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吗?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知了儿


题主好,作为谪仙人的粉丝,我来谈一谈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我以为,要想弄清楚李白愿不愿意以身事权贵,我们应该先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以身事权贵、李白愿不愿意摧眉折腰和李白有没有过吃葡萄的机会,只有了解以上三点,我们才能理解李白在面对机会时做出的种种选择,才能深入到千古诗仙的精神世界,读懂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痛苦和豁达,为他敬一杯酒,为他一唱三叹。

1.要想人前显贵,总得人后落泪。面对锦衣荣华,是做歌功颂德的宋之问,还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这是个问题。

古往今来,要入仕实现政治理想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儒家学说影响,无数士子前赴后继的投入宦海浮沉,为的就是搏一个封妻荫子,这也逐渐导致了中国官本位社会的形成。

在唐朝,上升渠道既不像之前那么窄,也不像之后那么宽,门阀世家主导的形势并没有改变。如果你没有一个好家世,想出头不说难于登天,但总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们上文中提到的以身事权贵就是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并不是谁都可以走的,首先,你需要的是有能力被权贵看中。凑巧的是,在唐朝,愿意走这条路的人很多。

我们上面提到的宋之问,就是类似士人的代表。他入仕之后,先后攀附武后、二张、武三思、安乐公主等人,政治上趋炎附势、毫无成就,人品低劣下流,虽然才华出众,在诗坛上有一定地位,但终究是落下了千古骂名。抛开这些不谈,他凭借自身才名以事权贵才能在大唐官场上站稳脚跟,相比于宋之问,李白毫无疑问更有实力。

但除了这条路真的就没有其他的上升空间了么?其实不然。机会是有的,但每个人的秉性各不相同,选择也因人而异。因为要实现政治抱负是很难的,李白虽然自负才名,但他是能够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那么这时候问题来了,是离开长安云游四海,还是从宫廷诗人转变为朝中权贵,李白曾经有过这种选择。

2.从贵妃调羹力士脱靴到放归江湖,李白冷笑着拒绝了长安贵人们伸出来的橄榄枝,他牵起青崖下的白鹿,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间。

野史记载,那一年,李白进宫写下名垂千古的清平调时,他醉的一塌糊涂。

早已身居高位多年的高力士,看着这个已经醉成一团泥的中年人,望了望已经给了他明确示意的李隆基,只好跪下身子,为这个诗人脱去脚上的破靴子。这一刻,高力士仿佛又回到了十七八岁时,在热闹的人群边缘,他只是一个小喽啰。

这种久违的耻辱让他浑身产生了轻微的颤抖,看着眼前的谪仙人写下令皇帝贵妃叫好的清平调,他攥紧了拳头。

高力士是个聪明人,知道和谁说什么话,当他对杨玉环表露了赵飞燕的暗示后,看着贵妃娘娘渐渐沉下去的俏脸,他知道,宫廷诗人李白完蛋了。

于是就有了我们众所周知的,赐金放还。

这件事应该是发生在天宝三年,李白已经是个中年人了。回归乡野后,李白选择了做道士。随后在安史之乱中,参加永王李璘幕府,兵败被流放,最后病死当涂,一代谪仙人就此离开了人世间。

纵观李白的一生,他和当时社会主流混迹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一是客居长安时期,二是永王幕府时期。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诗人,先不去讨论李白的政治才能,仅从诗句上来看,客居长安短短两年,为什么就从“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变成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呢?

这是李白的性格使然。朝廷上不需要这样的诗人李白,只有放弃自我,才能融为一团。只有将个性独立的自我体制化,才能在大唐的朝廷上侃侃而谈。显然,李白清楚这一点,唐玄宗也清楚这一点,一个宫廷诗人的身份满足不了李白,因为他想要的是:

站着,把钱挣了。

至于加入永王幕府,不过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诗人想要最后一搏罢了,虽然他大概能够猜到最后的结局。

3.看着李隆基、杨玉环、贺知章、汝阳王、永王等等人生中的过客,李白微微一笑,那时我的手里都是葡萄。

只有吃不到葡萄的人才有可能说葡萄酸,但李白显然不是。

尤其是在客居长安期间,他见过太多权贵,认识太多朋友。他的酒友中随随便便拎出一个人来,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当朝重臣。他不缺人举荐,因为他自己就是宫中常客,平民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皇帝贵妃,也曾和他坐在一起。

他的诗名太大了,生前就已经名动天下,成为了当世第一偶像诗人,想见他,想和他结交的人从长安排到了洛阳,从朝廷到乡野,人人都爱李太白。

有人说,李白年轻时也曾四处拜谒达官贵人,只是没人理他罢了。一个年轻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也只是途径罢了,我们何曾听说他屈身于人过?

年轻的李白或许追求功名,但已经拥有过的李白只想回到属于自己的江湖中去,那里的空气新鲜,就连水,也比长安的甜。

在李白的一生中,如果他肯放下身段,放下谪仙人的偶像包袱,就像宋之问一样四处攀附歌功颂德,在政治上的地位如何不能更高?这是显而易见的。

但如果真是那样,我们今天就不会以这种口吻说起李白,也不会有这种问题来探讨李白,他大概也和宋之问一样,除了诗名,仅剩讥笑了吧。

还是余光中在《寻李白》中写的好。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我是爱读书的莫道疏狂,欢迎点赞关注。


莫道疏狂


一面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面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不只是李白的悲哀,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带你认识不一样的李白

大家看到的李白,是诗情狂放的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酒兴豪放的李白:“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偶尔还有寂寞苦闷的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仿佛李白真的就是一个浪漫不羁飘逸洒脱的谪仙人,不食人间烟火,傲视君王权贵;可是,在这些广为流传的诗句背后,还隐藏着另一个李白——那就是一路走一路梦想着建立业出人头地的李白。这也就是题主问“李白真的不以身事权贵?还是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原因吧?

其实,李白一直想以身事权贵,而且不成功地事过;要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倒不至于,他的酸味不浓,更多的是慷慨激昂或豪迈奔放;即便是有些许酸味,也被他过人的才情遮掩了。

李白的一生,从时间段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就是任翰林供奉前;任翰林供奉时;赐金放还之后。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期他所写的诗来重温他的经历追寻他的心路历程。

一、“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贫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这样谦卑的干谒诗,你能想象到出自李白之手吗?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称“诗仙”,和杜甫并称“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又有学者考证“九世孙”说的是李白的祖父,李白是十一世孙,还有的说他是李建成之后;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有一些介绍,但也同样不甚明晰。可概都是李白和唐朝诸王同宗,祖上曾获罪,父亲李客是商人,而《唐六典》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明确说明罪人和商人之后不能参加科考,所以李白要想入仕,只剩下干谒这一条路。

何为干谒?就是有所企图或为了某种目的而求见显达的人,语出《北史•郦道元传》“好以荣利干谒,乞丐不已”。李白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十五岁开始就从事干谒活动了,可惜的是许久没有成效;二十岁,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为了增长见识,又何尝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好前途?730年,他30岁,在安陆,春天时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一边因谗谤上书自白,一边是列举自己诸多的优点,希望得到举荐。干谒诗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是古代文人为了推销自己而写的诗。咱们来看李白的第一封自荐信:

“少长江汉,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白窃慕高义,已经十年”,然后又说自己“轻财好施、存交重义、养高忘机、富有才情”,你能想象出这讨好谦卑的文字出于李白之手吗?就算这样,也没被搭理。

还有比这更厉害的:734年,李白过襄阳拜见荆州长史韩朝宗,写《与韩荆州书》,开篇就是“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这简直就是赤裸裸的吹捧和求助。735年,作《明堂赋》献于唐玄宗,“臣白美颂,恭惟述焉”,“遵先轨以继作兮,扬列圣之耿光。虽暂劳目永固兮,始圣谟于我皇”,“于是元元澹澹然,不知所在,若群云从龙,众水奔海,此真所谓我大君登明堂之政化也”;后又作《大猎赋》,为皇帝歌风颂德。遗憾的是,依然没受到重视。

他还分别在730年和732年两次上钟南山求见玉真公主(唐玄宗御妹,和玄宗关系非常好,在唐玄宗面前能说得上话),并写下《玉真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和《玉真仙人词》,“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极尽谄媚。但是时不利白,依然无疾而终,李白只能依旧借酒消愁。

李白还求见过张说,宰相不见他,他就走曲线和宰相的儿子张垍交往;又结识卫尉张卿,拜见时任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的贺知章,虽然贺知章对李白大加赞赏,并由此把李白“谪仙人”的名号叫开,但是李白并未因此入仕。

你看千古名篇《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材”,不能是只“用”来喝酒吟诗吧?不然,他喝着酒吟着诗,又何来“与君同销万古愁”呢?这“愁”是什么?豪放里难掩悲凉,狂放中仍存感伤。再看另一佳作《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表面上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又何尝不是抒发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愤懑?还有《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否又暗喻对前途有信心?

之后,终于在742年,在他的朋友元丹丘的努力下,玉真公主看到了他的诗;加上道士朋友做过翰林供奉的吴筠还有贺知章的共同举荐,唐玄宗下诏令其入京。李白为此写下《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曲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游说万乘苦不早,捉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欢喜之情溢于言表,简直有点欣喜若狂,高兴劲儿和狂妄劲儿力透纸背!

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写诗哄皇帝高兴,这就是李白的宫中生活

李白入宫,还是很风光的,唐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且相谈甚欢,当即封翰林供奉,相当于现在的私人秘书,陪侍皇帝左右,给皇上写诗娱乐。743年,诏翰林院,作《宫中行乐词》,赐宫锦袍;后又作《清平调》,赞咏杨贵妃。也许是厌倦了这种无聊的生活,也许是骨子里的狂妄作祟,曾醉中奉诏;又令高力士脱靴贵妃娘娘研墨,一个是宠臣一个是宠妃,李白这得意得有些忘形了。

你吃人家饭不看人家脸色,倒让人家由着你耍小性子?哪个朝代也没有这样的道理啊!这是红得发紫要烂的节奏啊!所以,招人恨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地,在皇帝耳边进言,皇帝也觉得他过分了,但唐玄宗还算仁慈,一没杀他二没抓他,只是“赐金放还”,也算是够仗义了。“人身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并不是他的本意,不过是他的桀骜不驯恃才傲物实在不适合官场,被动离职罢了。

744年,李白结束近三年的辉煌岁月,重新浪迹江湖。

三、“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这是李白余生的岁月

李白离开长安,继续四处游历,写下无数雄奇飘逸的动人诗篇。可是他依然以出世的姿态寻找着入世的途径。754年,他已经54岁了,还是壮心不已,不顾妻子再三挽留,写下《别内赴征三首》,去了永王李璘军营作幕僚,作《永王东巡歌》。可惜他的政治触觉反应太慢,757年李璘被判谋反,贬为庶人,李白也因此受牵连,但在浔阳狱中为宋若思、崔涣所救,又做了宋若思的幕僚;在此期间以宋的名义向朝廷写举荐信,希望朝廷能够重新启用自己;悲催的是朝廷没理会他的举荐信不说,反而在759年判他流放夜郎。幸好途中遇大赦,返还路上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暗示其心情之愉悦,逃过了一劫。之后两年左右的时间,他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寻友访故,以期东山再起。这种心情在《江夏赠韦南陵冰》和《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里就能得窥一二:第一首全诗痛快淋漓回肠荡气,可是你看“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除了悲愤,难道这里面没有对过去宫中生活的叹惋和对朝廷的希冀和幻想?第二首不只描绘了洞庭明丽的秋色,“记得长安还欲笑,不知何处是西天”,“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是否也隐喻了作者内心重返长安的渴望?

761年,李白还想去投奔李光弼,可惜中途染疾未果,这个在《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有具体讲述“愿雪会稽耻,将期报恩荣。半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金陵遇太守,倒履相逢迎”,“帝车信回转,河汉复纵横”,你看,这是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的李白吗?

大鹏飞兮震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是762年,李白于族叔当涂李阳冰处写下的《临终歌》,感叹自己想象大鹏那样振翅飞过八方,却终因力量不济而摧折,可以说是长歌当哭。还能说他不想以身事权贵吗?他想事,可是他骨子里的傲气清高又注定了他事不好;他想事,可是终其一生,也没有遇到真心赏识他的伯乐。

所以他这匹千里马就踏遍了大唐的大半部分疆域;马蹄过处,留下的尽是传奇的不朽的诗的印记,让后人至今仍无以企及。

结语

所以说李白真的不是不以身事权贵,而是没有机会;或者说有了机会他没好好珍惜。至于说他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倒大可不必,他的才气和傲气容不下酸气,他的壮丽飘逸的诗篇只能散发浪漫主义的气息,供后人千百年来仰视。

这就是我hyg陌上花开,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解答。十分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欢迎指正。谢谢!


hyg陌上花开


李白并非如世人所推崇的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而是仍然想步入仕途,获取功名富贵。但是,为什么李白不通过科举取仕走上仕途呢?这是因为李白出身不好。李白的父亲是个大商人,而且是外国人。不是我瞎说,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坛。至于,为何举家跑到四川,没有考证。但李白有首诗,侠客行,其中就有十步杀一人,完事拂衣去。李白剑术也很高明。在古代商人是低贱的,重农抑商嘛。由此,李白就没法走科举取仕的路子。他离开家乡后仗剑来到京城寻找门路。最后,只有走婚姻的路,把自己嫁了出去。也就是入赘到达官贵人家当女婿。这还不是一次,先后两次。都是因为,老婆死了,和丈人犯事而散。但是,两次李白都没有某得一官半职。一晃过去了十多年。以后,李白就开始了游荡生涯,靠写诗结交文人墨客,地方官员为生。由于他的诗确实好,名气越来越大。终于惊动了唐玄宗。得到了唐玄宗的召见。李白大喜过望,挥笔写了首《南陵辞儿西入京》诗中说,游说万乘苦不早。可见他盼了多少年,终于盼到了这一天。诗中捷着说,会稽愚妇轻买臣,仰天大笑西入秦,我辈岂是蓬蒿人。可见他是多么得意忘形。李白其实就是个好高骛远,没有政治眼光和实际处事能力的人。也就是没有官场斗争经验的人。不久就被唐玄宗辞退了。李白回来后仍然不死心,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结果他等来了机会,安禄山反了。各地勤王。李亨称帝是为唐肃宗。李磷永王自立江南。李白投靠了永王。并谄媚永王一口气写了11首《永王东巡歌》。结果,永王兵败,李白以谋反罪,关进大牢。多亏人们求情,被流放夜郎。时年,五十有七。两年后遇大赦天下,被取消流放。综上所述李白真的不是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