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感懷

萬里長城感懷
萬里長城感懷
萬里長城感懷
萬里長城感懷

什麼意象最能代表中國的形象?或許每個人心裡的答案不盡相同,但我覺得,萬里長城的得票數一定名列前茅。

我對長城的認知,是從初中的歷史課和地理課上開始的。

長城,是一個內涵滿滿的歷史名詞。

“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可能是關於長城最早的記載了。早在公元前七百多年的西周時期,他已經巍然屹立。即便是金聲玉振的至聖先師孔老夫子,都比長城晚生了二百多年,之後又過了將近三個世紀,千古一帝秦始皇才呱呱墜地。所以,長城根本不是嬴政始建,他的功績在於,把原來各諸侯國零散短小的城垣,連接了起來,壯大了起來。

後來的歷朝歷代,都在不斷地修建這道護佑領土的防禦工事。從西周一直到清朝,長城的修築史綿延了悠悠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

長城,還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地理概念。

他雄踞在中國北方廣袤無垠的土地上, 2.1萬公里的總長度超過了半個赤道,也超過了世界上最長的尼羅河、亞馬孫河和長江三者的總和。是名副其實的萬里長城。

同時擁有悠久的歷史、厚重的人文和磅礴的體積,這樣的事物,必定能與 “偉大”、“神聖”、“非凡”這些形容詞緊緊聯繫在一起。

我曾多次遊覽過長城:八達嶺、古北口、黃花城、紫荊關……甚至到達了他遙遠的起點和終點——南連渤海的山海關,橫穿戈壁的嘉峪關。長城,不再只是印在課本里的名詞和概念,他以跌宕蜿蜒的身影,以堅毅矯健的雄姿,以冷峻凜然的氣質,不由分說闖入我的視線,撞擊著我的脈搏,激盪著我的熱血,震撼著我的心靈。

金秋十月,我來到了慕田峪長城。

慕田峪是明代長城的精華,督建者徐達,是幫助朱元璋奪取江山的第一功臣。這位戰功卓著的猛將,恰恰被明太祖譽為“萬里長城”。

作為保衛領土的軍事屏障,長城總是和戰爭、熱血相連,與愛國主義息息相關。來到慕田峪,登臨送目,高大的城牆、聳立的敵樓、盤桓的步道、陡峭的臺階、密集的垛口,甚至每一塊堅固的城磚,都使我心生敬畏。

站在長城之上,舉頭北望,蒼茫遼闊。我的目光所到之處,不就是古詩詞中所說的“塞北”或“塞外”嗎!

記得小時候,我的一條手絹上,有一位國色天香的絕代佳人,我勉強認識手絹下方的四個小字——“昭君出塞”。可是那時,我既不知道“昭君”是誰,更是不解“出塞”的意思。

長大後才明白,“昭君出塞”這一歷史故事,說的是尊貴的大漢公主被送到遙遠的匈奴去和親了。唉!守護國家領土和安全的責任,落到了弱不禁風的少女肩上,美麗的王昭君因此背井離鄉,永別了故土。

熙熙攘攘的遊客打斷了我懷古的遐思。流年暗轉,物換星移,曾經的軍事屏障,已經成為人氣高漲的旅遊名勝。

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呈現出的美學魅力和象徵意義,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郎平、任正非、屠呦呦、袁隆平、“中國機長”劉傳建……他們表現出來的,不正是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長城精神嗎?

中國,也早已不需要一道蜿蜒的大牆來保衛自己。前不久的國慶閱兵式上,軍紀嚴明的士兵和各式各樣的先進武器,代表著我們強大的國防力量,這是無愧於古代萬里長城的當代鋼鐵長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