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桃姐》,2012年上映的一部由許鞍華導演的文藝片,是展現主僕情深的催淚港片。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桃姐》海報

它狂掃了金像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主角五項大獎。

女主角飾演桃姐的葉德嫻因此片獲得威尼斯電影節,以及金馬獎影后獎項。

男主角飾演羅傑的劉德華,在《無間道3》之後第二次獲得金馬獎影帝桂冠。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劉德華、許鞍華、葉德嫻

《桃姐》是為數不多的國產高分文藝電影,這部影片是根據真人暖心事件改編,沒有刻意去煽情,表現出的全部都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一面,但卻拍的非常富有詩意

01"桃姐"

桃姐,原名鍾春桃,自幼家貧,出生不久即被人收養。養父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殺,養母無力再照顧桃姐,輾轉之下,將桃姐安排到梁家充當家傭。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桃姐

自十三歲起,桃姐先後照顧過樑家四代,共六十多年。

梁家的少爺羅傑,是電影製片人,五十多歲仍然單身,他是桃姐伺候的最後一個人,這一老一少,就在一起過著平凡的生活。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羅傑(劉德華飾)

可有一天,桃姐突然中風倒地,羅傑連夜將她送去醫院。醒來之後,桃姐發現自己的肢體活動受限,於是打算辭去工作,去養老院生活,而羅傑就主動承擔起養老院的一切費用。

起初,桃姐在養老院裡還是很不習慣的,但慢慢的也結識了三兩好友,最開心的時間就是羅傑每次來看她的時候。

羅傑對養老院的人說自己是桃姐的"乾兒子",桃姐感到很開心,養老院的其他人也都很羨慕她有個這麼孝順的"乾兒子"。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後來,桃姐的身體越來越差,但羅傑還是幫她完成了一個心願,去了一次電影首映禮,見到了那麼多想見的明星。

最終,桃姐還是因重病離開了這個世界,羅傑也召集全家人為她舉辦了一場葬禮,桃姐就這樣度過了她平凡卻又充實有愛的一生

02"感人,卻不煽情"

《桃姐》這部電影的出色就在於,它沒有刻意誇張的煽情鏡頭,只是通過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物與人物之間的生活細節,將它的溫暖傳遞給觀眾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桃姐是位個性很鮮明的人,她可以記住梁家所有人的喜好,她也有著對一些事情獨特的堅持。

例如羅傑的媽媽從美國來看她,並親手為她做了燕窩,桃姐見到羅傑的媽媽,非常開心,但在嘗過燕窩之後,也會執拗且挑剔的說出"沒放生薑,腥",這樣的話語。

她也是一個很念舊的人,說要收拾東西,其實一個都捨不得丟掉。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桃姐收藏的老照片

不管是自己第一次領到的五塊錢工資,還是當年被羅傑的揹帶,偷偷買給羅傑的書,再或是年輕時與年幼羅傑的合影,她都一一保存的很好。

桃姐開心的看著她收藏了許多年的"寶貝",羅傑在旁邊看著她,就這簡單的幾個鏡頭,我的眼淚就流下來了。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許鞍華導演就是這樣,能用最簡單且平常的鏡頭,對準再普通不過的生活,用這種幾乎看不到"戲"的電影,激起觀眾心底最深處的情感漣漪。

在她幫羅傑找一個幫傭時,她的要求令應聘者不滿,因為桃姐知道,如何才能讓羅傑生活的舒適,她這些年對羅傑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關懷。

許鞍華導演在影片中多次用了一個場景,因為景一樣,人不一樣,很容易讓觀眾入戲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就感覺生活在那裡一樣,主角每一次到來都是不同的狀態,這就展現了所謂的"物是人非"

電影的英文名是A Simple Life,簡單生活。

影片看似平淡,卻處處流露著濃濃的親情,演員細膩的表演,電影所展現的香港最底層的人文關懷,才是這部作品最讓觀眾感觸至深的地方。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不鋪張,不做作,充滿了人間煙火氣,故意弱化了戲劇衝突,卻通過小人物的生活細節引起所有人的共鳴。

生活的樣子,就是最好的電影。

03"養老院"

這一個小小的養老院,所展現的就是每一個家庭,以及所謂的親情最真實的一面。

從養老院這些狀態各異的老人中,我們就像是看見了自己的父母親人。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人在年老的時候,都希望兒女陪伴左右,卻又害怕自己會成為孩子生活的負擔,在老人們這種矛盾心理的產生下,養老院成了大多數老人所選擇的去處。

在電影中,那些生活不能自理,吃飯排排坐,需要護工一個個去餵飯的老人們,彷彿成了牙牙學語的嬰兒。他們就像幼兒園裡的孩子一樣,每天都在等待著親人的到來。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桃姐在養老院的一個好友,金姨,喜歡兒子,卻不喜歡女兒,但是隻有女兒會常來看她。

即便女兒每次來都會在語言上刻薄自己的母親,但當金姨去世後,女兒卻是哭的最慘的一個。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所以這就代表了很多人,老人在的時候總是表現的不耐煩,但當老人去世了之後才會後悔當初沒有對父母好一點。

有時,電視臺、媒體會過來探訪老人,但卻開機時是一副面孔,關機後有時另一副面孔,表面上來探訪老人,其實只是裝腔作勢,他們消費了老人,藉此博得觀眾的好感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當一個個老人離世的時候,養老院的老人們卻像是看淡了這些,他們並沒有表露出任何的態度,而是依舊下棋喝茶,但他們心裡明白,其實自己何嘗不是在這小小的養老院裡等待著死亡的來臨。

桃姐的病逝也是點到為止,沒有刻意去渲染死亡的悲情。

"死亡",就這麼平常的出現在我們面前,就這樣觸碰到了人們最為柔軟的地方。

他們的淡然,他們所表露出來的"老無所依"的感覺,卻令我們內心無比的憋悶。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04"幕後"

這部電影是源於真實事件。

當時是李恩霖(Roger),是和許鞍華合作《女人四十》的編劇,他給了許鞍華一大堆紙條說,他有一個故事,關於他跟他家裡的做了六十多年的傭人。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李恩霖說,他很想做一部電影,或是舞臺劇。

許鞍華看著那些材料,覺得裡面既有臺詞,又有細節,當時就表示:可以拍。

電影中出現的主人公的房子,就是李恩霖原來的家,傢俱都沒動,就連羅傑用的包,都是當初的那個。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羅傑和那些導演討論電影的地方其實就是博納公司,找了徐克、洪金寶、甯浩等人來演他們自己,其實當時許鞍華也是感覺到挺怪異的,劉德華在演Roger,其他人卻在演自己。

許鞍華拍的《桃姐》其實就像是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年老的她就如同年老的桃姐,桃姐為她熱愛的李家奉獻了一生,而許鞍華為她熱愛的電影事業奉獻了一生。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當如今商業片或純娛樂化電影充斥著大銀幕時,許鞍華卻堅持著自己的初心,用人文精神,將人間煙火一次又一次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部電影考慮到很多現實性因素。

2011年,香港地區老齡化嚴重,新移民的熱潮也非常洶湧,住房的資源相當的緊張,電影行業也呈現出萎靡狀態。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桃姐》就像是一副當代香港社會的畫卷,它將真實存在的社會問題與社會現象集中展現在觀眾面前。

重男輕女的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階級劃分的展現,市井生活,民生問題,人性的冷酷和善良通過這部電影都一一展露出來。

05"這不是電影,這就是生活"

許鞍華導演並沒有將主僕二人之間的親情做廉價的處理,而是高明的對其進行藝術上的昇華。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用隱忍剋制的鏡頭語言,還原故事最本真的樣子,還原電影最本質的一面,其實它更像是紀錄片,讓觀眾感受到了久違的人情味。

豆瓣8.3:金像獎催淚文藝港片:《桃姐》:一生的堅持,終得回報

希望每個人都能:

在來得及的時候,做來得及的事。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快樂阿宅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