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知道魏延不會反叛,為何不替他說情?

黃蜂二師兄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反和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投降魏國或者吳國叫叛。這時魏延的家眷都在成都;同時,諸葛亮去世以後,自己軍銜最高,留在蜀漢更有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說,魏延不會也沒有必要選擇“叛”,這一點不僅僅姜維知道,諸葛亮、楊儀也同樣明白。

然後,關於魏延是否具有“反”心,需要分階段來看。劉備在世時,魏延先是頂替趙雲擔任牙門將軍,統領劉備親兵。然後,劉備捨棄張飛任命魏延為漢中太守,軍銜暫不說,使其職務上的地位僅次於關羽。這時候魏延和劉備完全稱得上“君臣相得”,當然不想反。

諸葛亮主政以後,魏延變得格格不入,兩人互相不待見。同時,魏延性格矜高,和其他同事包括姜維在內關係都不好,特別是和楊儀水火不容。既然諸葛亮把大權交給楊儀,魏延必反,這點大家都知道,當然也包括姜維。

另外,姜維在蜀漢集團屬於外來戶,沒有什麼根基可言,人微言輕。楊儀和魏延針鋒相對,說明這兩人覺得彼此是一個檔次的人,都不可能聽從姜維的勸說。諸葛亮在世時尚且不能調和魏楊矛盾,更不用姜維了。

總而言之,姜維和大家一樣相信魏延不會叛逃吳魏,但是反對諸葛亮的身後安排,特別是針對楊儀本人,那是必然的。事實也是如此,諸葛亮去世以後,魏延拒絕擔當斷後任務,進而繞道截殺楊儀率領的回國大軍。此時楊儀全權代理諸葛亮後事,是名義上的蜀軍統帥,魏延當然屬於造反。


歷史吃瓜客


除掉魏延,姜維受益。

一,姜維是諸葛亮弟子,在漢朝做官是用舉孝廉的方式。而一個人所效忠的有兩個人,一個是皇帝,一個是舉薦人。因為倘若你犯了錯誤,舉薦人是要共同承擔責任的,同樣反之亦然。因此,姜維在蜀國末期,諸葛亮對魏延多有忌憚情況下,不論於公於私,姜維都不會去違背老師的意願。

二,姜維做事求於急成,大局觀不足。在諸葛亮過世後,姜維數年幾次舉兵攻魏,師老兵疲耗盡糧秣,卻一無所成。姜維若是想繼續掌控軍權,必須除去魏延。

三,魏延能力有餘,卻無背景。寒門之後,依賴自身勇武出人頭地,卻也因此多有不忿,與士族不合。也就是智商有,情商缺。

四,連諸葛亮不能阻止魏延與楊儀鬧矛盾,姜維同樣不行!況且,姜維此時的地位與號召能力,尚不如魏延。如果他此時站出來,無異於自取其辱!所以,姜維選擇坐山觀虎鬥。魏延與楊儀,一個不善於搞好同事關係,一個小肚雞腸,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如此這般豈能成就大事。

在姜維眼裡,魏延、楊儀此二人,皆是不可同列之人。因此,他才置之不理。

綜上所述,魏延被殺,反應了一條職場道理,除非你天縱之才,否則總要審時度勢伏低做小。仗一時之勇最終為他人做嫁衣裳!



當代曹植


不論是演義還是正史,姜維對於魏延的所謂謀反之事,從始至終都沒有做出任何表態,甚至於在演義中,由於諸葛亮潛移默化的導向,姜維已經認定了魏延日後必會謀反,七星求命失敗的時候,姜維已經想和魏延動手了,只是礙於諸葛亮的阻止而已,所以也就不存在說什麼“姜維為魏延求情”的說法了。

退一萬步講,姜維就算真的知道魏延沒有謀反之心,可在權衡利弊的情況,姜維也不會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賭到魏延身上。


魏延謀反那是經過後主劉禪認定的,也就是由國家最高法律部門定了罪的,不管他有沒有,反正劉禪說他有就有,誰敢求情?

在封建制度之下,皇帝本人的話足以凌駕於任何一條法律條文,即使魏延案疑點甚多,魏延本人又是兩朝老臣,有功於社稷江山,可是當時北伐大軍在外,魏延雖然是大將軍,但主力兵權全部掌握在丞相長史楊儀手裡,加上跟在劉禪身邊的蔣琬和董允都認定了魏延謀反事實,這時候就連劉禪都有點身不由己,更別說外來降將、位卑言輕的姜維了。

而且事後,劉禪也默認了楊儀誅殺魏延三族的情況,“夷三族”在東漢末年時屬於重刑,一般只有謀逆的罪犯才能享受著待遇,就算後來楊儀陰謀敗露,被貶為庶人,可劉禪也絲毫沒有為魏延翻案的跡象,這主要是因為翻案的話影響太大了,連帶蔣琬、費禕、董允、王平、馬岱這些人都難免會被牽扯進來。


或許有人會說:姜維還是為趙雲平反過呢,證明他是一個不怕事的人。

這話沒錯,可姜維為趙雲平反的不過是因為他的諡號問題,而且也不是姜維一人上書希望劉禪給與趙雲一個合適的諡號,由於趙雲和姜維沒什麼交集,姜維作為一箇中間人來說話也算是比較合適,可要是面對魏延就不一樣了。

姜維和魏延的關係最多算是上下級關係,連同事都算不上,更不是那種推心置腹的過命之交,何況姜維他自己也參與了此案之中,更可能是幕後黑手之一,這時候,姜維是說什麼都不合適,說魏延謀反,難免有落井下石的嫌疑,說他沒謀反,則會得罪蜀漢高層,所以對蜀漢上下來說,魏延案已經蓋棺定論了,姜維不可能、也不必冒著危險,去和一個本來就和自己不怎麼對付的魏延平反,都是成年人了,所謂對錯早已不是那麼重要了。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