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尔危机,德国最终认输,法国为何高兴不起来?

白杨树下谈历史


因为法国完全是在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原本法国准备对德国来硬的,为自己获得更多的利益,没想却弄巧成拙反而帮助了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欧洲按照《凡尔赛和约》进行了重新的划分,按照条约,德国失去了所有的海外领地,同时,德国本土的石勒苏益格划归丹麦,西普鲁士等地划归波兰,东上西里西亚划归捷克斯洛伐克,但泽由国际联盟管理,尤本与萨尔梅迪让给比利时,克莱佩达让给立陶宛,承认卢森堡与奥地利自立等。

而向来视德国为心腹大患的法国,自然也捞取了不少的好处。除了收回了曾被德国占据的阿尔萨斯与洛林,法国还得到了德国萨尔煤矿15年的开采权。除此之外,德国的军力被大规模限制,还需要支付巨额的相关赔款。

虽然一战之后对于德国这样的处置看上去已算是非常严厉,然而这已经是各方制衡之后的结果,原本按照法国的意思,对德国的处置远不如此。将德国视作宿敌的法国在战后,最初提出的处理意见,几乎是想将德国完全榨干然后彻底撕裂,将这个身边的大患完全消除。然而按照英美等国的态度,不可容许法国在欧洲大陆独大,所以才促成了《凡尔赛条约》中的处理结果

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设想,但法国并没有放弃,一直都在寻找机会。由于战后德国的工业与经济普遍衰退,对于德国来说支付巨额赔款实在太困难了,所以向各国提出延期赔偿,英美等既怕逼的太紧弄垮了德国无人赔钱,也怕削德国太厉害,让法国做大,于是纷纷答应下来

然而法国却找到了借口,1922年,法国以德国不支付赔款为由联合比利时出兵占据了德国工业心脏鲁尔区,并且要求德国将其让给法国。鲁尔区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法国早就对其垂涎,战后对德处置时也曾要求德国让出这里,但并没成功。法国占据鲁尔,如意算盘就是要么强迫德国赔款,削弱德国力量,要么占据鲁尔区,依旧能削弱德国

结果很尴尬的是,德国对于法国的行动直接撂挑子,德国全境进行罢工停产,德国的通胀飙升到了天文数字,引发了非常严重的后果,而英美等国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认为法国在胡来。若是任由鲁尔危机持续,那么最终不但会引发各国经济连锁反应危机,还可能让法国真的削弱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独大的力量,破坏平衡。

如此一来,英美等原本法国的盟友,纷纷对法国施压,法国内部主张与德国和解的力量占据上风,而英美等还开始了对德国的援助计划,即“道威斯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僵持,法国最终不得不退让,与各方签订《洛迦诺公约》。此后,德国恢复了国际地位,实力猛增,而法国却丧失了作为战胜国的诸多权利,实力反而受到削弱,还不得不面对越发强起来的德国。


澹奕


因为鲁尔危机里边虽然明面上法国占了便宜,但实质上法国是输的一方,而德国则感觉到凡尔赛条约也不是不能议价,这也为后来纳粹上台提供了一定契机。


这么聊吧,鲁尔危机是1922年因为德国不履行凡尔赛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导致法国和比利时直接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引发的一系列危机。


而凡尔赛条约本身就是一纸太过于苛刻的条约,德国一战投降的时候也压根没想着赔那么多钱,但他们寄希望于英美的调停和威尔逊十四条,希望和平演化。但威尔逊十四条在巴黎和会之后就没下文了,德国一开始还是老老实实赔了几年,但战后的日子大家都不好过,法国你这么敲骨吸髓的谁受得了啊?

尤其是法国比利时你们丫的敲诈我那么多煤炭之类的原材料,我自己咋生产?不生产我哪有钱赔款?加上当时英美还同情德国,所以到1922年,德国表示老子没那么多钱,能不能少付一点。


法国人就不干了,好不容易能敲诈你,而且还有白纸黑字的凡尔赛条约,你就得给我赔。德国不赔?行,直接占了你最大的工业区和煤炭产区,你不给钱我就明抢。

1923年,法比联军直接进军鲁尔,打算把那边的工业产能全拉回国。但当地德国人开始罢工抗议,法比联军则暴力镇压。这事儿法军能吹一辈子。

但鲁尔那边一闹腾,工业停罢,德国瞬间陷入经济危机。通胀、暴动、对魏玛政权的吐槽到处都是。

↓马克比厕纸还不值钱,甚至能用来点炉子~

与此同时,法国本来还能靠德国赔款过日子,尤其是鲁尔区的煤矿。但鲁尔危机一爆发,这一停工之后法国人也抢不到多少煤...结果他们日子更不好过。

而且当时世界上普遍同情德国,结果鲁尔危机反倒是让法国也陷入通货膨胀的尴尬情况,而且英美落井下石的抛售法郎进一步加剧了法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国际上此时法国也处于孤立地位....


最后法国当时的强硬派总理普恩加莱上台,新上任的施特莱斯曼政府同意下调赔款,德国也放弃罢工,各退一步。


这次事情之后,法国其实是吃了大亏,一方面是失去了凡尔赛条约的主动权,二方面是把自己摆到了国际孤立面(英国本来就不能忍一个法国在欧洲大陆独大);而德国则在这次事件中加深了仇恨的种子,同时也认识到凡尔赛条约不是不能撬动的。

此时的小胡子,也在思考着什么~


疯狗的轻武


一战后,魏玛共和国被迫接受了《凡尔赛和约》,成为德国民众眼中的叛徒和卖国贼,以及被诅咒的对象。但与之相比,更让德国民众愤恨的是法国人,不仅要承受损失1/7的领土,以及200年都还不清的战争赔款,而且饱受法国人的羞辱。

作为从严制裁德国的坚决支持者,法国并不认同英、美两国关于“从宽处理”德国的建议,导致三方的同盟关系开始出现裂隙。而法国在战后摆出一副欧洲霸主的样子,让其他国家愤而远之,尤其是“鲁尔危机”,更让其在欧洲更加孤立。

法国制造的“鲁尔危机”真的是因为战争赔偿吗?不全是。

1923年,由于协约国提出的巨额战争赔款,远远大于德国的实际支付能力,违约的事情是在所难免的。英国的建议是允许德国暂缓2、3年,美国干脆不管,而法国却坚持必须按期偿还,没钱可以用企业抵作等价赔偿物。

本就屈辱万分的德国人,已按期赔偿了14亿马克,如今实在是支付不了,提出减缓要求,却被法国人断然拒绝,一气之下,索性不再赔偿。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10万进占鲁尔区,逼迫德国还钱。这么兴师动众地出兵,法国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维护霸主地位。法国人十分清楚,战后德国尽管伤痕累累,但元气未伤,依然是没人敢惹的欧洲大国。尤其与英、美两国结盟不成的情况下,更警惕德国的一举一动,但凡有一丝“造次”的苗头,就要坚决遏制,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

其次,监督《合约》的执行。一场世界大战,人力、物力、财力几乎耗尽,指望着战争赔款走出困境。德国提出不还钱就是要赖账的表现,虽说不能说是“杀鸡儆猴”,但此头一开,保不齐日后还会有“什么幺蛾子”,必须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

但别有用心的是,鲁尔是德国最大的工业区,煤、铁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以上,并且集中了大部分的重工业。也就是说,占领后不仅对德国的经济以毁灭性打击,而且使法国一举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可谓是一举两得。

法、比军队的侵略行为立刻引起了德国上下的愤怒,抗议、罢工、游行此起彼伏,没有实力对抗的魏玛政府,只得宣布停止支付赔款,并号召人们进行“消极抵抗”。一时间,工人罢工,工厂停产,占领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这就是“鲁尔危机”。

“鲁尔危机”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法国内外交困。

1923年,为了支持鲁尔区的“消极抵抗”,反对法、比军队对德国的侵略,德国不得不开动印钞机,多印钞票补贴停工的企业和罢工的工人。其实,在“鲁尔危机”前,因为沉重的战争赔款,早已开始多印钞票,来弥补巨额的财政赤字。

“鲁尔危机”后,2000多台印钞机更是加班运转,结果就是汇率直线下跌,德国马克贬值250倍,物价飞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恶性通货膨胀。那时的人们,领完工资后就已百米冲刺的速度赶往商店,因为稍迟一步物价就会上涨。

商品很快以10亿马克为计价单位,一块面包1200亿马克,一盒火柴30亿马克。由于钱太多,大企业不得不动用火车发工资;孩子们把一捆捆马克当积木玩;生活做饭干脆用马克当柴烧。一战后的4年间,德国的物价指数上涨了4815亿倍。

自法国占领鲁尔区后,当地民众的抵抗就没有停止过,再加上通货膨胀,狂躁的民众不再一味的消极抵抗,逐渐的走向积极抵抗。他们破坏铁路、炸军车、抢物资,整得法国焦头烂额。更意外的是,没有一个国家支持他们,法国更加孤立了。

一是,占领鲁尔区9个月,由于当地人的抵制,非但没有获取更多利益,反而运往国内的物资比以往少了5倍,当然,德国的恶性通货膨胀也“传染”到了法国,正以每个月物价上涨2倍的速度在递增,眼看着要步入德国的后尘。

二是,德国经济崩溃,国内开始爆发革命,各类党派纷纷发动起义,有推到德国政府的趋势。这对整个资本主义国家,是个不小的威胁。一旦德国解体,所有债务也将像俄国“十月革命”一样,全部废除。法国不得不考虑由此造成的严重后果。

更要命的是,对德国采取强硬政策,招致所有人的反对。美国十分反感法国的“老大”做派,干脆“敬而远之”;与英国的关系也是矛盾重重。尤其在“鲁尔危机”中根本听不进任何劝告,一意孤行,就连比利时也开始撤军,不愿再趟法国浑水。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