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知道魏延不会反叛,为何不替他说情?

黄蜂二师兄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反和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投降魏国或者吴国叫叛。这时魏延的家眷都在成都;同时,诸葛亮去世以后,自己军衔最高,留在蜀汉更有希望取得更大的成就。所以说,魏延不会也没有必要选择“叛”,这一点不仅仅姜维知道,诸葛亮、杨仪也同样明白。

然后,关于魏延是否具有“反”心,需要分阶段来看。刘备在世时,魏延先是顶替赵云担任牙门将军,统领刘备亲兵。然后,刘备舍弃张飞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军衔暂不说,使其职务上的地位仅次于关羽。这时候魏延和刘备完全称得上“君臣相得”,当然不想反。

诸葛亮主政以后,魏延变得格格不入,两人互相不待见。同时,魏延性格矜高,和其他同事包括姜维在内关系都不好,特别是和杨仪水火不容。既然诸葛亮把大权交给杨仪,魏延必反,这点大家都知道,当然也包括姜维。

另外,姜维在蜀汉集团属于外来户,没有什么根基可言,人微言轻。杨仪和魏延针锋相对,说明这两人觉得彼此是一个档次的人,都不可能听从姜维的劝说。诸葛亮在世时尚且不能调和魏杨矛盾,更不用姜维了。

总而言之,姜维和大家一样相信魏延不会叛逃吴魏,但是反对诸葛亮的身后安排,特别是针对杨仪本人,那是必然的。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拒绝担当断后任务,进而绕道截杀杨仪率领的回国大军。此时杨仪全权代理诸葛亮后事,是名义上的蜀军统帅,魏延当然属于造反。


历史吃瓜客


除掉魏延,姜维受益。

一,姜维是诸葛亮弟子,在汉朝做官是用举孝廉的方式。而一个人所效忠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皇帝,一个是举荐人。因为倘若你犯了错误,举荐人是要共同承担责任的,同样反之亦然。因此,姜维在蜀国末期,诸葛亮对魏延多有忌惮情况下,不论于公于私,姜维都不会去违背老师的意愿。

二,姜维做事求于急成,大局观不足。在诸葛亮过世后,姜维数年几次举兵攻魏,师老兵疲耗尽粮秣,却一无所成。姜维若是想继续掌控军权,必须除去魏延。

三,魏延能力有余,却无背景。寒门之后,依赖自身勇武出人头地,却也因此多有不忿,与士族不合。也就是智商有,情商缺。

四,连诸葛亮不能阻止魏延与杨仪闹矛盾,姜维同样不行!况且,姜维此时的地位与号召能力,尚不如魏延。如果他此时站出来,无异于自取其辱!所以,姜维选择坐山观虎斗。魏延与杨仪,一个不善于搞好同事关系,一个小肚鸡肠,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如此这般岂能成就大事。

在姜维眼里,魏延、杨仪此二人,皆是不可同列之人。因此,他才置之不理。

综上所述,魏延被杀,反应了一条职场道理,除非你天纵之才,否则总要审时度势伏低做小。仗一时之勇最终为他人做嫁衣裳!



当代曹植


不论是演义还是正史,姜维对于魏延的所谓谋反之事,从始至终都没有做出任何表态,甚至于在演义中,由于诸葛亮潜移默化的导向,姜维已经认定了魏延日后必会谋反,七星求命失败的时候,姜维已经想和魏延动手了,只是碍于诸葛亮的阻止而已,所以也就不存在说什么“姜维为魏延求情”的说法了。

退一万步讲,姜维就算真的知道魏延没有谋反之心,可在权衡利弊的情况,姜维也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全赌到魏延身上。


魏延谋反那是经过后主刘禅认定的,也就是由国家最高法律部门定了罪的,不管他有没有,反正刘禅说他有就有,谁敢求情?

在封建制度之下,皇帝本人的话足以凌驾于任何一条法律条文,即使魏延案疑点甚多,魏延本人又是两朝老臣,有功于社稷江山,可是当时北伐大军在外,魏延虽然是大将军,但主力兵权全部掌握在丞相长史杨仪手里,加上跟在刘禅身边的蒋琬和董允都认定了魏延谋反事实,这时候就连刘禅都有点身不由己,更别说外来降将、位卑言轻的姜维了。

而且事后,刘禅也默认了杨仪诛杀魏延三族的情况,“夷三族”在东汉末年时属于重刑,一般只有谋逆的罪犯才能享受着待遇,就算后来杨仪阴谋败露,被贬为庶人,可刘禅也丝毫没有为魏延翻案的迹象,这主要是因为翻案的话影响太大了,连带蒋琬、费祎、董允、王平、马岱这些人都难免会被牵扯进来。


或许有人会说:姜维还是为赵云平反过呢,证明他是一个不怕事的人。

这话没错,可姜维为赵云平反的不过是因为他的谥号问题,而且也不是姜维一人上书希望刘禅给与赵云一个合适的谥号,由于赵云和姜维没什么交集,姜维作为一个中间人来说话也算是比较合适,可要是面对魏延就不一样了。

姜维和魏延的关系最多算是上下级关系,连同事都算不上,更不是那种推心置腹的过命之交,何况姜维他自己也参与了此案之中,更可能是幕后黑手之一,这时候,姜维是说什么都不合适,说魏延谋反,难免有落井下石的嫌疑,说他没谋反,则会得罪蜀汉高层,所以对蜀汉上下来说,魏延案已经盖棺定论了,姜维不可能、也不必冒着危险,去和一个本来就和自己不怎么对付的魏延平反,都是成年人了,所谓对错早已不是那么重要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