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取向的过与错——与你息息相关但你却不知道的秘密6

心理咨询取向的过与错——与你息息相关但你却不知道的秘密6


大家好,我是松鼠,欢迎来到松鼠聊心理!

上期我给大家分享了精神分析它不是一个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它只不过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做出一个哲学解释,是那个特定的时代,在心理学发展初期的产物,无论是我们学习还是求助心理学的时候,我们都要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不能盲目相信和推崇精神分析,不然很容易走进死胡同!

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心理咨询取向的过与错。什么是心理咨询取向?通俗地说就是心理咨询师采用什么样的技术和方法来做心理咨询。有的求助者也会直接要求心理咨询师:如我要催眠、我要精神分析等等。

大家在学习心理咨询技术或者考证时,老师也会告诉我们因为心理咨询理论非常多,技术方法也非常多,一位心理咨询师多半只能学习一种流派的理论、技术、方法,只能专注和擅长于这一流派,而把其他的忽略掉。国内的心理咨询老师,往往因自己在某一方面研究比较深入而感到自豪,如果自己没有取向的话反而会比较羞愧。

在前几期的分享中我多多少少也提到过,取向它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本来人的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就像一个完整的大象,有头有身体有尾巴有鼻子,而取向就像是在盲人摸象,取任何一个取向的心理咨询师,用自己熟知的一种心理流派的理论技术方法去解释一个人完整的心理活动,去帮助去理解求助者,那都是盲人摸象,摸到求助者的腿就说是柱子,摸到背就说像墙……所以无论你是用哪种取向去做咨询,都只能触摸到一个心理问题点,永远看不见心理这头大象整体的样子。

比如人本取向只看到人的需要和求助者自我概念的价值条件化(也就是活在别人严苛的评价和标准中),而忽略了行为。比如认知取向的核心的关注是认知,它认为只要出现心理困惑就是认知出了问题,而忽略需要情绪和动机行为,更没有考虑先天因素影响。比如行为取向只关注刺激反应强化,而忽略了需要情绪和认知。比如精神分析取向只关注潜意识,它只关注这一个东西,所有的认知行为思维方式都用潜意识里的性压抑来解释。心理咨询师只关注求助者一个点,那么很容易就把别的方面给忽略了。

大家想一想,我们每个人为什么会出现情绪,为什么会出现动机,为什么我会这样看待事情,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行为,而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认知和行为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呢?其实,我们任何一个心理活动和行为它总是围绕自己的需要展开的,认知也好,行为也好,都是为需要去服务的,需要出现了,也就是你的机体出现了失衡,所以你就有了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而你的需要被满足了,你就愉悦了。其实情绪就是反应需要的,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其实是没有需要的,只有情绪。情绪是我们大脑实际存在的一个东西,情绪也是需要的一个体温计。

什么样的情绪代表什么样的需要,比如焦虑不安通常反应的是安全需要,比如伤心通常是被爱的需要没有满足,比如抑郁通常是价值需要没有被满足,愤怒是因为不被人尊重。情绪的强烈程度反应你的需要被满足或者没被满足的程度。实际上,在我们的心理活动中,丘脑的情绪信号传导到大脑皮质后才会产生动机,动机实际就是让你的大脑和机体进入一个准备状态,去指向去关注你的“食物”和相关事件,如何获取你想要的“食物”呢?这时就需要你去看清楚分辨清楚,食物在哪儿,如何才能拿取,要排除什么样的干扰,要和哪些人合作,这个过程就是认知。仅仅有了认知并不能直接获取“食物”,还需要你采取行动去执行。只有你的行为能够有效地适应环境,才能得到这些“食物”,你的需要才能被满足。这就是我们所有人心理活动的逻辑。这就是心理这头大象基本的轮廓和模样。

从需要到情绪到动机到认知到行为和环境互动的一个过程,它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1、先天遗传,遗传决定了你的气质,也会影响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决定了你在某些方面的智能本身就弱一些。

2、受到成长中经历体验影响,特别是成长过程中的环境、学到的知识、家庭培养,它会决定你的见识、行为和心理需要,决定了你的心理模式。

3、受当时的环境和情景因素影响,也就是社会影响,你的身份、角色、地位及社会规范、环境带给你的压力等。所以心理这头大象是涵盖了需要、动机、认知、行为等方方面面每个维度,甚至包括具体的细节和环节,它是一个整体,不是碎片化的,是相互的,是有一个内在逻辑的。


大家试想一下,用某一个流派理论技术作为取向,它能看清心理这头完整的大象吗?用单一的取向去面对求助者的时候,会是个什么状态?但是作为专注一个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他是不会去主动思考这些问题的,他会觉得自己掌握了最好的武器,面对求助者的各种问题他都能去解决。但实际上,单纯的一个取向是没有办法把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问题作一个非常清楚的诊断的,同样,某一个单一的取向技术也不可能做出完整的治疗方案,顶多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能根本解决求助者的心理困惑。

比如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认为一个人不好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C不是因为一个事件本身A导致的,而是因为自己错误的认知错误的信念错误的看法B导致的。我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是胡说八道!人的不好的情绪和行为,肯定是因为需要没有被满足导致的,不可能是认知导致的,一定是某个事件发生了,他的需要受到损害,他才会有痛苦的情绪,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只是望梅止渴,也就是我们平时很多安慰人的话:别多想,别往坏处想,这只能起一点点缓和作用,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但是认知取向非常重视埃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关注认知观念,对事情的看法,从求助的认知观念看法去入手,指望能解决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怎么可能去解决呢?求助者最后只能说:老师,道理我都懂但我做不到。因为求助者的根本是需要没有被满足,导致需要没有被满足的原因是认知出现了偏差或者是认知出现错误,但仅仅只是认知错误是不可能导致人的需要缺失的,更直接的原因是行为出了差错,是行为与环境不相匹配,和环境不适应,和环境发生冲突,而导致需要的‘食物’无法获取。所以仅仅只解决认知是不可能解决心理问题的,可惜的是我们绝大多数心理老师培训心理咨询师的时候太过重视和强调认知了!

一个人的问题想要得到解决,先要得到需要的支持缓解情绪,然后解决认知的问题,最终是要解决行为的问题,所以单独的一个取向一个流派,他只是在一个断层在工作,他很难真正读懂求助者的内心世界的!更不可能系统完整有效地解决求助者问题的!

无论是我们学习还是求助心理学的时候,我们都要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不能盲目的相信和推崇某一流派某一取向,对求学者而言他会觉得心理学好难学,那么多流派那么理论那么多技术都要学太深奥太复杂了。而对求助者而言他会觉得找了无数的心理咨询师,却从来没能真正解决问题,最多只是缓和一下看似有效,所以这就是取向导致了当下心理界非常疲软非常无力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