把有限资源用在真正适合研究的人身上”。

傻眼!兼差外送成常态,台湾“流浪博士”盼西进“登陆”解困

也就是说,现在台湾高校的博士班,不仅招生困难,即便招了进来,可提供给博士生的资源也相当有限。另一方面,台湾年轻人攻读博士的意愿低落,招生不足有短板,更甭提素质问题了。这就是一种恶性循环。

台湾大学研究生协会会长王昱钧受访指出,学校、“教育部”不将博士生视为知识生产的重要劳动力与人才来培育,导致领取的奖助金加上协助研究的薪资,仍低于生活基本需求。

不少博士生盼台当局重视全职博士生的处境,提供全额奖学金,让他们不必兼差赚钱,能够专心写论文。

不过,岛内网友对台湾当前高等教育的背景“看衰”:念了博士还是要有“台湾价值”。不如早点去干民进党政客助理,有机会就捞一票,比什么都实在。

趁年轻“登陆” ,进可攻退可守

当这些兼职当外送员贴补生活费的博士毕业后,面临的挑战也很大。

传统上,博士毕业后的主要出路是进入大学教书和做研究,可是因为“少子化”加剧,现在台湾高校根本提供不了这么多职缺,师资过剩,教师待遇每况愈下。

所以,很多博士毕业后进不了大学,只能到普通中学去教书,薪水远远不如预期。不少博士根本连工作都找不到,只好到大学兼职,有的干脆成为“流浪博士”或“啃老族”。据统计,台湾目前有数万名“流浪博士”。

傻眼!兼差外送成常态,台湾“流浪博士”盼西进“登陆”解困

而随着大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并承诺逐步给台湾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情况下,近年来,台湾教师、博士乃至更优秀的人才前进大陆已成趋势。

“随着大陆经济的腾飞和对教育的重视,有越来越多的台湾博士想来大陆谋一份教职。”从2010年开始在厦门大学任教的台籍教师陈经超如是表示,这也是大部分台湾高教人才西进发展的出发点。

傻眼!兼差外送成常态,台湾“流浪博士”盼西进“登陆”解困

而近年来,台湾“年金改革”大砍大学教师的退休福利,让不只是年轻学者,连正值科研黄金期的中壮年教授也萌生去意。正如台湾公益发展协会理事长黄丙喜所形容,“台湾各个大学从北到南、由东到西最近充满着教授逃离潮的古怪气氛,谁都知道谁正在洽谈海外教职,而谁又已经聘书在握,准备下学期就跟台湾说再见”。

导报记者2018年7月在台北,采访一场主题为“我在大陆高校任职”的经验分享会。两位在大陆高校教书的台籍教师,跟十余位有兴趣前往大陆高校任教的台湾老师们分享他们的求职过程、大陆高校生态、研究资源、薪资待遇等经验。他们的核心思想很简单:趁年轻“登陆” 进可攻退可守。

傻眼!兼差外送成常态,台湾“流浪博士”盼西进“登陆”解困


导报记者

@海峡派 综合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