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周星馳的電影總是能讓你笑後再哭,哭後再笑?

asd0147014


周星馳的電影相信大家都曾看過不少,而且他的電影大多都是以喜劇為主。不過很多人,以前在看的時候,覺得是喜劇,但如今翻過去再去看他的電影,你不會覺得他的電影是喜劇,而是悲劇。而這個說法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有的,周星馳的電影看的直讓人流淚,而且欣賞能力也一下子提升了好幾個檔次。像大話西遊,喜劇之王等等,周星馳用電影的方式,展現了小人物的悲哀。只不過結局被美化了而已,所以說周星馳的電影是喜中有悲,這並非空穴來風。

歸根究底,就是因為石班瑜的配音太過於浮誇特,他的聲音全程都聽著非常歡快。其實原版上面有很多語氣上的無奈和憤怒,而這些都沒有表現出來。所以說社會就是如此,周星馳也是想用電影的方式表達對社會現象的一種無奈吧。

用力去笑就是為了掩飾內心的悲傷,以前小,所以不明白。只有經歷的多了,才能明白。所以我覺得電影也是如此,初看是喜劇,其實是悲劇。我們總是在別人面前說強顏歡笑,但卻獨自一個人承受著痛苦,在背後默默哭泣。所周星馳的每一部喜劇作品背後,都是無可奈何的故作堅強罷了。

而周星馳的電影非常有內涵,而且想象力也非常豐富,而他的電影裡邊,多是表達了對這個社會的無奈。而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得了獎的人不喜歡他,就是因為這些人在周星馳面前顯得太平庸了。而周星馳可以說是個天才,苦中作樂,因為我們永遠趕不上他的想法,而現在有很多明星跟周星馳比起來,那實在是太平庸了。

小的時候看周星馳的電影就覺得非常好笑,但又很難過,因為從周星馳的電影中,我們彷彿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會有所感觸吧,而這也是周星馳電影的魅力,讓人笑後再哭,哭後再笑!







油條說綜藝


以前沒人說周星馳的喜劇是悲劇,大家都看得開心。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有人說周星馳其實拍的是悲劇,然後評論裡都說看周星馳的電影流淚,一下子欣賞能力都提升了好幾個檔次。大話西遊,喜劇之王,行運一條龍,破壞之王等等,小人物的悲哀,被周星馳用電影童話美化了結局而已,有人體會到了,所以喜中有悲,不是空穴來風的。

用力笑得真,掩飾悲傷心。小時候背詩不知道其中意味,味同嚼蠟,經歷多了,酸甜苦辣,失意仿徨後,求不得,傷別離後,才懂得詩中的意味。我想電影也是這樣,初看是喜劇,回頭再看已是悲劇。我們總是在別人面前強顏歡笑,卻在背後低聲落淚。每一部喜劇背後,都是無可奈何的假裝堅強。





硬皮萌寵


為什麼周星馳的電影總是能讓你笑後再哭,哭後再笑?

我覺得周星馳的電影,能概括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不同年齡的人有人笑有人哭。還記得第一次看大話西遊的時候,大概是97年十一歲的時候(此處暴露了年齡),當時在家裡看碟,我和妹妹看得哈哈大笑,眼淚花都笑出來了。旁邊的長輩卻不削的說,這是什麼電影哦,亂七八糟的。這很符合當時的環境,大話西遊剛出來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看不懂的。而當時欠的眼淚,都在後來無數次的重看中,隨著欠的電影票一起還了。

二是能讓你深刻的體會喜和悲。周星馳電影裡的喜和悲從來不是單一存在的,一般是通過喜中悲、悲中喜,表面喜實則悲、表面悲心卻喜,通過無厘頭式的段子讓人能夠更深刻的體會。比如唐伯虎點秋香中八個老婆的段子,明明人生贏家卻心中淒涼。比如韋小寶誤入清明會反動組織,表面悲傷不情願,心裡卻暗爽。

三是讓你能感受多層次的情緒。為什麼明明是喜劇,卻能把人看哭。通過喜劇是最能把人生的苦難、挫折、絕望給表達出來的,因為這些情緒是觀眾不願接受和感受的,在笑聲中體會到生活的苦和淚,這是周星馳的電影最大的特點。

從另一個角度說,一部電影,如果讓你一直笑到最後,你會笑僵,看完也就完了。只有讓你哭,才能深刻的體會電影想傳達給你的情緒,才會印象深刻。

這,也許就是心痛的感覺吧。

是什麼,讓你開懷大笑,也許你很快就忘了。

是什麼,令你心如刀絞,你將永生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