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茅台”(4)

原创 李锡洪 .佛茶居 茶道哲学研究 2018-11-02

“茶中茅台”(4)

“茶中茅台”(4)——“五贵”加工产品设置分析

选择贵州茶叶进行深度加工,在种类选择上,笔者不建议制作黄茶和青茶,因为它们也不适合久存,开发出来也意义不大。而且福建,广东,台湾都已经把青茶作到极致,不用再去画蛇添足。

还是有几种茶类可以尝试。贵州的简称之一为“贵”,我们不防也用这个贵字,在下面五类茶上下功夫,简单称为“五贵”:“珍贵”;“宝贵”;“稀贵”;“金贵”;“高贵”。

1、“珍贵”:贵州的绿茶。绿茶是贵州的生存之本,要继续保持。同时要保持贵州的生态环境,产出珍贵的绿茶,不能为了产量而降低质量。山珍,水珍,生态珍;青贵,清贵,有机贵!

2、“宝贵”:贵州的红茶。贵州的红茶己经在做,而且有了遵义红等贵州名茶。红茶的存放时间更久一些,同时红茶的加工过程为全发酵,去掉了茶之寒性,更适合胃寒的人喝,也适合生活在贵州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和气候的人喝。从口感上来说,贵州红茶比较柔和,品质也不错,像一杯"宝贵"的红酒。

3、“稀贵”:贵州的白茶。白茶不炒不揉,原产自福建,有消炎降火之功效。近几年喝白茶的人越来越多,但因为白茶性寒,饮用者一定要注意了解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喝白茶,尤其是长时间喝白茶的人群。白茶的加工工艺相对简单,但只要市场需求大,价位会提高,各茶产地就都会出产白茶。

笔者喝过贵州的白茶,头春的芽肥,口感还是很不错的,但制作工艺还有待提高。制作白茶一定牢记在心的要点是:鲜芽摘下,必须马上在干净竹席上薄薄摊放,置于微弱阳光下自然萎凋,晒不及时不可以,太阳太大不可以,晒不够干不可以,变晒为烤更不可以,必须保持通风良好,最大程度上保留茶之营养成分,待晒凉至八、九成干,再用焙笼以30-40℃低温文火至足干方可。

制作白茶必须要日哂,不能烘干烤干。贵州阴雨多,制作白茶实属不易,但制白茶可以分散灵活进行,采茶人都可在田野地头,房前屋后制作而成!而后根据品质归类收集,虽然不易,但却可行。再者白茶可久放,越放越好。我们可以打造贵州的“稀贵”白茶。高海拨,原生态,拨云见日晒白茶,真实版的稀世之作。

“茶中茅台”(4)

4、“金贵”,贵州的茯茶。茯茶原产生陕西的泾阳,古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泾阳伏茶”;还因其有类似中草药土茯苓之功效,还被称为“泾阳茯茶”;由于系用官引制造,又叫“府茶”;因泾阳砖茶给泾阳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被泾阳人称为“福茶”。

茯茶中含有金黄色的金花。“金花”现代学名为“冠突散囊菌”,为国家二级保护菌种。属益生菌,是茯砖茶在特定温湿度条件下,通过“发花”工艺长成的自然益生菌体。

历史上有“泾阳砖茶非泾阳水、非泾阳气候、非泾阳传统制作工艺而不能”之说。上个世纪茯茶加工工艺传入湖南安化,虽然是用接种的方式而不是泾阳的原发的方式,但金花已经很成功。现在发花工艺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有人在白茶中也用了发花工艺,制出了金花白茶。我们完全可以以接种的方式来生产贵州的茯茶,可称为“金贵”:金色的贵州金花茯茶。可长期存放,并且有益健康!

“茶中茅台”(4)

5、“高贵”:贵州的高品质黑茶。现在有七省都产黑茶,贵州也有很少量的生产。但这些黑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品质都不是很高。以前因为茶叶原料不足,只能选用粗枝老叶来生产。虽然品质会在后发酵过程中有所改善,但用高品质的茶叶原料来制黑茶,产品的口感会更顺滑,甘醇,润绵。而且这种高品质的黑茶,既有黑茶的保健功效,又无毛粗黑茶的霸气和涩感,适宜人群将会更多。

制作黑茶,实际上有三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是以晒青毛茶为原料洒水渥堆,如熟普的工艺。熟普的工艺从1973年开始研究,成功于1974年,成品于1975年批量生产。非常值得贵州茶界人士学习。因为熟普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却能做到家喻户晓,而且好的熟普难求,非常成功。但这种工艺必须有杀青后的日晒,不太利于“天无三日晴”的贵州。而且生产黑茶也不能完全照搬熟普的工艺。虽然我们说云贵高原,但云南是高原之巅,海拨高梯度变化小,太阳大,利于晒青,而且茶叶也受光较强,叶苦涩感强,必须加工成黑茶方有利。贵州则梯度变化大,阴雨天多,贵州若生产黑茶也只是借鉴而非抄袭熟普的成功经验。

第二种黑茶发酵方式是高温杀青后直接渥堆发酵,湖北青砖,湖南黑砖,四川藏茶,都是这种方式。如果用高品质的贵州茶的原料来做,加工出来的茶品肯定不一样,要按照打造“茶中茅台”的标准来选料加工,方能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怕存放,存久弥香,还怕没有销路吗?不要生产替代品,不要与别省重复竞争,要高标准定位,选高品质原料,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或茶行业协会出面做一规定,按照某一标准,等级高的来做黑茶,等级低的来做茯茶。只要做黑茶,一定要高品质。需要强调的是,贵州茶鲜嫩程度较高,在工艺上不能照搬,要深学多研。

第三种方式是以绿茶为原料生产黑茶。贵州茶叶的强项是绿茶,万一市场有变,会有许多绿茶无法处理,可以想办法直接再加工成黑茶,而不是开始就按照黑茶的方式来杀青渥堆。是先杀青制绿茶,销售过剩时再进一步制成黑茶,既保证近期利益,又不资源浪费。

这种以绿茶为原料来制黑茶的方式可行吗?可行,而且已经成功了,只是没有推广。今年六月份,笔者就喝到了以山东和浙江绿茶为原料深加工而制成的黑茶,并且已存放三年之久,各项检测指标都在合理范围内。口感已经顺滑许多,而且不影响睡眠。别的省份的绿茶能加工成黑茶,贵州的绿茶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是什么难事。政府可以把补贴补在茶叶上,而不只补在地上,树上。为了保证一线采茶人的经济利益,也可补在刚采下的茶菁上。不然,只补在树上,拿着补贴的人看着树发呆,不会有更多物质财富出现。可鼓励本省人制作黑茶,也可鼓励外省人去创业,只要茶厂在贵州,收的茶菁在贵州,肥水还是大多留在了贵州。如果有更多的“茶中茅台”出现,将会有爆炸式的巨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

茶叶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制茶人要有责任感,对每个人都要负责。茶研究者也一样,要有一份责任感,对社会的责任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