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家長如何有效幫助、引導孩子學習和生活呢?

平凡練家人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形式化教育、非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構成了當今的教育體系。家庭教育作為孩子最先接觸的教育,對孩子和父母來言是特別重要的一環。下面我結合自身經驗,淺談一下對於家庭教育的看法與建議!

一、宜早不宜遲

家庭教育主要是父母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向孩子傳播基本的價值標準與文化規範以及幫助學齡前孩子為接受學校教育打下基礎。隨著孩子進去學校,家庭教育的效果會逐漸減弱,變為輔助性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宜早不宜遲,教育從娃娃抓起。

二、育人先育己

父母的一言一行對孩子都會有示範效果,孩子的模仿能力都很強,因此父母想教育孩子必先善其身、以身作則。在我看來,身教大於言傳!力所能及地為孩子創造一個優秀的家庭氛圍,是家庭教育的第一步!

三、有效溝通是紐帶

世界上很多不好的事情的發生都是由於缺乏

有效溝通,家庭教育也是如此。“代溝”這個詞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孩子與父母生長環境不同,在同一個年齡斷往往會有不同的見解。因此,父母切忌以之前的自己的標準來教育孩子。時代在變化,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多和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的想法,成為孩子的助力,而非阻力!

四、獎罰分明,勞逸結合

這裡所說的獎勵不是說預先給孩子設定某些目標,達到目標就給與獎勵,這是錯誤的價值導向。孩子努力的過程中,我們能做的就是鼓勵與提供輔助性支持。孩子取得了明顯的進步,我們可以通過平時溝通中知道孩子需要什麼、想做什麼,然後幫助他去完成,這對孩子來說是“驚喜”,變優秀的動力也會增強!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勞逸結合必不可少,具體方法可以參考我之前回答的問題,這裡就不多加囉嗦了。

家庭教育是門大學問,非一段話可以講明白,在此提出幾點拙見,不到之處還望大家批評指正!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與我溝通!


k12月孤行


最有效的方法是以身作則,潛移默化的引導孩子養成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有句俗語說得好,“喊破嗓子不讓做出樣子。”言傳不如身教來得深刻,記得紮實,令孩子佩服。

不光教育孩子如此,教育學生,與同事朋友相處,也都是此理。


章小飛魚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作用極其重要,不同的階段,不同的作用,家長的最重要的作用在小學階段,小學階段關鍵就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後面就是享受良好的習慣帶來的效果。

無論是小學,還是中學,關鍵就是兩個字“習慣”。

習慣又分為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1.家長重點是在生活習慣上要加以引導,在家裡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說:“衣貴潔,不貴華”“置冠服,有定位。”……因為好的生活習慣會遷移到學習習慣中,對學習習慣也是一個促進。

2.學習習慣的培養。家長要培養孩子認真完成老師佈置的各科作業,養成主動積極的學習習慣,讓孩子感受得到知識和學習給自己帶來的喜悅和自信,以及尊嚴感,讓孩子把努力當成一種習慣,作業不但要寫,而且要認真完成,把作業當做自己的藝術品,精心雕刻。課前預習,課後複習,這樣的學生,孩子的成績一定不會差。

3.思維習慣,就是家庭生活當中,父母親對待生活的態度以及處事方式會時時刻刻,潤物細無聲的去影響和固化孩子的思維模式,您是積極的思維模式,孩子就是積極的,您是消極的,孩子的思維就是消極的。

當然,與此同時,家長還要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的心靈成長 狀態,特別是孩子的思想品質更為重要。一個優秀的家長,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燈塔,照亮著孩子前進的道路,孩子就是燈塔的守望者,希望每個家長都是孩子心目中最亮的燈塔,永遠照耀著孩子幼小的心靈,給孩子發安全的港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