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年少有成,为何晚年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曹操?

袁绍是汝南汝阳人,袁逢的儿子。出生比较高贵,属于东汉的名门望族——汝南袁氏。这样的地位也使得袁绍在朝廷上获得了很多便利,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袁绍在不断加官进爵的道路上,身边的谋士对他帮扶很大,但是由于从小养尊处优,使得袁绍虽然宽宏待人,但也有了骄傲自大的缺点,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中不听从自己身边谋士的意见。那么为何袁绍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了曹操呢?

袁绍年少有成,为何晚年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曹操?

袁绍剧照

一、袁绍生在豪门,却有着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这样的落差与他晚年时傲慢自大、不听劝阻有重要关系

官宦世家——汝南袁氏是东汉后期一个势力比较大的世族家庭,袁绍出生在这样尊贵显赫的家族就决定了未来仕途的发展走向。从袁绍高祖父那一代起,袁家四代人,有五个被封为三公,他的父亲也被拜为司空,叔父成了司徒,袁绍从小就长得俊美魁梧,所以受到父亲和叔父的喜爱,相比于其他兄弟,袁绍的天资也更胜一筹,不到二十岁就已经出任县长的职位,一直都有比较好的名声。这样的家庭背景和年少功绩很难让人联想到他后期隐居洛阳,放弃朝廷的征召。

袁绍年少有成,为何晚年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曹操?

官渡之战前曹操袁绍势力对比

东汉末年能够和曹操争一争天下的,估计也就只有袁绍了,他势力最强、政治影响力也非常大,在那个战乱不断、军阀割据的年代,人们把目光都聚集在袁绍和曹操的身上,认为此二人中必有一人是能够闯出一番天地,给东汉新的生机。袁绍那时借助渤海的地盘用讨伐董卓这样的理由不断招贤纳士,收获了很多名士的信任,于是平定北方四州这样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只可惜后来袁绍在官渡之战中战败了,从此再也没有意气风发的袁绍,袁氏势力逐渐消失在历史舞台。

在袁绍担任第一任官职——濮阳县长不久,他的母亲就病故在家,他需要暂时辞去官职回家奔丧,这时候,父亲又突发病痛去世,接二连三的奔丧、服丧,让袁绍的仕途刚开始就被迫中断,前后一共有六年之久。

丧亲之痛和六年的无所事事让袁绍内心很受打击。在那之后袁绍就拒绝了朝廷的辟召,坚持在洛阳过上了隐居生活。在那个政治黑暗的年代,袁绍的隐居其实是一种自保行为,他在暗地里结交党人和政客,那些侠义之士也有不少愿意投入他的门下。袁绍通过自己的个人能力和拉拢的技巧,很快就有了一支自己的队伍,为他以后的发展打造了较好的环境。

袁绍年少有成,为何晚年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曹操?

东汉末年宦官专政

朝廷内宦官专政的局面使得党人四处逃窜、避免被朝廷迫害。这时候袁绍的活动引起了朝廷宦官的注意,于是就有中常侍赵忠警告:“袁本初抬高身价,不应朝廷辟召,专养亡命徒,他到底想干什么!”

袁绍年少轻狂,对于这样的警告自然是不太在意,父亲死后就一直跟随着叔父的袁绍被叔父骂得狗血淋头,叔父袁槐毕竟在官场经历很多年,所以听到这样的话很是紧张。

二、 董卓欲与袁绍交好,最后袁绍却和董卓刀剑相向,这与袁绍被推为盟主、进入人生中最辉煌的阶段密切相关

在不断的加官进爵之中,袁绍也越来越受瞩目,在董卓进京之后,想和袁绍一起商量重新立君,但是袁绍坚决反对董卓的想法,加上袁绍家大势大,董卓完全不敢向袁家挑衅。当时袁绍十分担心董卓会对自己下黑手,所以洛阳是不能待了,他即刻逃亡冀州。对外,董卓下令追捕袁绍,但是有人建议董卓赦免他,毕竟考虑到袁绍的家室较好,加之其之前笼络了一批豪杰,如果现在对袁绍下手,不一定能成功不说,还有可能被反击。于是董卓在思考片刻之后决定赦免袁绍,收回通缉令,并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想要以此限制袁绍,还带了了几分交好的意思。

袁绍年少有成,为何晚年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曹操?

董卓剧照

后来董卓越来越暴戾,他擅行废立的行为引起了很多官僚的不满,士大夫们也纷纷云起响应,这样的局势之下袁绍就坐不住了,他在董卓滥施淫威的时候公开抵制他的行为,这样一来,本身名声在外的袁绍就更加受到推崇,关东起来的能人志士纷纷推举袁绍作为他们的盟主,这也就是袁绍最风光的时候了。那些说是推荐他为盟主的人,其实各怀鬼胎,在粮食吃完之后就开始了内乱,完全没有合盟的样子。

三、袁绍为何频频拒绝谋士的建议,把大好前程拱手让给了曹操?有谋士而不尽其用,一改年少时机智果敢的模样

袁绍被推举之后逐渐有了野心,他不满足于渤海这一小块地盘,于是唆使公孙瓒攻打冀州,冀州被迫投降,把大印交给了袁绍,尝过这样的甜头之后,袁绍又有了新的盘算,他先后攻打并占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并州,逐渐拥有兵力数十万,从一支小小的谋士队伍逐渐拥有了数十万人的大军。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让袁绍内心也有了起伏,对于谋士的作用不再重视,一心想要成就一番霸业。

在拥兵数十万之后,袁绍的谋士沮授提出他的建议,想要袁绍趁此机会迎接汉献帝到河北,让汉献帝定都邺城,这样一来袁绍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以后干什么事情都会便利很多。袁绍是非常信任沮授的,在此之前就接纳了沮授很多意见,不断给沮授加官职。但是这一次袁绍并没有接纳他的建议,这原因和袁绍身边的人有关。淳于琼等人觉得,现在还想兴复汉室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让汉献帝来到这里,那只能削弱袁绍的实力。袁绍一听就急了,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势力,怎么可能轻易让给别人,就这样拖着,迟迟不肯接纳沮授的建议。第二年,曹操在荀彧的支持之下迎汉献帝到许县,成功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让袁绍彻底傻了眼。

袁绍年少有成,为何晚年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曹操?

曹操成功挟天子

按理说,经过这次失误,袁绍应该更加重视身边谋士的建议,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他的另一个谋士田丰看到这样的局面建议袁绍趁着曹操羽翼未丰,赶紧出兵把许昌拿下,这样还可以挽回之前的失误,把汉献帝抢过来。

“此算之上者,不尔,终为人所禽, 虽悔无益也”。

可是袁绍此刻早就已经有了更大的野心,他想直接称帝。这样的想法实在可怕,面对外界诸多势力的限制,袁绍这次过于自信了。

有了计划之后袁绍信心倍增,他决定向许昌发起进攻,而曹操则选择在官渡守着。刘备一直都把持在曹操军队的后方,想等待时机把曹操打下。这时刚巧董承受汉献帝的命令来找刘备,想和刘备里应外合把曹操赶出去。刘备看着这样大好的局面实在不想错过,于是想要联合袁绍一起攻打曹操。曹操无可奈何只好安排军队和刘备抗衡,但是军营中出现了分歧。一些将士认为袁绍这边也要加以防范,担心袁绍突然袭击。不过谋士郭嘉用一句话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袁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刘)备新起,众心未附, 急击之,必败。”

连对方的谋士都看穿了袁绍的性情,袁绍却还不自知,这也是袁绍最后频频拒绝谋士的意见,最后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四、袁绍在紧要关头选择退缩,留刘备一人对抗曹操,这样的袁绍直接导致了刘备军队的崩溃,也为自己留了坟墓

就如谋士郭嘉所说,袁绍在战争来临的时候突然选择退缩,他以儿子生病为理由,不仅拒绝了自己谋士的建议,还拒绝了和刘备联合起来一起攻打曹操。刘备孤身一人自然是打不赢的,大败而逃。袁绍在这个时候才清醒过来,想要进攻许昌,但是田丰认为已经错过了进攻的最好时机,袁绍孤注一掷,坚持自己的想法,甚至把田丰关进了牢里。和曹操的对抗没有直接败北,这让袁绍更是对谋士的建议不以为然,沮授等人建议防备曹操夜间偷袭,袁绍不听,曹操趁夜色来袭,不战而胜。

袁绍年少有成,为何晚年一再拒绝“妙计”,把大好前程让给曹操?

官渡之战

在袁绍和曹操对阵的时候,旁观者看穿了一切,就有杨阜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

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之中,袁绍有了心性方面的改变,他虽然为人宽厚,但是在最后不听人劝阻,盲目自信,导致大好前程就这样被葬送了。

参考文献:

《汉书》

《英雄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