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金融業已經離不開馬雲了

隨著螞蟻集團IPO的臨近,市場中“金融科技企業與傳統金融業如何相處”的觀點又火爆起來,迄今為止,兩大對立觀點均有擁躉:一方認為金融科技企業乃是將科技力量輸送於金融企業,雙方實現雙贏式發展;而反對者則站在“抵制”角度,認為金融科技正在蠶食金融業大盤,應對其嚴加監管,維護行業穩定。


究竟哪種觀點更加理智和客觀,抑或是,當下金融業究竟需要怎樣的螞蟻集團?這是我們撰寫本文的初衷。


為什麼說金融業已經離不開馬雲了



2020年受疫情影響,宏觀經濟面臨極為嚴峻的下行風險,央行啟動貨幣寬鬆政策,並降準降息,下調小微企業的融資成本,對沖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根據銀保監會數據,今年1-7月份,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中,首貸戶160多萬戶,佔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戶數的16%,較上年末提高10個百分點。


第二季度,經濟強勢反彈,金融機構功不可沒,但由此也帶來了以下問題:


其一,宏觀經濟目前仍面臨一定的通縮風險,8月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雖然環比上漲了0.3%,但同比仍然下降了2%,需求不足的陰影仍未從製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頭上散去企業的經營狀況並未得到根本性扭轉


其二,中小企業由於尚未完全擺脫困境,加之上半年的信貸寬鬆,給銀行業帶來的一定的風險,我們根據銀保監會數據,製作了一段週期以來不同性質銀行不良貸款率情況,見下圖


為什麼說金融業已經離不開馬雲了


在過去的6個季度以來(尤其2020年Q2),不同性質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都有抬頭的勢頭,但相較之下,大型商業銀行變化幅度不大,民營銀行、農商行以及城商行起伏極為明顯。


我們認為其中原因主要為:


1.大型商業銀行雖然承擔了向小微企業實施普惠金融戰略的主力工作,但由於市場模以及利潤規模優勢,多年持續在科技以及風控方面的投入,自身實力使不良貸款率未能大幅增長;


2.其他商業銀行受自身業務侷限性所限,多年以來在科技研發中投入相對不足,當首貸戶佔比攀升之後,風控顯得力不從心,違約率開始冒頭。


綜合以上情況,銀行業在接下來顯然要面臨以下挑戰:


其一,中小銀行要穩定局面,首先要打破網點的物理邊界,以提高經營的線上化率擴大業務基本面,並以此減低獲客成本,在過去幾年時間內,各類銀行也都在進行業務的線上化,內部運營流程也進行了相當的調整,但在2020年之後,更要加快線上改造步伐;


其二,對於在風控端有所欠缺的企業,需要引入更多的風控技術,完善自我風控模型,控制整體不良貸款率,降低出現金融風險的可能性,銀保監會和央行最近也在密切關注此部分。


我們回到螞蟻集團與銀行業的合作中來。


在過去十餘年的發展歷程中,螞蟻集團與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之間形成了以下戰略關係:


螞蟻集團以掌握資金優勢為金融輸入流動性(主要以餘額寶和備付金為主),截至2020上半年,餘額寶管理資金接近2.5萬億元,其中相當部分通過銀行間拆解再反哺銀行,最近幾年,餘額寶調整了收益率,在為銀行業輸入流動性同時,減輕了後者的負擔,且由於螞蟻集團對流動性安全支持,銀行業亦可以減少超額準備金率,提高資金利用效率,改善經營質量。


2019年開始第三方支付機構備付金一律繳存央行,同年6月末,金融機構超額存款準備金率為2.0%,比上年末低0.4 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高0.2 個百分點。


這其中雖然與降準之後流動性改善等因素有關,但與備付金新規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2018年末2.4%的超額準備金率也從側面反映了在備付金繳存之後,銀行業通過自降流動性來迎接挑戰。


因此在2019-2020上半年,控制流動性與風控風險一直是銀行業的重要命題,這其中有監管調整之後的過渡期問題,亦有銀行業自我業務革新的速度問題。


至此不難發現,銀行業對螞蟻集團的需求大致為:1.持續的流動性支持,螞蟻手握超10億用戶,促成的資管規模高達4.1萬億元,這是銀行業所渴求的;2.在風控方面給予中小銀行機構以支持。


螞蟻能滿足以上要求嗎?


2007年,建行等銀行與支付寶開始探索為淘寶賣家提供最高10萬元的小額信貸,這可視為銀行業與支付寶進行數字化借貸的開始,後者掌握的風控數據有效降低銀行的借貸風險。


此後螞蟻小貸業務應運而生(以花唄和借唄為主),根據招股書信息,截至2019年6月末,螞蟻集團促成的消費信貸餘額規模達17320億元,小微經營者信貸餘額為4220億元,合作銀行包括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共計100餘家。

通過線上信貸,螞蟻方面提供用戶和金融底層技術支持,為銀行業帶來優質的放貸渠道,銀行業(尤其是中小銀行)可借螞蟻快速完成基礎的數字化改造和迭代,且在較低風險之下。


為什麼說金融業已經離不開馬雲了


在上圖中可以較為清楚看到,雖然受疫情影響,2020年M1+逾期率有所上揚,但在第二季度已經基本得到控制,呈下降的趨勢,這與前文所述的銀行業在第二季度違約率的變化軌跡恰好相反,基本驗證了螞蟻集團的金融科技模式對傳統金融業的先進性,是可以在擴充信貸渠道的同時確保風控標準。


結合前文內容,很容易得到如下結論:在當前的信貸寬鬆以及風控形勢之下,銀行業更迫切希望與螞蟻集團為代表的金融科技企業合作,2020年將會是銀行業與金融科技企業更深層次合作的開始。


截至目前,螞蟻已經和中信集團、工商銀行、郵儲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多家大型銀行、綜合集團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如果說與中小銀行合作是出於穩風險,那麼大型銀行在已有較強風控實力情況下的頻繁合作,亦證明螞蟻在普惠金融放貸中的核心優勢。


以網商銀行和石嘴山銀行為例,雙方合作始於2018年11月,至今兩個團隊已經十分默契。截至目前,累計服務超過7萬戶小微客戶,在貸客戶近5萬戶,戶均貸款2萬元,有效破解小微融資“最後一公里”難題,推動小微融資“降本、增效、擴面”。


如上是我們以銀行業為樣本分析了金融業與螞蟻合作的契機和機會,以及接下來的空間等問題,事實上,向線上要增量,向線上要風控,向線上要效率已經成為金融業的共識。


2020年5月,銀保監會財險部向各財險公司下發《關於推進財產保險業務線上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目標是到2022年,車險、農險、意外險、短期健康險、家財險等業務領域線上化率達到80%以上,其他領域線上化水平顯著提高。鼓勵具備條件的公司探索保險服務全流程線上化。


這開啟了保險業加速線上數字化改造的步伐,我們整理了代表保險公司的相關經營情況,見下圖


為什麼說金融業已經離不開馬雲了

注:由於眾安在線以線上為主,故其人數顯示為員工總規模

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我國保險業主要以海量的營銷系統為驅動,傳統保險公司以代理人規模穩定總保費規模,說保險公司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並不為過。


模式帶來的弊端也較為明顯:其一,將大量費用支出放在了渠道之上,以太平洋保險為例,2020上半年代理人渠道在總保險業務收入中的佔比為 91.2%,僅營銷員人工支出就接近200億元,佔個人業務總保費收入接近15%,影響了經營質量;其二,影響了單位員工的平均產值,雖然眾安在線作為新興保險企業起點較低,但其人均產值幾乎是老牌保險企業的5-10倍,而線下保險團隊由於素質的參差不齊也會帶來風控的問題。


要實現銀保監會2022年部分險種80%以上的線上化率,意味著在當前情況下,要在接下來的兩年半時間內行業必須全力向線上靠齊,不僅僅是線上要渠道亦要以線上為中心聯合研發新產品,實現保險業務全鏈條的線上化。


繼續以眾安保險為例,2020年2月,為了護航小微企業復工,支付寶保險平臺聯合眾安保險,為復工的小微商家免費贈送營業中斷保障金,幫助降低他們的經營風險,之後,眾安還在支付寶保險平臺上線了首個為淘寶、天貓賣家定製的“營業中斷險”,為1-500人規模的小微企業提供復工保障。


此外,人保為代表的老牌保險企業也已經在積極進行線上化的探索,2018年在支付寶上線的好醫保,僅兩年時間用戶突破3000萬人,雙方在理賠、產品創新方面進行了密切合作。


在銀保監會的政策性指引之下,加之與金融科技的密切合作,在監管目標之下,金融創新成為行業的重要突破口。


最後,我們想談一談審慎監管政策之下是否會對金融機構與螞蟻的合作產生影響,亦或是這究竟會帶來多大影響?


近年以來,監管部分出臺了諸如“資管新規”“商業銀行網絡貸款規定”以及“民間借貸不高於4倍LPR”等一系列強力監管措施,其目的固然是出於金融系統穩定,尤其在當下宏觀經濟莫測的背景之下,但確實也事實上收緊了金融創新的口子,給行業蒙上一層陰影。


但我們認為從長期來看,這並不會影響到雙方合作。


以4倍LPR為例,雖然法規是針對“民間借貸”,但亦有觀點擔心會擴散至一切借貸行為中,且很有可能採取更為苛刻的IRR(內部收益率,是指借款現值總金額與償還本息現值總金額相等時的利率),甚至有分析文章認為:這會讓一些缺乏風控能力的信用卡業務難以為繼。


重新回到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合作的出發點:1.擴大信貸規模,提高獲客效率;2.提高風控。也就是說,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為是要通過效率優化,風險把控來控制壞賬率,進而提高盈利質量,以往的“跑冒滴漏”式業務拓展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的監管規則。


若線上企業能夠持續在以上兩方面保持先進性,整體上金融機構與其合作的趨勢就不會有太大改變,短期或有波動,長期合作空間仍然很大。


我們不妨將監管新規視為行業擠泡沫的過程,待行業淨化,頭部企業依然可以得到行業的正向反饋。


面對審慎的監管環境,金融機構實質要面臨相當大的挑戰(如備付金繳存央行場景雷同),如“商業銀行網絡貸款規定”之下有銀行開始收縮網絡貸款規模,但以現在宏觀經濟尚未完全復甦,PPI還在低點之時,實體經濟仍然需要金融機構的支持,在尚未尋找到新的高質量放貸路徑之時,收縮網絡貸款,小微企業如何融資,抑或是回到原路的中小銀行如何確保風控呢?這都充滿了未知數。


在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之時,北大國發院的一篇論文中披露:

如果一個地區的基於數字技術精準釋放的信貸發展水平可以從全國平均水平上升到杭州市的發展水平,則可以使得疫情衝擊幅度下降約 51%,即疫情的衝擊強度減弱約一半


這應該引起監管,金融機構以及輿論的充分重視。


監管出於宏觀金融穩定採取審慎措施有其合理性,但在部分行業亂象得到治理之後,金融機構還是會向線上靠攏,無論是銀行,保險公司還是基金資管企業,以上趨勢都不會有太大改變,如備付金繳存央行之後,金融機構亦收到衝擊,為降低影響加速了互聯網借貸的發展。


當前,宏觀經濟仍在調整期,小微企業在通貨緊縮的壓力之下對融資的需求仍然相當之大,也就在此時,金融機構的線上化不會也不應該受到遏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