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为什么周朝君主称“王”,汉朝君主称“帝”,唐、宋君主称“宗”呢?另外封号尊号谥号有何不同呢?

富春一凡


尊号:活着就有的,尊称帝后,如“慈禧”。

封号:最高统治者封的,像“公侯伯子男”。

谥号:死后评价用的,帝后王将相皆有。

现在说一下原问题:

  • 周朝称王,是因为他们最高统治者就是“王”,同样,夏朝是后,如“后羿“,商朝是帝,如“帝辛“,也就是纣王。
  • 汉朝称帝,是用谥号的习惯称呼,你也可以叫,汉太祖、汉太宗。
  • 唐宋称宗,则是由于从唐开始,皇帝的谥号越来越长,称呼起来不方便,所以就用庙号,即“唐太宗、宋太祖”。当然,也有谥号称呼的,如“唐明皇”,只是比较少。
  • 顺便提一下,由于明清两朝二十九帝几乎年号固定不变,也就习惯以“正德”“雍正”这样的年号称呼。

难得青史名姓


史记殷本纪中有言:“于是周武王为天子,其后世贬帝号,号为王!”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明是因为自己感觉德薄还是说因为以臣灭君或者为了让天下更易接纳新主的原因,而不敢称帝;但实际上无论是否称帝,周朝君主还是做了天下诸侯朝奉的天子,建立了周王朝!

庙号比谥号要少,更显尊贵!唐朝以前,为维护宗法制度倡行礼孝天下,历代王朝都设立有七庙供奉祖先,然而七庙数字是不会变得,也就是说只会有这几个能有自己的庙号,但皇帝却有很多,不够用了怎么办?后面便采用了谥号进行称呼与区分,自然汉朝就有很多君主称“帝”了!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什么时候谥号成了下臣阿谀奉承的工具,自唐以后,这名字是越来越长,最长的数努尔哈赤的谥号:“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居然有长达二十九个字!于是为了更好区别,排列顺序,就会有用开国的皇帝为“祖”,守成的皇帝为“宗”的说法,以此来更好区分!

尊号是对古代皇帝、皇后尊崇的称号,一般都是在世才叫的。

封号是对帝王、君主加封、赐予的称号, 和分封差不多,更多会体现在爵位赐封上,大多时候也是在世叫的。

谥号是对死去的皇帝、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后人根据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表现给其上的尊号!


博弈娱乐新媒体


夏朝以前

夏以前,人族共主有三皇五帝等统称为人皇,人皇属于神话传说,对当时有名的部落首领的尊称。因为当时并没有君主世袭,各个称呼不同。

夏朝君主称“后”,比如后启,夏开启了君主世袭制度,所以君主已经君主名号统一传承,有了共同的称呼。

商的君主称“王”,死后称“帝”,如帝辛,帝乙,有鬼神之意,在世还是称“王”。跟部落联盟模式的夏朝区别开来,后世皆称王朝。

周君主也称“王”,如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结束了奴隶制度,尊君王为“天子”。死后也不称帝,而是有了谥号,是对君主是一生的功过评价,“周文王”“周武王”“周穆王”中的“文”“武”“穆”皆是谥号。

秦始皇统一六合,建立统一政权,结束周朝的分封制,集中王权,自觉功高盖过三皇五帝,所以集合三皇五帝中的“皇”“帝”自称“皇帝”,因他是第一个这么称的,所以又称“始皇帝”。而且秦始皇认为谥号有臣议君,子议父之嫌,所以弃掉谥号,秦朝君主就没有谥号之说。

汉继秦制,大部分都是依据秦朝制度,但是汉朝恢复了谥号。所以汉朝君主活着称“皇帝”,死后称谥号,如“汉武帝”,“汉文帝”中的“武”“文”皆是谥号。谥号因为能代表一个人的生前功过,一生的总结,根据美谥,平谥,恶谥大致能分清楚一个皇帝的好坏以及地位,所以一般皇帝皆被后人称谥号。

晋隋

晋朝,隋朝皇帝生前也皆称“皇帝”,死后称谥号,与汉朝一致。

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明给高祖李渊上谥号为“太武”,李世明死后,高宗李治给其谥号为“文”,但是不久,李治被女帝武则天蛊惑,又分别给李渊,李世明加了谥号分别为“神尧”“文武圣”,李隆基即位之后学李治又给加谥,最终定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和“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自此以后,谥号被玩坏了,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生平,所以后世皇帝再也不能称谥号。唐朝皇帝死后都称庙号“高祖”“太宗”莫不如是。

宋元

宋朝,元朝,皇帝称呼跟唐朝一样,活着称“皇帝”死后称庙号。

明朝皇帝死后既称庙号,如“明太祖”,“明世祖”同时因为明朝皇帝一个皇帝一生不改年号,所以死后也可称年号如“洪武”“嘉靖”等都是年号。

清朝也随明朝,死后一般称年号“康熙”“光绪”等都是年号。

庙号

庙号是君主死后用于祭祀时候所用,本来是非有大作为的皇帝不可得,非常稀少,及其尊贵,汉朝四百年,有庙号的皇帝只有七位,连著名的有“文景之治”的“景帝”都没有庙号。但是曹魏之中出了一个奇葩,魏明帝曹睿怕自己死后捞不到庙号,生前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庙号“烈祖”,自此庙号泛滥。

尊号

尊号一般是指皇帝或者皇后在世时候对其尊称。比如史上唯一女皇武则天在当皇后时候,跟高宗并称“二圣”,她自己就是“天后”,称帝之后又尊称“则天大圣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