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青春期社交恐惧症?

Zafery


你好,不用担心的,我还年轻的时候也有这个困扰。

现在已经完全解决了。

我给你好好讲讲我是怎么克服的吧。

那个时候,我是一个不善言语的乖小孩,和他人交流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支支吾吾的。

我经常被认为是情商低。

直到后面,我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卑。

因为自卑,每次交流的时候,我都低着头,不敢直视他人眼睛。看起来畏畏缩缩的。

当时我自卑的原因有这几个:

1)脸上都是青春痘,泛着油光。看起来异常的恶心。连我自己都很少去照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有时候会难过的想哭。

2)身高矮。作为一个男生,不到1米7,和很多女生说话都必须抬着头,仰着看人家,这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打击。去操场打篮球,好几次被别人说不要,因为我太矮了,我去哪个队就对哪个队不利。很伤自尊。

3)穷。别人穿着耐克、阿迪的衣服鞋子,在我眼里是非常奢侈的东西。过年能买一双特步,我都开心的不得了。别的同学在谈论去哪吃、去哪玩的时候,我都默默不语。好几次,他们问我要不要一起,我都谢绝,说自己还有作业要做。

后面喜欢上一个女孩,我希望让自己看起来好一点,我想要和她接触。当时也没想过成为男女朋友,觉得只要能够多上上几句话,就很满意了。

但就算只是说几句话,对那时的我来说也异常困难。

我决定先从脸开始,让自己至少看起来干净一些。

我开始每天运动,跑5公里。买来香皂,早晚洗脸。每天至少喝两升水。不知不觉,大概两个月之后,脸上已经好看多了,痘痘慢慢在消,皮肤也不再那么油。照镜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再感到恶心,取而代之的是,开始觉得眼前这个少年越来越顺眼。

事实上,从此开始,我变得更加自信。

改变自己,从外貌开始,收益是最显著的。

毕竟,像穷之类的因素,暂时还难以改变。

因而,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开始,慢慢变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自信会随之而来。并且这种自信不是虚无的,而是有根据的,你知道自己越来越向好的那面发展。

解决了自卑这个问题,就只剩行动了。

看你面对一件困难的事,可以用「拆解」的方法。

将其拆解为许多小部分。

再把这些小部分,一点一点蚕食掉。

不知不觉,困难的事情就会以你难以想象的速度完成。

我们先从身边的人开始,例如家人。

他们是最好的是「社恐摆脱器」。

每天和家人交流,不需要刻意去想该说什么,可以说任何你脑子里想到的东西。尽量的说。

一开始,也许你每天憋不出几句话。慢慢的,每天都说,你会发现自己能够交流的时间越来越长。交流也越来越顺畅,甚至会有一些意外的喜悦,能够开始感觉到交流的乐趣。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你和家人的关系也不是很好。我便是如此。

所以我选择和网友交流。

待续........


333哥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神经症的一种。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多以过分和不合理地害怕外界事物或环境的主要表现,患者心里清楚这种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仍反复出现。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有时会刻意回避这种恐惧的事物或环境,或带着恐惧心情忍受,因而影响正常活动。

社交恐惧症多起病于青春期,社交场合下产生强烈的紧张、害怕、不安,发作厉害时伴有头晕、恶心、震颤、出汗等植物神经反应,患者采取回避行为。

要克服社交紧张心理,首先就要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些良好的观念:

1.悦纳自己,树立自信

很多社交紧张者就是因为不悦纳自己、对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

2.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

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就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从而迷失自己。接受自己的现况,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你越害怕出错,就越会感到手足无措。

3.不要太在意自己的身体反应

紧张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生理上的不适,根据“强化理论”,如果紧张时我们太注意自己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反应,就相当于是在强化自己的紧张行为,使其一步一步地加重。而当我们不去管自己的紧张反应后,由于紧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紧张反应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4.勇敢地去面对

有紧张现象的人,在社交场合下,往往会表现出逃避心理,害怕自己会出丑而不去面对。其实,逃避并不能消除紧张,相反,它会使你感到自己的懦弱,使你责备自己,以致于下一次会更加紧张。而且,我们也不可能逃避一辈子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是必须与人交往的,早晚有一天,我们都必须去面对。克服紧张的最好办法就是勇敢地去面对紧张!就像一位心理学专家指出的那样:“我们害怕的其实并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关键就是看你能不能战胜自己,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勇敢地去面对!






阳光的铿锵玫瑰


首先需要认识自己是“内向”还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与内向的区别主要是内心体验。

内向的人感受到的是"害羞"。比如与陌生人随意交谈,其实很多人都会感到有些紧张,这种紧张是因为"害羞",是怕自己表现不好,不能让他人喜欢。

社交恐惧症患者感受到更多是"焦虑"和"恐惧"。被这种恐惧感围绕着,会发抖、出汗、头脑混乱、眩晕、心跳加快,严重时,甚至导致惊恐发作。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围绕着恐惧情绪,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被别人注意就不自然,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社交恐惧常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等心理活动,会有脸红、手抖、恶心或尿急等症状。

看到这里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不能分辨自己是否是“社恐”,可以对照社交恐惧症的诊断自测,以下是具有临床意义的社交焦虑症诊断标准(DSM-5)。

A.在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境下都感到显著的恐惧或焦虑。社交情境例如:与人互动(谈话,见一些不熟悉的人等),被观察、被注视(吃饭或者喝水等),在其他人面前表现(如发言等)

B.担心自己的表现(或者让别人看出自己的焦虑)会被负面地评估(例如会让自己尴尬、导致别人拒绝自己等)

C.几乎所有的社交情境都会唤起这样的焦虑或恐惧

D.由于极度的害怕或焦虑,患者会主动回避社交情境

E.这种害怕或焦虑是不合理的,相应的情境本不应该激发这样的恐惧(意思是说,假如一个在战场上生活的,情境本来就可怕,那就不符合这条标准)

F.这种恐惧、焦虑、回避通常会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

G.这种恐惧、焦虑、回避给患者带来了不可忍受的痛苦,或者给ta实际的社会生活功能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例如无法好好上班、工作、交朋友)

对照完DSM-5诊断标准,你是否觉得自己离正真的社交恐惧症还距离甚远?如果没有,也不必慌张,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定可以给予你帮助。

青春期是人一生发展的重要阶段,生理、心理变化都明显异于人生发展的其他阶段。处于青春期心理变化大多开始追求独立性、自尊心明显增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但同时喜欢结伴,不再仰仗父母,更多注意力会放在同龄人中;生理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身体开始快速发育都让刚刚踏入青春期的孩子稍有不适,这种异常往往也表现在行为上,也就是常说到的—性格突变。

和社交恐惧症混淆的内向性格在青春期更加凸显,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不愿父母干涉自己的生活。这样就常常陷入两难境地,但父母这时候一定不能“放手”,必须“放松手”,而且做好引导。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性加强,希望自己做主,父母可以鼓励培养孩子的兴趣,共同讨论,共同发展。这样孩子可以感受到是平等的、是尊重的,还是主动的。发展兴趣爱好不仅是促进交流,更是推着孩子主动参与。在更热爱、更自在的环境中成长,青春期内向的状况也就没那么难解决了。

愿你的生活感受到温暖和爱[送心][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