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红楼梦》是“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

春日之虎


《红楼梦》开篇介绍成书过程时,有“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从这里可以看出,为什么有人说《红楼梦》“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这话,并不是有人说,而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批阅、增删、编纂《红楼梦》时的真实体会。可能提问者或没有读过《红楼梦》,或是读过《红楼梦》但有疑惑,有意或无意的篡改颠倒了书中的原句罢了。

为什么说《红楼梦》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我们不妨从《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里来找答案。

《红楼梦》开篇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但书中所记何事何人?自己又云:。。。当此日,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衍出来?。。。故曰“贾雨村”云云。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

这篇文字明明白白的说出了《红楼梦》成书的背景、目的和主旨。

在作者曹雪芹看来,他从“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到最后“今日一技无成”,以致“半生潦倒”的一生,仿若是“经历过”的“一番梦幻”。因经历之事过于敏感,所以只好违心的将一件一件血淋淋的现实“真事隐去”,即称“甄士隐”云云。这“隐去的真事”,对作者而言,真可以说是字字血泪,曹雪芹不堪回首,每每想到自己痛苦的经历自然就是“一把辛酸泪”了。

曹雪芹经历过的残酷现实,不能直笔而书,只能而用“梦”、“幻”之假象的“假语存言”来“敷衍”以寄心曲。由此《红楼梦》一书所言之事在作者看来,不就成了谎话连篇的“满纸荒唐言”么。


熠熠古客


《红楼梦》是一部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大观园就是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书。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这充分展示了封建官僚阶级的奢侈丶豪华的生活层面,使人们看到了统治阶级的腐朽生活。以贾府为例,贾府的公子丶小姐们过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呼奴唤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的生活。一部红楼梦,几代血汗史。以贫苦人民为代表的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像进了天堂,不知东南西北,不识走廊华堂,整个傻掉了。这充分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与穷苦百姓的本质上的差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么不平等的阶层,多么令人憎恨的社会!还好,作者曹雪芹把这些封建统治阶的末日也展了出来,说他们是将倒的大楼,哗啦啦似大厦倾。这是作者的先见之明,他已洞查到封建统治终不会长久,大不了似一场梦。读《红楼》不能看热闹,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才是终极目的。


孤竹国人1


这个考题出得有点儿意思。命题者明明知道这颠倒的两句诗出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一回,却偏偏说成“有人”。窃以为这在着重考察答题者对普通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如果连曹大才子是该书的作者你都不知道,下文也就不必再往下看了,此人肯定不能升级。然而,更有意思的是,命题者偏将原诗前联“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写成了“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这实际又在考察欲升级人的名诗熟化程度,看你能不能顺便给出正确的句子排位。可是,如前所述却远远并非此题的要害,其实质是“为什么”如是说?!我个人的看法是:“满纸荒唐言”乃自嘲和讽刺,“一把辛酸泪”乃记实和鞭挞。两句都有夸张的成分,又恰恰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作者已形象地告诉我们,这部鸿篇巨制无疑是一部人间悲剧。而大凡读过该书不止一次的人都知道,小说通过对宝黛爱情悲剧的生动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四大家族的兴衰存亡和年轻一代的叛逆抗争,敲响了封建社会终将灭亡的丧钟!因此,这两句诗同时又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眼”,对于把握全篇的脉搏至关重要。

然而,我顺便要说的是曹大才子这首诗,并非许多红学研究专家所称道的“非常合律的仄韵五绝”,它根本不是什么仄韵五绝,依然是一首五言古风。为什么?这需先列出全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首句成律诗禁忌——古风句式“三平调”,后三句都是五言律句,此其一;前联同后联失黏,此其二;它作的是仄五绝首句仄起平收式,此其三。可怎样才能不犯规呢?请看定格: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韵脚)。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韵脚)。

据此定格,使其不失黏而又同时能救出句犯“三平调”的唯一办法是,改成下面的样子:

满纸荒唐言,辛酸一把泪(拗救)。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