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論對儒家有哪些影響?

23UYDE'eo


您好,很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

孟子性善論對儒家有哪些影響?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第一: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那“性善論”到底是什麼意思?孟子認為人性本善,人之為善,是他的本性的表現,人之不為善,是違背其本性的。孟子關於性善論的解讀為: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下流一樣。人性沒有不善良的,水沒有不向下流的。當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飛濺起來,能使它高過額頭;加壓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崗。這難道不正是水的本性嗎?形勢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壞事,本性的改變也像這樣。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本質。”在性善論的基礎之上,孟子主張在政治上施行仁政。

第二:孟子認為,人生來都有最基本的共同的天賦本性,這就是“性善”或“不忍人之心”,或者說對別人的憐憫之心、同情心。他舉例說,人突然看到小孩要掉到井去,都會有驚懼和同情的心理。這種同情心,並不是為了討好這小孩子的父母,也不是要在鄉親朋友中獲得好名聲,也不是討厭小孩子的哭叫聲,而完全是從人天生的本性中發出來的,這就是“不忍人之心”。

第三方面:孟子的性善論對後世尤其是儒家學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連宋代以後流傳的《三字經》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善論也成為後來儒家的正統觀念。人好比參天大樹,它枝繁葉茂,有些時候,人們只關注果實和葉子,卻忽略了主幹。人性作為人類的屬性,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們行為的屬性。同時,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出“性相近,習相遠”,同時也強調了後天的教育也與周邊的環境有很大關係。孟子隨後繼承了孔子“仁”的學說,提出了系統的人行善論。他是從人性中提出人性不同於禽獸的本質區別。他說,人雖然也好色,安樂,但那些只不過是自然的本能,並不是他所說的人性。人性善,是因為人有本心,惻隱之心,恭敬之心,十分之心。就像人看到了落水兒童,都有憐憫之心。這種行為是油然而生的,並不是什麼目的性的東西。

第四給方面:孟子的性善論對儒家的影響可謂是深遠的。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知道是君子的和諧,並不是盲目的附和。小人表面上的認同也不是和諧。每個都都是單獨存在的個體,社會是個多元的社會。我們允許多元化的存在。求同存異也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因素。人與人和諧相處要求人們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同等的權利。這也是人善論對儒家影響一個重要的方面。

所以說,孟子的性善論不僅對儒家思想有著正面的影響,更是對我們國家在事項中國夢的道路上起到積極正面的促進作用。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滿意。


聊城王崗愛講字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一、孟子性善論完善了儒家的人文主義,是儒家一種研究人與社會的關係。他提出了儒家的人性觀,豐富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推動了儒家學派的發展。

二、性善論成為儒家學派的本源說。成為當時封建統治者鞏固統治工具。對當時穩定社會秩序,保持社會安定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性善論對和諧社會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人為善,與人善交,有利於社會的進步和發現。


松嫩隱士


性善論是孟子的向善論的延伸。

《孟子·告子上》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說人都有憐憫他人之心,這叫惻隱之心,所以惻隱之心是仁之端也,就是仁發端的那個地方。人都有羞恥心,有厭惡非禮的東西,所以羞惡之心是義的發端,是義這個東西在心中發芽。人都有恭敬之舉,是禮的發端。人的內心深處都是能明辨是非的,是智之發端,是智慧的來源,是智慧的萌芽。

這便是孟子人性善學說的表述,非常有道理。如果你從人性深處來講,人性深處既有孟子所說的善良的本性,又有荀子所說的惡的本性。

以性善論為根基的儒家倫理道德哲學,對中國的人格影響深遠。在這種文化生態下,“為他、利他”是善,“為我、利我”是惡。現代新儒家唐君毅認為:孟子言性,乃即心言性。心在擺脫生理慾望的裹脅時,自然顯露出四端的活動。四種基本活動形態,雖然顯現於經驗事實中,並不為經驗事實所侷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