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歌從哪些方面反映了經濟繁榮?

悅禮生活


你好,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

唐朝經濟的繁榮,詩歌從社會建築、農業、政治、手工業、交通、治安、社會勞動分配、社會文化、社會風氣、自然天氣等方面提現得淋漓盡致!杜甫的一首《憶昔》可以將當時盛世時期體現出來,全文如下: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

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

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

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

周宣中興望我皇,灑淚江漢身衰疾。

解釋如下:

小邑:小城。藏:居住。萬家室:言戶口繁多。《資治通鑑》唐玄宗開元二十八年載:“是歲,天下縣千五百七十三,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

“稻米”二句:寫全盛時農業豐收,糧食儲備充足。流脂,形容稻米顆粒飽滿滑潤。倉廩:儲藏米穀的倉庫。

“九州”二句:寫全盛時社會秩序安定,天下太平。豺虎:比喻寇盜。

路無豺虎:旅途平安,出門自然不必選什麼好日子,指隨時可出行。《資治通鑑》開元二十八年載:“海內富安,行者雖萬里不持寸兵。

“齊紈”二句:寫全盛時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齊紈魯縞:山東一帶生產的精美絲織品。車班班:商賈的車輛絡繹不絕。班班:形容繁密眾多,言商賈不絕於道。

桑:作動詞用,指養蠶織布。不相失:各安其業,各得其所。《通典·食貨七》載:開元十三年,“米鬥至十三文,青、齊谷鬥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鬥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每店皆有驢賃客乘,倏忽數十里,謂之驛驢。南詣荊、襄,北至太原、范陽,西至蜀川、涼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遠適數千裡,不恃寸刃”。

聖人:指天子。奏雲門:演奏《雲門》樂曲。雲門,祭祀天地的樂曲。

“天下”句:是說社會風氣良好,人們互相友善,關係融洽。膠漆,比喻友情極深,親密無問。

百餘年間:指從唐王朝開國(618年)到開元末年(741年),有一百多年。未災變:沒有發生過大的災禍。

“叔孫”句:西漢初年,高祖命叔孫通制定禮樂,蕭何制定律令。這是用漢初的盛世比喻開元時代的政治情況。

“豈聞”二句:開始由憶昔轉為說今,寫安史亂後的情況:以前物價不高,生活安定,如今卻是田園荒蕪,物價昂貴。一絹,一匹絹。直,同“值”。

“洛陽”句:用東漢末董卓燒洛陽宮殿事喻指兩京破壞之嚴重。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長安。盤踞了半月,代宗於十二月復還長安,詩作於代宗還京不久之後,所以說“新除”。

宗廟:指皇家祖廟。狐兔:指吐蕃。顏之推《古意二首》:“狐兔穴宗廟。”杜詩本此。

“傷心”二句:寫不堪回首的心情。耆舊們都經歷過開元盛世和安史之亂,不忍問:是因為怕他們又從安祿山陷京說起,惹得彼此傷起心來。耆舊:年高望重的人。

亂離:指天寶末年安史之亂。

小臣:杜甫自謂。魯鈍:粗率,遲鈍。

記識:記得,記住。祿秩:俸祿。蒙祿秩:指召補京兆功曹,不赴。

周宣:周宣王,厲王之子,即位後,整理亂政,勵精圖治,恢復周代初期的政治,使周朝中興。我皇:指代宗。灑血:極言自己盼望中興之迫切。

江漢:指長江和嘉陵江。也指長江、嘉陵江流經的巴蜀地區。因為嘉陵江上源為西漢水,故亦稱漢水。[1][2][3]





國學古韻


唐朝詩歌從哪些方面反映了經濟繁榮?

詩歌在唐朝鼎盛的原因

語文上稱”唐詩宋詞元曲”,其中把詩歸結於唐朝,可以看出唐朝詩歌歷史上的地位與壟斷之勢。唐詩為什麼繁盛的原因,從古至今,說法不一。但總的來說還是由於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四方面都極為適合詩歌的發展,因此使得詩歌在唐朝達到一個空前絕後的高度。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正是因為唐朝經濟發展的好,才催生了詩歌的極度發展。唐朝發達的經濟,為詩歌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縱觀歷史,唐朝是個可引起萬國朝拜的天朝大國,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頂峰。正因為發展繁榮的經濟,給藝術這一類精神層面的東西提供了發展的條件和生長的土壤。通俗的說,如果人民還處於飢寒交迫,戰亂導致顛沛流離,甚至腦袋隨時可能搬家的狀態下,試想一下還會產生這些流傳於世的千古名句嗎?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怎麼可能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層面需求呢?正是因為唐朝國富民強,前有太宗貞觀後有玄宗開元,才使得詩歌在唐朝時期達到鼎盛。

體現經濟繁榮的不同角度

  • 抒發情懷的

前面我們提到如果人民溫飽都得不到保障,何談更高的精神追求,對於文人來說就是政治抱負追求理想,也正因為如此,那些抒發胸懷 高談人生理想的詩詞也側面說明了當時經濟發展良好。

  • 對盛世歌頌的

關於描述經濟繁榮的詩歌數不勝數,杜詩有云:“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在他看來社會幾乎達到了上古大同的地步。這種詩人第一視角的描述更是直接證明了當時經濟的繁盛。

  • 邊塞詩的發展

盛唐時期邊塞詩空前發展,它是唐朝文治武功和古典詩歌高度發展成熟的歷史條件相結合的產物。唐朝建立後,先後與東西突厥、吐谷渾、高麗、吐蕃交戰,逐漸奠定了唐朝“天可汗”的地位。據此唐朝設立的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一種應運而生建功立業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在社會中興起。此時多數詩歌把描寫戰爭和表達求取功名的願望相結合,這也從側面體現唐朝經濟政治的高度發展。

描述關於商業發展

不難理解這個角度,只要是描寫當時商業情況的都能體現當時的經濟狀況,我們也就可以知道經濟繁榮與否,甚至這些詩歌也是研究當時經濟的文史資料。

關於對外來文化的描述

有歷史背景我們知道,當時的唐朝空前發展,對外往來也十分頻繁,由此推動了經濟文化的發展,兩國往來免不了經濟貿易,由此我們也可以側面瞭解當時經濟狀況。


森嶼嶼


您好很高興看到您提的問題,那就說說我知道的一些吧!

唐朝文學的主要成就表現在詩歌領域,古典詩歌在唐朝進入黃金時代。有記載下來的就有三千多位詩人創作的近五萬多首詩歌。唐詩在體裁,數量和藝術成就方面都是以任何時期的詩歌都是無法相比的。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唐朝有多麼繁榮昌盛。

1.經濟上:唐朝發達的經濟,為唐詩的繁榮奠定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2.政治上:而唐代實行的寬鬆政治政策,也對詩歌的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統治者所實行的儒釋道並存、廣開言路尤其是唐朝的科舉考詩賦,是唐詩繁榮的又一社會原因。

3.文化氛圍上:唐朝時期,上至宮廷生活,下至百姓生活,無一不可入詩,內容比前代豐富百倍,格律更加成熟完整,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並存,古體近體兩種詩體共生。

4.皇帝個人:唐朝極重詩才,統治者大多是詩賦高手,例如唐玄宗時詩道高手,皇室成員皆以學習詩歌為榮,他們起到了不小推動作用。

在唐朝,吟詩作賦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風尚.士人、學子們見面總以詩歌較上下,這自不必說.上自皇帝、高官,下至樵夫、走卒,是人也都能口占幾句.據說,白居易每有新作,總得讓鄰居老婦評判一番,聽得順口才成定稿.同時名人們的詩作,往往被民間私自雕版印刷,隨時可以在市面上買到,這樣人們非常方便學習經典詩句,也比較容易提高水平.在當時,嶺南荒蠻之地竟能出現七歲女送別兄長的傑作,而長安小李泌五歲詠詩就能得到玄宗皇帝的好評.據統計,乾隆皇帝初編《全唐詩》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唐代擁有三千餘名傑出作者的詩人隊伍和大約五萬多首琅琅上口的詩歌佳作.後來從雜史古籍和考古文獻兩大途徑不斷尋揀,今天已經可以看到大約十幾萬首唐詩和因遍及各個階層和區域角落而難以估算的詩人群體,這是前後所有朝代都無法見到的。

所以看到唐朝這麼多文人雅士創作這麼多詩歌就可以看出唐朝是多麼的繁榮昌盛了。就像現在我們這個年代,一幅畫可以拍出幾個億,一個古董可以拍出幾十個億,一個石頭可以是幾百個億,從這點就可以看出我們這個年代是非常繁榮昌盛國泰民安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