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老街|中醫朱少亭,人稱朱大先生,為什麼又稱朱大仙呢?

新浦老街|中医朱少亭,人称朱大先生,为什么又称朱大仙呢?


中医是汉民族的传统医学,亦称汉医,西医传入中国后而称中医。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通过望闻问切方法,用药汤、散丸、膏丹及针灸推拿等方法,使病人阴阳调和而康复。在西医没有传入中国前的几千年间,中华民族与疾病的抗衡手段,主要依托是中医。自清末前河货运繁忙,村庄渐成市镇人口增多,新浦便有了中医问诊。民国时期全市先后开业的,有185家中医行医者,其中新浦58家,海州33家,云台70家,连云24家。众多的中医人士,在各门各科的传承中,经长期行医实践,结合海属患者疾病特点,摸索出各自行医风格治疾所长。尤以对中医理论汇古融通,集古博今,临床丰富,且在海属之地名望者,有13家。有的用药大胆,有的对汗症专长,有的擅长伤寒治疗,也有的是妇、儿、内科回春妙手。新浦的50多家中医诊所,遍布民主路大街小巷,有的开药房坐诊,有的诊所只开药方,还有的是药铺坐堂先生,如淮安人顾铁侬,1929年来新浦,就受三和兴药房邀请,在药店坐堂问诊。在这13家有名气中医诊所中,朱少亭的诊所又有所不同,他是先开药铺再行医者。

新浦老街|中医朱少亭,人称朱大先生,为什么又称朱大仙呢?

朱少亭先生

朱少亭,名时良,字少亭,1881年(光绪七年)生于赣榆县沙河镇,兄弟二人,出身农家。朱少亭排行老大,幼时读过几年私塾,聪慧好学,做事严谨。因喜好中医,犹以对中草药兴趣浓厚,不同草药配伍增减,治疗不同疾患,产地不同季节相异,都有变幻莫测之奇。朱少亭是个好学之人,药农之经验,草药之特点,都令他产生浓厚兴趣,这为他日后行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5年,陇海铁路通达新浦,各地客商看中了这块新兴之地,鲁商、徽商,冀州帮、河南帮纷至踏来,老大街人口陡增。这时37岁的朱少亭离开沙河,来到新浦找生活。初来乍到用什么方式打开局面呢?朱少亭想到从中药铺着手,这是他的长项,做来不费功夫。他在第一池附近找了两间房子,安顿家人,在家中开起了中药房。朱少亭的药房,本地草药有熟悉的药农,外地中草药有以往的渠道。开药铺全家齐上,老婆孩子各有分工,自已有了空闲就研究药理,钻研中医之术,在家中开药房同时兼问诊开方。

新浦老街|中医朱少亭,人称朱大先生,为什么又称朱大仙呢?

朱少亭先生故居

朱少亭开药房轻车熟路,家人齐上不僱外工,卖药兼开药方,因而成本低廉收费便宜,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一时间朱少亭的药房名声大振。旧时人们对教师、医者尊重,前者育人后者救人,对二者都冠以先生称呼。朱少亭家中排行老大,街上人尊称朱大先生,昔日风俗对外自报姓名,同行或熟人亲切称其“字”,因而熟人或同辈尊称“少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朱少亭有了积蓄,买下了位于西艞口,福利昌巷东首的一处房子。这是有堂屋、后屋的院子,其中堂屋三间,两侧各有楼阁,后屋三间,堂屋南侧有一偌大花园。后来朱少亭又在花园的地皮上,盖起两层楼房,上下各三间。在堂屋与楼房之间,盖上东屋两间、西屋两间。朱少亭将前楼穿堂作为看病问诊地方,西屋作药库,东屋配药取药。长子朱崇犖,字寿康,跟随父亲学医。次子朱崇炳承接父亲药房,配药制药。老婆、姑娘及弟弟众人,忙于药库、药房,朱家大院就是一个家庭中医院。

新浦老街|中医朱少亭,人称朱大先生,为什么又称朱大仙呢?

福利昌巷

朱少亭专攻儿科,兼治妇科。儿科是一个风险很高的学科,自古就有“宁治十妇人,不医一小人。”之说。小儿身子娇嫩,脏器没有发育成熟,症状复杂,用药计量把握难度大。况且旧时婴儿出生率低,病亡率又高,每个家庭视婴幼儿都很金贵,医生的压力就很大。小儿出疹子是常见病,可出疹前高烧拉肚极易误症,有经验的中医,病灶前期能够看出,让其发出来就好了。也有的难以分辩,就症治症治表不能及里,引发事故难以应付。民国时期,大街有一银行行长家公子,别家诊所久治不见改观,反愈发严重,行长全家甚是恐慌。找到朱少亭诊所,朱少亭根据经验认为可能是出疹,但其表象不显,结合号脉观喘,大胆认定是疹子,让其发出。果不出所料,小儿不几日转危为安,恢复正常。


新浦老街|中医朱少亭,人称朱大先生,为什么又称朱大仙呢?

朱少亭的中医功夫,令这位见过世面的行长,深感佩服,激动不己,为表感激之意,特意制作硕大匾额相赠。这是用上等大块楠木制成,长约两米,宽近一米,雕刻云水图案边框,描金漆红。着四个壮汉抬着,敲锣打鼓送至朱少亭家,红绸遮匾又附上做好的支架、铜钩,悬挂于朱家堂屋二梁。在锣鼓鞭炮声中,行长挑下红绸,匾额上书“妙手回春”,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福利昌巷,朱家大院人头攒动,围满了看热闹的街坊邻居,朱大先生妙手回春之名,不胫而走名声大振。

朱少亭医风严谨,下方精准,加上多年对草药研究甚深,讲究药理药性不同作用,用药须合君臣佐使,讲究用药配伍。对家人选料用药、配药制药要求严格,因而医治效果好,病愈率高。朱少亭的儿科、妇科医术获得好评,在海属之地及徐淮沂南甚有影响,很多病人家属不辞跋涉之苦,纷至涌来求医看病。朱少亭治病不分贫富,有钱没钱一视同仁,有钱的为求特别关照,送上匾额挂在前楼,再送重金求其看病。穷苦人家为治小孩毛病,跪拜磕头求其救命,朱少亭不但分文不收,还将其收留家中,治病调养。朱少亭常对家人讲:“穷人看病,富人掏钱。”教导子女治病救人,乃医家之德,要善待穷人。

新浦老街|中医朱少亭,人称朱大先生,为什么又称朱大仙呢?


朱少亭的医德医风,得到广大底层人士赞许,都亲切称其“朱大先”,时间长了朱大先替代了朱大先生。纵观昔日新浦街上,中医行医者许多,医术高明者不少,唯有朱少亭称“朱大先”。为什么坊间又称“朱大仙”呢?朱家人也说不清楚,或许因朱少亭的高明医术,善良人格,引发基层民众共鸣敬仰,称为仙人?或许是下药精准,药到病除,百姓视同仙丹妙药,犹如仙人再世?朱少亭蓄须,银须飘然,似有仙风道骨之气,晃如仙人一般。总之民众的口碑是最好的印证,“朱大仙”之说不胫而走,传遍苏北鲁南。朱少亭长子朱寿康随父学医,甚有所长,次子朱崇炳配药精准,都受民众好评,又有称朱寿康为“朱大先”,依次称朱崇炳为“朱二先”的。

新浦老街|中医朱少亭,人称朱大先生,为什么又称朱大仙呢?

七十年代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1952年8月朱少亭响应新海连市政府卫生科关于组织社会个体行医者,联合起来组建联合诊所,提高医疗水年,解决市区群众看病问题的号召,带领全家参加联合诊所。以中医王云门、朱少亭、朱寿康、朱崇炳、钱厚康、钱厚龄,西医刘乐天、邢志鸿、邢沭生及会计等10人,组成龙尾区第三联合诊所。1953年该诊所又重新整合,由朱少亭、朱寿康、朱崇炳、董熙农4人组成,所长朱寿康。1956年8月龙尾区三个联合诊所合併,组建龙尾联合诊所,所长王君石、朱寿康。1957年新海连市市立医院新浦分院,改名为新海连市新浦人民医院(现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朱少亭调入新浦人民医院中医科。己是古稀之年的朱少亭,医术更加娴熟,用药愈发精准,在周边地区影响面广,慕名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班上挂号排队,家中待诊者众多,有时在家看病要到晚上11点钟,节假日里更是满屋子人难以休息。1974年86岁高龄的朱少亭,新浦一代名医,昔日名贯老街的“朱大先”,走完了他行医救人的一生。时值计划经济时代,木材供应紧张,家人用当年那位行长送的楠木匾,配以其它木材,加工了一付棺木,将先生入殓,葬于赣榆沙河老家,叶落归根。

根据采访整理,并参阅张彦忠《建国初期的联合诊所》

作者:马鉴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