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俗語都是怎麼得來的?

農戶開心果

一、“三十不立子,一直累到老”

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這句話,這句話的意思不僅說的是事業上的成功,更是要有自己的子嗣。如果到了30歲還沒有子嗣,那就會等到50多歲的時候孩子才能成年。但過去古代人的壽命比較短,往往能夠活到60歲的比較少見,所以才會有累到老的說法。但現在的時代不同了,我們的壽命大幅度的提升,65歲之後才算老人,所以這句話已經不適應現實了。

二、“勤穿不新,勤行不親”

大家都知道衣服穿得時間長了,那就會變得舊了,此時就算再怎麼洗也不會重新變得嶄新。同時親戚之間也是一樣的道理,如果來往太過於密切的話,那很容易就會因為家庭上的瑣事而引出麻煩。這樣一來再親的親戚也就不親了,但事實上現在的親戚之間走動太少了,親戚之間見面之後也會感覺怪怪的,自然也就變得冷漠了。

三、“有錢不買河邊地,有錢不娶活漢妻”

過去大家應對自然天災的能力不夠,每到夏季的時候都會出現洪水衝擊的危險,所以說河邊的土地再便宜也不會購買,不然的話辛苦半年的莊稼就會因為河水的沖刷而顆粒全無。同時在過去女人的社會地位比較低下,那個時候一般都只有男人休妻的份兒。但一般正常人家是不會將自己的妻子給休掉的,這些離異的女人一般沒有人會娶進家門,不然的話後患無窮。但現在這種說話已經完全不適應大家更加的自由。

四、寧可給人停喪,不能給人成雙

在農村有這樣一種習俗,如果誰家的老人去世了,但沒有地方 擺放老人的棺材,那麼鄰居會非常樂意將自家的地方騰出來,這樣老人就能夠將家裡的晦氣給帶走。但如果是新人結婚的話,那就會破壞家裡的運勢。一般來說女兒回孃家不能和女婿住在一起,這樣就會有忌諱。

以上就是農村最常見的諺語,雖然看起來這些俗語十分的簡白通俗,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大家怎麼看呢?


新農村的日與夜

對於俗語的出處已經無從考證了!這些民間通俗易懂的老話大多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與農業生產活動中總結的智慧結晶!由於過去大多農民沒有多少文化,無法以文字傳承,但沒有阻礙古人的智慧發揮,就會善於借用一些身邊的事物以大白話的形式總結髮現的經驗常識。



例如“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就是借用了生活中的針線,以此喻人的習慣成自然特性!也是通常會被農村父母教育孩子所用!



一、俗語的最早出處

對於俗語,也被稱為常言,就是大眾百姓的口頭話語,比較容易說到!

1、“俗語”最早意思是指民間傳說

最早時“俗語”一詞的意思只是民間流傳的說法,最早這個詞彙出現於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中《滑稽列傳》裡補充文章《西門豹治鄴》記載的內容:“民人俗語曰:‘即不為河伯娶婦,水來漂沒 溺其人民’雲”。

2、“俗語”正式出現於西漢漢宣帝期間

在班固《漢書·路溫舒傳》中引用了路溫舒給漢宣帝信中的話語:“故俗語云:‘畫地作獄,議不可入;刻木為吏,期不可對。’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因此,在漢宣帝時期,這裡的“俗語”一般就是指通俗易懂、形象化且廣泛流傳民間的定型語句了!



二、俗語的涵蓋內容

俗語以常用語言為主,大多是約定成俗、廣泛流傳、形象精煉的大白話。一般俗語範疇很廣,包括農業諺語、歇後語、慣用語和口頭禪或口頭成語。

不過,也有一些俗語比較高大上,既是民間創作,也引用了古詩文名句、格言、歷史典故等內容。例如:大意失荊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等。




龍百曉生

農村裡面的俗語是怎麼來的?

我們知道農村裡面有許許多多的俗話,俗語,那就是世世代代,流傳下來的口頭禪,或者是一些句子。

那這些熟語有什麼用呢?多數都是有,教導我們年輕後輩的作用。

這些熟語呢,由於古代這個傳播工具以及,文字的不發達,所以這些熟語呢,都是經過代代相傳,口口相傳的流傳下來。

首先的是由於這個文化的限制。

我們都知道農村裡面,文化多的,文化高的人很少,特別是在古時候。那麼文化相對少而已,但是,這些精煉的句子有的流傳下來,教導後方,教導後人,那麼只能通過這種方法口語相傳的方法,乃傳下來了。

所以,通常這些俗語呢,帶有教育和警示提示我們,後人的意思,提示做人做事,當中都有著一定的含義。

所以我們覺得,農村裡面的俗語都是這樣流傳下來的。

那麼農村裡面流傳下來的這些熟語,說話呢,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帶有很強的教育性,只不過是委婉的,手段來教育我們後人。

所以我們覺得農村裡面這些熟語說話,都是非常有內涵的,如果我們認真去品嚐評委,就會得到今天不一樣的教育的道理。

好啦,今天我們就為大家解讀到這裡更多農村相關的問題,請關注我們,我和大家一起了解農村裡面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