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財萬貫的呂不韋,為何選擇落魄王孫秦異人?奇貨可居背後的無奈

  戰國時期,衛國商人呂不韋在趙國都城邯鄲做買賣,碰到了在那裡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異人。幾年之後,呂不韋成為天下霸主秦國的丞相,那位落魄的公子也一躍成為一國之君。從此這段被稱作“奇貨可居”的傳奇故事被廣為流傳、經久不息。

家財萬貫的呂不韋,為何選擇落魄王孫秦異人?奇貨可居背後的無奈


  那麼,家財萬貫的呂不韋當時又為何要竭力擁立這樣一位公子上位呢?這就需要從當時的中原局勢和社會背景開始說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曆史上一段非常特殊的歲月,諸侯爭霸、百家爭鳴,軍事和思想上碰撞的背後蘊含的是自西周末年便蓄勢待發的社會大變革。隨著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進步,中原經濟發展,“士人”階層開始崛起,舊有的貴族統治結構遭受衝擊。彼時,為了各國君主為了富國強兵紛紛變法改革,到了呂不韋的時代,魏(李悝變法、吳起軍改)、楚(吳起變法)、齊(威王鄒忌改革)、韓(申不害變法)、趙(胡服騎射改革)、燕(昭王招賢納士)等國紛紛革新,這其中又以秦國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和可持續。

家財萬貫的呂不韋,為何選擇落魄王孫秦異人?奇貨可居背後的無奈


  先秦時期,商人的社會地位雖然要好於後來的皇權專制時代,但依舊算不上是一個能夠讓人充分肯定其價值的職業。即便由於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升,過去曾被官府大量壟斷的手工業和商業的局面被打破,並因此湧現出一批著名的私商,諸如范蠡、子貢和白圭等。但迫於諸侯爭霸的時局、耕戰強兵的需要,重農抑商的社會傾向也愈發明顯。官方的高壓和排斥政策,使得包括呂不韋在內的商賈在發展貿易時仍然舉步維艱。

  正因如此,即使呂不韋家財萬貫,他也期望通過投資獲取一種名副其實的社會地位,晉升官場則是他唯一的選項。也就是說,戰國後期愈發強烈的農本主義傾向才是呂不韋決心拋棄商賈之道,以“奇貨可居”的方式完成對秦國公子異人的“政治獻金”。可是當時的秦國公子那麼多,即便是秦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就有20多個,呂不韋為何偏偏選中了這位被秦國拋棄(入質敵國)、被趙國軟禁的落魄王孫呢?

家財萬貫的呂不韋,為何選擇落魄王孫秦異人?奇貨可居背後的無奈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奇貨可居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了。據《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呂不韋賈邯鄲,見子楚而憐之,曰:此奇貨可居。”也就是說,呂不韋對秦國公子的投資,正是看中了他當下的落魄。所謂商賈之道,販賤賣貴,方可家累千金。試想一下,若是呂不韋扶立一位強勢的秦國王孫,又怎會記得他的恩德呢。

  另外,相較於其他行業,長期往來各處的商人們顯然對天下各方勢力的此消彼長更為靈通,通過多年走南闖北的閱歷和經驗,可能呂不韋很早就看出,日後能一統天下的只有秦國,秦國才能是他今後的投資方向以及可以遮風避雨的大樹,這也是呂不韋選擇秦國公子的原因。而從日後他晉升秦國丞相後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重農抑商政策)來看,他對商鞅變法以來的秦國政策是相當推崇的。

家財萬貫的呂不韋,為何選擇落魄王孫秦異人?奇貨可居背後的無奈


  既然選定了目標,就要付諸於行動,那麼商道高手呂不韋和落魄王孫秦異人這對搭檔又是如何在數年之間攫取到秦國最高權柄的呢?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獲取法統正當性。一方面呂不韋在趙國廣泛活動,為異人擺脫敵國的控制而四處奔走;另一方面他攜帶大量財寶,想方設法取得與秦太子安國君的正妻華陽夫人見面的機會,通過玩弄巧舌說服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認異人為自己的兒子,並將其改名為子楚。自此,秦異人從安國君眾多庶子中毫不起眼的一位,一躍成為秦國太子唯一的嫡子,繼承法統獲得極大加持。

  秦昭襄王去世以後,安國君繼承王位,是為秦孝文王,子楚(秦異人)也順理成章的繼承了秦國太子之位。然而頗為詭譎的是,秦孝文王在位僅僅三天便薨了,子楚也就名正言順地成了秦國的國君。當然,秦孝文王常年身體孱弱,也正因如此他的離去並未在秦國朝野掀起太大波瀾(畢竟繼承人早已確立妥當)。但也正因如此,秦異人和呂不韋的地位並未出現其他變數。所謂利高者疑,此番王位更迭獲利最大的恰是的呂不韋和秦異人這對君臣。

家財萬貫的呂不韋,為何選擇落魄王孫秦異人?奇貨可居背後的無奈


  秦莊襄王(秦異人)在位時間只有短短三年,這期間呂不韋當上了丞相,並被封為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至此,他奇貨可居、千金買國的計劃成為現實,這份案例也因此成為詮釋商道的經典。只是成為秦相的呂不韋最終也成為維護秦國利益的一位官員,他為了確保秦國耕戰制度的優勢而組織門客編纂《呂氏春秋》鼓勵農耕,甚至專門撰寫了一篇《上農》表明重農抑商的重要性。然而也正是在秦帝國這種高度集中的官僚體系下,僅僅秦王嬴政的一封書信便嚇得他飲鴆自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