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从一个失败案例说起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从一个失败案例说起


正式的分享这个搞砸的案例之前,先构建一个共同的认知框架。

互联网曾经流传过大神俞军定义的产品能力模型,分别是:可行性能力、创造能力、权衡能力、变迁能力以及构建方法论的能力。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从一个失败案例说起

在这个模型中,产品经理的成长过程,就是适配这五个阶段能力模型的实践过程。仔细去分解这五个阶段,你会发现各阶段需要掌握的能力特别繁杂。大神告诉你通往天堂的梯子就在那里,但你先找到入口再说。

大概两三天前,在公司内部做了一场关于产品思维的课程,看着台下闪烁着期待、质疑、无趣、兴奋的眼光,备感亲切,因为这些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07年毕业参加工作那会,从一个小镇独自到了北京,每天面对各种正面以及负面的信息,任其冲击情绪,却茫然无措;努力的追寻自己想干的事情,却总是被diss;常常自怨自艾,没有家庭背景和靠山。

幸运的是,一直以来都在互联网这个朝阳行业,做过程序员,项目经理,产品经理,后来到产品合伙人。中间尝试了很多产品管理以及项目管理的方法,走了很多弯路。距离现在十多年了,多少有些心得。

但,哪怕我的经历再丰富,这场课程却注定,过程不够精彩,结果却值得期待

没有乔布斯的命,偏得乔布斯的病

促使我这场课程的起因来源于我们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这两年互联网行业跌宕起伏。柯洁惨败AlphaGo、微信小程序发力、吃鸡的火爆、抖音企图颠覆腾讯王朝......在行业的动荡与发展背后,互联网从业者面对如此多变的时代如何立足?

很高兴在这一年的这个时刻跟大家相遇。

我想去营造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激发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创新神经。还必须要有方法通过各种方式不断的发散、收敛集体的共同智慧。

产品思维就是构建在这种集体力量上的智慧。 它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这段定义是梁宁总结的,我非常认可。

怎样才能交付一个更高质量的产品(课程)呢?

目标不一致是我遇见的第一个难题。

大家经历不同,岗位不同,所以看问题的角度必然不一致。而我去做的事情恰恰是颠覆大家的传统认知,尝试用多元思维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于是我确定用最小试错成本,也就是产品的MVP原则来驱动这个产品。

大概在一个月前发了一则课程介绍,仅希望接收到大家的情绪表达失望或兴奋或无聊,结果大家都知道,我接收到的信息是空白。

后来我想,这肯定是我的问题,当所有人都具备系统的产品思维能力。

所以,我决定在第二次MVP试错的时候,把自己当成一个布道者

于是,就像大家看到的一样,讲义(回复“素材”可得)是这种逼格满满的形式。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从一个失败案例说起

结果呢,我得了乔布斯的病,却没有乔布斯的命(此处自带掌声)。

二个半小时的过程,两万多字的信息传达,我过了一把瘾,但互动却非常少,幸运的是获得了大家的情绪传达,有赞同也有不以为然。

从产品的这个形态来讲,我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不具备同理心,没有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

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做“知识的诅咒”:人一旦获得某一知识或经验,就很难体会没有它的感觉了。

正是由于知识诅咒的存在,使得产品设计者很难设身处地的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所以,我搞砸了这次产品(课程)。

后来,当然不会就这么结束。

因为,我要去营造一种文化,构建文化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发散与收敛。所以,用羊与草地这个经典用户画像来解释,已经有一两只羊在我这片草地上存活了下来,而我恰恰就是那只头羊,这个社群已经有了运营下去的基础。

所以,第三次MVP试错,从自律星球这个公众号开始。

用户驱动

在互动提问环节,有一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

当我找到了用户的痛点,如何启动呢?

借鉴我这次失败的课程,首先你要做用户画像?认真的思考,到底谁才是我们的用户?这个时候,你要具备同理心,站在用户角度,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其次,你要考虑用户场景,我们一不留神就会跳转回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失去同理心。所以你必须把自己放在各种各样真实的场景中去体会用户的痛点。因为,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

最后,好的产品一定是和用户匹配的。怎么才能匹配?光有用户画像和场景是不行的。必须用更小的成本快速在市场上获取验证。

用最小的成本去试错

,用最小的成本去学习,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这也恰恰是我的目标。


--留言无须关注,期待大家的反馈--

© 转载请联系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