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王阳明》解读一个人成长真谛,偶遇到那个最美的自己


《五百年来王阳明》解读一个人成长真谛,偶遇到那个最美的自己
/
/
/


郦波教授著的《五百年来王阳明》非常值得我们用心一读,逻辑之严谨,思维之广博,构思之深刻,结构之趋于完美。读之,让我们不由的思考、探索、践行成长之路是如何行进的。要有目标,要翻过那座“山”,迈过那道“坎”,躲过那个“坑”,闯过那道“关”,才有可能把目标实现。山,坎,坑,关都是成长过程中的分水岭、卡点、阻断点、磨难。

我们可以从本书前六章的标题为例,一窥其精髓。前六章的标题分别为:完人之问与心学之问;父亲那座山;理学那道坎;宦官那个坑;生死那道关;龙城悟道。

本书部分经典语录:

教育真谛:第一,陪伴教育很重要。(自己的感悟:家长的陪伴不仅仅是满足孩子的吃穿住睡学等后勤保障工作,更是侧重于与孩子一起培育共情力,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足,正确引导孩子一步一步地行进。)第二,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最好的方式。只有你喜欢读书,你的孩子才会喜欢。你都不喜欢读书,你怎么要求他喜欢读书?第三,教是最好的学(自己的感悟:给人讲授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或载体)。

成长的烦恼不光是属于儿子的,也是属于父亲的。

生活中弯路其实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年轻人呢,总是藐视权威;而父亲呢,往往是儿子在成长历程中所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尤其在中国文化环境里,我们一般称父亲为家长,具有一种权威性。费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告诉我们,一个男孩只有在精神层面战胜父亲这个权威,他的自我人格才能完全独立出来。一个男孩要想成为一个男人,就注定要翻越父亲这座山。等孩子们翻越了父亲那座山,看到山那边壮美的风景之后,一回头就会发现,那座曾经被他踩在脚下的高山也是那么壮美、那么亲切、甚至是那么温暖。

王阳明在成人之后,也就是终于翻越了那座叫王华的高山之后,终身都非常敬佩、热爱,甚至崇拜他的这个老爹。虽然他看不上老爹的那个状元头衔,但这个状元老爹却是他一生的最爱。

王阳明纵声长啸之后,说了一番话:“始知圣入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经过父亲那座山理学那道坎。宦官那个坑、生死那道关之后,王阳明从他个体的生命中诞生出这个民族文明的光芒。这一晚,王阳明大彻大悟了,悟到的是心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莫基理论:心即理,心外无物;过去那种向具体事物寻求真理的做法是错误的。中国五百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心学就此诞生。

佛教讲的是什么?讲的是放下。而阳明心学讲的是什么?阳明心学讲的是拿起来。一个是放下,一个是拿起,这是处事态度的根本区别。佛教最后求的是解脱,心学最后求的是担当。当然佛教又分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这里的“乘”就是运载的意思,就是载着你去彼岸。小乘佛教的时候纯粹讲个人解脱,大乘佛教则讲慈悲为怀,为天下人。但是落实到最后依然是求解脱求放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