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和人拼天赋

“以大多数人努力的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和人拼天赋。”

这句毒鸡汤传播之广,让很多人周末看个电影都要自责半天。其实这个观念,逻辑上就不成立。

努力就是一种天赋。

小时候班上有个学霸,常常被老师当做“别人家孩子”教育我们。我没有什么怨念,反而特别佩服她。一个小孩子能忍住看动画片和打游戏机的冲动,每天晚上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这份意志力实在太了不起了。

后来有一次聊天,我表达了我的敬佩和费解。没想到学霸同学也一脸迷惑:“我不觉得游戏机有意思啊,玩了半天又得不到什么,还没有解出一道数学题有成就感。而且,考完试老师还会表扬我。”

那一刻我明白了,努力于我而言是强求,于她而言,却是诱惑。

和智商没有关系。我永远赢不了她。

把“天赋”狭隘地理解为“聪明”,是对天赋最常见的误解。

聪明与否只是智商天赋,决定了人在一条路上可以走的多远。而与之相对的性格天赋,则决定了人会不会走上那条路。

显然,后者更重要一些。

美国有个心理学教授做了个实验。他找来十多个小孩子,让每个小孩单独呆在一个小房间里,桌上有好吃的棉花糖。大人告诉小朋友,你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糖果,可是如果你们能忍住吃糖的欲望,15分钟之后就可以再得到一颗糖。

大多数小朋友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抓起糖果就吃。也有很多小朋友忍得很艰难,比如捂住眼睛,背转身去,甚至还有伸手打棉花糖或者揪自己辫子的。

最终只有三分之一的小朋友忍住了诱惑,等大人回来兑现了奖励。

后续的调查证实,那些愿意忍15分钟多吃一颗糖的小朋友,平均成绩比马上吃糖的小朋友高出120分。

这些小朋友可以为了将来的两颗糖,努力忍受立刻吃糖的诱惑。同理,他们也更擅于为了期末的好成绩,抵御现在玩手机的诱惑,成绩自然就会更好。

从春种秋收开始,延迟满足就是人类社会的奖惩规则。

面对现在的快乐和遥遥无期的收获,大多数人当然会放下枯燥的书本,拿起手机啊电脑啊这些快乐源泉。

但我们中的一部分人,是那最后三分之一的小朋友。

这类人为了获得延迟的满足,愿意牺牲当下的愉悦。比如为了期末的成绩,今天晚上关掉手机。

这种天赋在常见的语境里,被称为“努力”。

对他们来说,努力学习或者努力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旁人进行娱乐的情绪快感是一样的。

和他们比努力,就像和一个游戏宅比谁能打游戏更昏天黑地一样。

在我们用意志力苦苦坚持的时候,他们正甘之如饴呢。

在未来的几十年,那三分之一小朋友会得到更多的120分。他们会成为大家眼中最努力的一群人,会作为别人家的孩子被交口称赞。

如果没有这个实验,恐怕连他们自己都会相信,努力是自己意志的选择,而不是天赋的能力。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如果你要苛责某个人(包括自己),觉得ta的处境都是不努力导致的,那么这句话也适用。

优越条件有外部的,比如家境,教育环境,运气;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天赋, 包括愿意努力的特质,和确保努力能有收获的高智商。

智商天赋决定了同样的努力是跨出三米还是寸步难移,而性格天赋,决定了人会不会产生跨步的念头。

一些人的起点,却是另一些人的终点。条件的作用,永远在努力之前。

性格决定命运,而天赋和教育环境,决定了性格。

一生的所有选择,都是天赋和教育的结果。前者由基因决定,后者由原生家庭决定,都由不得自己。

其实人没什么能选择的。

命运的剧本,可以精确到晚自习的时候拿起几次手机。

剧本早就写好了。

via 写不出稿苏见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