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貸公司前景如何?

用戶52639789847


隨著財報季的到來,網貸行業中已經上市的幾家平臺也相繼發佈了財報。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在過去的一年裡,這幾個平臺在撮合貸款的過程中,來源於機構的資金比重都有所增加。

據相關財報顯示,2018年第四季度,融360撮合貸款資金有78%來自金融機構,樂信有近70%的新增借款來自金融機構,拍拍貸的機構資金佔比達到20.4%,趣店機構資金環比增長近70%。

不僅如此,上述幾家平臺在財報中都提到,2019年會繼續擴大金融機構合作伙伴數量,進一步實現資金來源的多元化。

目前,網貸行業的資金來源主要有兩部分:一部分就是個人投資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散戶或者出借人,還有一部分就是銀行或者信託等持牌的金融機構。而資金來源於後者的業務模式,其實質就是我們常說的助貸模式。

早在十多年前,其實就已經有了助貸這個概念。籠統地講,助貸就是在持牌金融機構放貸的過程中提供支持和幫助,而提供支持和幫助的機構就叫做助貸機構。

隨著雷潮的爆發,部分個人投資者陸續離場,單一資金來源的弊端開始凸顯,引入機構資金成為網貸平臺穩定業務的一種手段。

而另一方面,政策方面也鼓勵網貸機構轉型為助貸機構。

針對正常運營機構,175號文中給出了三個轉型方向:網絡小貸公司、助貸機構或為持牌的資產管理機構導流。

但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7年,互金整治辦就叫停了網絡小貸公司批設。而網貸平臺直接或者通過關聯公司獲得網絡小貸牌照的並不多,目前僅有22家,佔網絡小貸牌照總數的7.3%。

也就是說,對行業內絕大多數平臺來說,很難轉型成網絡小貸公司,或者說轉型成網絡小貸公司的成本很高。轉型助貸或者為持牌資產管理機構導流,可能會是更多網貸平臺選擇的方向。

在市場和政策的共同推動下,轉型助貸似乎成了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網貸行業中,其實早有轉型助貸的案例。

以愛財科技旗下的愛又米為例,其曾用名為愛學貸,專門為在校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服務。

隨著業務的開展,愛又米迅速打入校園市場。監管叫停校園貸後,愛又米並沒有放棄校園市場這塊肥肉,而是利用前期積累的經驗和資源,以助貸的模式繼續為在校大學生提供貸款服務。

愛又米的助貸服務,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助貸模式。愛又米提供獲客、風控審核、消費貸款定價以及貸後管理等服務,銀行提供資金,雙方利用各自的資源,“順利”繞道監管。

助貸模式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參與雙方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對方在業務開展中的不足提供有效的補充,從而實現雙贏。

但同時,助貸模式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在以往的助貸模式中,簽署抽屜協議,要求助貸機構兜底,已經成為助貸的“潛規則”。

在手握兜底協議的情況下,銀行等資金提供方降低了對助貸機構的要求,甚至還會將風控等核心業務外包。

而一旦風險爆發,產生的負面影響必將傳導到資金的提供方。

以租金貸為例,隨著長租公寓爆倉事件接連發生,為租金貸提供資金的華瑞銀行、建行、浦發銀行等都被捲入了輿論的漩渦中,不僅造成經濟損失,還對商譽產生重大的影響。

而在政策方面,有關整頓現金貸的通知中也為規範助貸業務提出要求,通知中指出:

銀行也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機構合作開展貸款業務的,不得將授信審查、風險控制等核心業務外包。

“助貸”業務應當迴歸本源,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應要求並保證第三方合作機構不得向借款人收取息費。

《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

在風險共擔或者風險自擔的大趨勢下,銀行及持牌金融機構開始在選擇助貸機構時表現出更為審慎的態度,對助貸機構的主體資質、業務規模、運營能力都提出要求,提高了助貸機構准入門檻。

一本財經從多位銀行風控人員處獲悉,目前銀行挑選助貸機構有三個標準:一是股東背景,以此判斷兜底能力;二是是否有合作案例,並核查逾期率和催回率;三是對底層資產的調研和風控能力。

21世紀經濟報道的記者也曾從助貸業人士處得到更為詳細的准入標準,比如收入能覆蓋成本支出,單月的放貸量不能低於3億,有雄厚的資金儲備並且繳納保證金等。

單從准入門檻的角度來看,網貸行業內大多數平臺轉型助貸機構難度較大。

另一方面,目前被銀行及持牌金融機構青睞的助貸機構,主要是提供消費金融類資產的機構為主。從業務模式來看,行業內大多數平臺也無法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需求準確地匹配。

當然,還有一個也是最根本的阻礙轉型成助貸平臺的原因是,很多P2P平臺徹底轉型成助貸機構的主觀意願並不高。因為:

第一,對於一個P2P平臺來說,理財客戶資源是平臺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為了獲取這部分用戶,平臺在前期付出了很高的獲客成本,因此並不願意捨棄這部分的用戶;

第二,雖然現在備案仍未塵埃落定,存在很大的變數,但考慮到未來的牌照價值,大多數平臺都選擇“兩條腿走路”,一邊考慮新的出路,另一邊準備備案;

第三,轉型助貸,雖然承擔的風險和支出的營銷費用會降低,但是收入也會同步減少。不僅如此,由於轉型助貸難免“寄人籬下”,意味著很難再在資本市場上講出“好故事”。


吃飯睡覺親豆逗豆


首先,簡單地說一下助貸公司是什麼,其實就是幫你申請貸款的公司,在從業人員心裡,可能有正規軍和雜牌軍之說。正規軍通常是指各大銀行、金融機構設立的招攬貸款生意的人員,雜牌軍則是在一些民營助貸企業、P2P網貸企業從事相應服務的人員。

第二,總體上來說,助貸公司在金融業,甚至是貸款業裡,屬於配角或群眾演員的地位,有作用,但難上升到主流。在這個行業裡,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作為資金的提供方一直掌握著地位和主動權。

第三,助貸公司有沒有高端方向?科技金融、大數據金融這兩年炒的比較熱,如果挑比較好的職位,儘量在這個方向選。

第四,選擇助貸公司有什麼優勢?這是一個門檻較低,且有機會賺大錢的行業。不像大型金融機構,對學歷背景等要求較高,助貸公司的從業人員通常比較雜,沒有多少門檻,更注重人的業務能力,有點像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只要你乾的好,就能拿高薪。


財經一熱點


01 政策影響下 資金供給迴歸持牌機構

商業世界的殘酷在於,許多創新業務的發展大多伴隨著政策風險,如果不能在窗口期內完成原始積累並走上正軌,一旦監管鍘刀落下,離死亡不過半步之遙。

以2017年中為界,中國消費金融行業政策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2015年-2017年,國家層面的消費金融政策密集出臺,鼓勵行業發展和技術、業務模式創新。大量徵信空白群體被覆蓋,信貸需求被挖掘,金融科技成為撬動普惠金融最有力的槓桿,P2P網貸餘額一度突破1.2萬億。

但是風雲突變,2017年下半年監管趨嚴,導致創新型機構在產品、業務模式上受較大負面影響。資金供給,尤其是增量資金方面,持牌機構開始佔據絕對主導地位,P2P逐漸邊緣化。

對於銀行、持牌消金而言,業務擴張要滿足資本充足率限制,因此持牌消金掀起一輪輪“增資潮”。據統計,2018年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總增資額超過100億元,若按照10倍槓桿率計算,則可釋放千億資金。

而對於非銀行業的創新型公司,P2P和助貸兩種模式是主要資金來源。但是政策對這兩種模式限制逐漸加大,從業公司受不同程度衝擊。P2P資金自不必說,貸款餘額自2017年見頂後開始一路下挫,同時助貸監管嚴格程度也不斷上升。

由此,大量互金網貸平臺在2018年遭遇“資金瓶頸”,在貸餘額停滯,甚至下滑。以老牌P2P平臺拍拍貸為例,2018年全年放款額615億,較2017年下滑6.3%。反觀各家持牌消金,多家的業務規模實現大幅增長,捷信消金的貸款餘額在2018年三季度就達到844億元,招聯消金的貸款餘額突破700億元,均已接近微眾銀行的餘額水平。

在個人資金受限的困局下,非銀行業的創新型公司只能更多轉向機構資金合作,拍拍貸也不例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拍拍貸的新增貸款中機構資金佔比已經超過30%,相較2018年三季度的14.3%,提升不少。

02 備案遙遙無期 P2P行業可謂前景慘淡

從金融角度來看,P2P監管是限制表外融資的一部分。因為國內P2P所從事的業務實質上是:吸儲—放貸,賺取利差並承擔信用風險。雖模式與商業銀行無異,但不受銀監會、巴塞爾協議監管。

此外,受大量民眾長時間痴信“剛性兌付”影響,導致近些年來P2P違約等現象不斷成為社會性問題,可見短時間內很難實現P2P完全去兜底。由此,監管強勢介入是可預期的。

但是,P2P行業監管方式及對行業造成的影響尚不明確,主要原因在於備案的一再延期。愛分析認為,P2P短期內備案不會完成,更不會頒發牌照,原因主要有三點:

第一,備案不代表監管資質背書,這一點在企業徵信中已經被明確指出。但對於P2P行業,備案與牌照的實際價值難以區分,監管沒有理由在當前暗示資質背書。

第二,P2P與銀行等持牌金融機構關係難以界定,假設監管給予一定的資質背書,利率明顯高於銀行的P2P吸儲能力很強,大規模擴張會對金融體系造成衝擊。

第三,P2P平臺超1,000家,且行業中小平臺眾多,而P2P的整個規模僅佔社融存量很小的比例(不足1%),獨立的監管成本過高。

由此,愛分析認為,P2P短期內不會完成備案,並將持續清退和降低餘額。比如趣店,從2017年年中便不再對接P2P資金,可見一斑。

長期來看,樂觀的預測是經過3-5年行業清退中小平臺後,頭部平臺會迎來備案。但由於從事業務風險更高,會有比銀行更低的槓桿率約束,以限制其擴張規模。

若是悲觀預測,行業則將持續加強餘額管控,直到P2P完全清退,原有參與者退出借貸行業,或者完全轉型通過助貸、小貸等方式放款。

03 助貸模式不會“死” 機遇與挑戰並存

繼P2P被監管盯上並處置後,助貸模式成為下一個目標。

其實,中國的助貸模式已經發展了10餘年,雖然在實踐中逐漸複雜化和多樣化,但基本邏輯不變。銀行業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信託、持牌消金等)提供資金,助貸機構提供出借服務並承擔主要風險損失。

為了有效控制金融機構資金流向,助貸監管嚴格程度不斷提升。比如2017年底的141號文規定,“助貸” 業務應迴歸本源,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增信服務以及兜底承諾等變相增信服務。

另外,因為嚴控影子銀行、住戶部門仍然處於去槓桿進程中,銀行業金融機構投向消費金融的資金在不斷減少,比如銀保監會開始禁止城商行、農商行助貸資金跨區,這對助貸機構的資金方資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長期來看,愛分析認為助貸模式被監管認可,但助貸機構將向兩種方向演化。

第一,助貸機構去擔保化,轉為導流和技術輸出,通過將場景流量與資金端建立鏈接,提供流量變現和技術輸出,代表公司有品鈦、融360等。

這一模式可以實現去擔保,使得助貸方不再承擔壞賬,脫離了政策風險,但收入水平大幅下降。以淺橙科技為例,在2018年嚮導流業務轉型後,淨收入佔貸款發生額從10%左右下降到4-5%。

第二,助貸平臺與銀行、信託等機構的合作從原來的“平臺擔保”模式,向更合規的“平臺+擔保公司”模式轉變,該舉措通過引進保險、融資擔保等機構提供增信以符合監管需求,是現階段助貸演化的主要模式。

同時,強化資產質量,嚴格控制槓桿率,利用優質資產吸引銀行類金融機構資金。但由於資產質量本質上由客群決定,提升資產質量的難度並不低。

目前通用的做法是將資產分層,優質資產與銀行資金對接,劣質資產則與P2P等資金對接。以51信用卡為例,助貸模式下撮合貸款的Vintage壞賬率在3%以內,較為優質;P2P模式下壞賬率則要超過7%。

因此,擁有優質客戶、壞賬率水平低的助貸機構將在獲取機構資金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比如與拍拍貸同一日公佈最新財報的樂信,雖然兩家公司在2018年都積極加註機構資金渠道,並壓低P2P資金佔比,但相較之下,客群質量更優的樂信明顯效果甚於拍拍貸。

截至2018年12月,樂信新增貸款中的機構資金佔比已超過70%,而僅在一個季度之前,來自P2P平臺桔子理財的資金仍超過一半。

此外,根據愛分析調研,單家銀行平均能提供的資金量往往在數億到數十億之間,且談判合作的週期大多在半年以上。因此,對於助貸平臺而言,在短時間內支撐起數百億餘額意味著至少需要幾十家金融機構的合作伙伴。

以三年起家上市的360金融為例,合作金融機構超過18家,涵蓋城(農)商行、股份制銀行、國有銀行、持牌消金及消費信託等,為累計近千億的貸款額輸送了持續、穩定的彈藥。

相反,對於一些客群質量偏差、以P2P資金為主導的平臺,若2017年之前機構資金合作不成功,則證明其資產質量較難滿足金融機構要求。在現階段P2P受限的情況下,再去開拓銀行業金融機構難度非常大。

可見未來,隨著金融業務迴歸有限的牌照內體系,比拼科技輸出為核心的助貸機構仍將面臨新一輪的機遇與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