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藥易犯的十個錯誤

藥品說明書對服藥方法一項的介紹,十幾年如一日,始終是那八個字:一次*片,一日*次,或者再加上一句——飯前服用。如果藥品的服用方式、時間不正確,與飲食的搭配不合理,不僅不利於藥效的發揮,還可能導致各種危險。

根據臨床經驗,總結出以下十個常見的服藥錯誤方法,每個人都需警惕。

一、把“1日3次”當成“三餐前後”

因為藥品說明書上簡單寫著“1日3次,飯前服用”,所以,一些患者便每日準時在三餐前服藥。事實上,這種方法是錯誤的。“1日3次”意思是將一天24小時平均分為3段,每8小時服藥一次。只有按時服藥才能保證體內穩定的血藥濃度(血液中藥物的濃度),達到治療效果。如果把3次服藥時間都安排在白天,會造成白天血藥濃度過高,給人體帶來危險,而夜晚又達不到應有的效果。“飯前服用”則是指藥物需要空腹(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用以利吸收。如果患者在飯前吃了一大堆零食,那麼此時的“飯前”便不等於“空腹”。“飯後服用”則是指飽腹(餐後半小時)時服藥,以利用食物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或促進胃腸對藥物的吸收。如果患者飯前剛吃了不少零食,也不必非要等到飯後才服藥。

二、幹吞藥片

有人為了省事,在服藥時不喝水,而是直接將藥物幹吞下去。這是非常危險的:一方面,可能損傷食道,甚至程度更嚴重;另一方面,沒有足夠的水來幫助溶解,有些藥物容易在體內形成結石,例如複方新諾明等磺胺類藥物。

三、將藥片掰碎

有些人自己“吞”不下藥或怕孩子噎住,就自作主張地把藥掰碎或用水溶解後再服用,這樣不僅影響療效,還會加大藥物的不良反應。以阿司匹林腸溶片為例,掰碎後沒有腸溶衣的保護,藥物無法安全抵達腸道,在胃裡就被溶解,無法發揮療效,還刺激了胃黏膜。除非醫生特別吩咐或藥物說明書上標明,否則不要這麼做。

四、用飲料送服

牛奶、果汁、茶水、可樂等各種飲料都會與藥物發生相互作用,可能影響療效,甚至導致危險。例如用果汁或酸性飲料送服複方阿司匹林等解熱鎮痛藥和黃連素、乙酰螺旋黴素等糖衣抗生素,會加速藥物溶解,損傷胃黏膜,重者可導致胃黏膜出血。正確的方法是用溫度適中的白開水送藥,特殊情況,應遵醫囑選用服藥的飲品。

五、對著瓶口喝糖漿

這種情況尤其多見於喝糖漿。一方面容易汙染藥液,加速其變質;另一方面不能準確控制劑量,難以發揮最佳藥效。

六、多藥同服

多藥同服,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就很難避免,甚至會引起一些意想不到的麻煩。例如,導致治療心臟病藥物失效的原因可能是那些用來治療咳嗽的甘草片等。

七、喝水過多

服藥後喝水過多會稀釋胃酸,不利於對藥物的溶解吸收。一般來說,送服固體藥物1小杯溫水就足夠了。對於糖漿這種特殊的製劑來說,特別是止咳糖漿,需要藥物覆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護性的薄膜,以減輕黏膜炎症反應、阻斷刺激、緩解咳嗽,所以,可提醒患者喝完糖漿後5分鐘內不要喝水。

八、躺著服藥

躺著服藥,藥物容易黏附於食道壁,不僅影響療效,還可能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炎症,嚴重的甚至損傷食道壁,埋下食道癌隱患。最好站著或坐著服藥。

九、服藥後馬上運動

和吃飯後一樣,服藥後也不能馬上運動。因為藥物服用後一般需要30-60分鐘才能被 胃腸溶解吸收、發揮作用,其間需要足夠的血液參與循環。馬上運動會導致胃腸等臟器血液供應不足,藥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十、不注意飲食禁忌

不是隻有中藥才講究飲食禁忌,西藥也是一樣。不合理的飲食會降低藥效,嚴重的還可能危及生命。例如,柚子可能影響降壓藥、降脂藥的效果,不宜與其同服。

服藥易犯的十個錯誤
/
/
/


來源:阜南藥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