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綺詩《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

《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告白》

前不久我的一個朋友向我推薦了一本書——《無聲告白》,封面的一句話深深的吸引了我,於是我決定將這本書買來細細品讀。

莉迪亞作為家中的第二個孩子,備受矚目,她的父母一直堅信她會完成他們的夢想——成為一個合群的人,並且擁有很多朋友以及通過學習和努力成為出類拔萃的自己,而不是將來把自己困於男人和家庭之間,平凡的過完一生——麻木的一生。

但是莉迪亞承載不了父母如此沉重的夢想,那並非她所願,跟傑克的對話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悲哀,她做出了反抗——在深夜溜出家門,將自己的身體沉於湖底。

她用死亡,讓自己解脫,她別無選擇。

為何事情會發展到這個地步?是從她母親不斷的送她一本本書開始,還是她父親——詹姆斯·李幾乎是強迫性的希望她結交更多朋友開始?

我想最殘忍的答案可能是從她的父母相愛並生下她開始。

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仍潛藏著許多問題,恐慌、失業、不平等以及種族歧視問題。書中寫到:“一個白種男人和一個黑人女人……結婚不到四個月他們就在弗吉尼亞被捕了,執法者提醒他們,全能的上帝從未打算讓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以及棕色人種通婚,不應該出現混血兒……”

這對夫妻經過八年的抗爭,才得到法律上的認可。

前段時間上映的電影《綠皮書》講的也是關於種族歧視的問題——通過一個被黑人音樂家僱傭的白人司機之間發生的種種來向我們揭示了種族歧視給那些無辜的人帶來的痛苦。當然,這個世界並不只有愚昧的惡魔,無論是昆汀的《解救姜戈》、還是由泰德·梅爾菲執導的《隱藏人物》,都在通過不同的角度和手法,通過電影與讓人震驚的種族偏見作鬥爭。

但其實現實生活往往比電影要來的更慘烈。

伍綺詩《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

詹姆斯·李是個中國人,瑪麗琳——莉迪亞的母親在大三的時候愛上了這個看上去像個大四學生一樣的年輕教授,她無畏這些外界的偏見,甚至與自己的母親決裂也要嫁給這個人男人——當時她並沒有意識到她母親的那句“你應該嫁給一個更像你的人”背後深刻的含義。

在那個種族歧視還是很嚴重的年代,詹姆斯的三個孩子像他小時候一樣,一直都在遭受到一些不公平的對待。尤其是他的大兒子內斯跟二女兒莉迪亞,他們在學校裡沒有朋友,周圍的人會對他們說“滾回你們的國家吧,中國佬!”甚至在內斯還是很小的時候,他就因為自己“怪異”的身份而被周圍的小朋友戲虐——他的父親目睹了一切,卻不知該如何跟自己的孩子溝通,最後他選擇無視。在他孩子身上所遭受的一切他都深有體會——當他還是個孩子時,他就已經飽受自卑、孤僻、被歧視的折磨,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合群,能夠做到當初他無法做到的事情。就像瑪麗琳一樣,她希望莉迪亞能夠出類拔萃,成為一個醫生——那也是她曾經的夢想。

就像瑪麗琳的母親當初對她的期許一樣。

瑪麗琳的母親對她一生的期待只有一個——嫁給一個“好男人”——一個有身份有地位有穩定工作的優秀的男人。

瑪麗琳做到了,只是這個人選不是她母親所滿意的。他們婚後分別生下來三個孩子,大兒子內斯、二女兒莉迪亞以及三女兒漢娜。他們一共有三個孩子,卻為何偏偏只對莉迪亞寄予厚望,甚至因此而嚴重忽略其他兩個孩子?

這一切源於瑪麗琳的母親。

當瑪麗琳處理母親去世的遺物時她找到母親的那本烹飪書,它也許是一種象徵也許代表了母親一生的命運,也許她想到了自己想到了當初她母親對她的期許——當她以優異的成績進入高等學校時母親很開心的告訴她,在那裡她可以遇見很多優秀的哈佛男人。彷彿在她母親那裡,她從小的努力只是為了能夠踏上更高的臺階,為了尋找一個更優秀的男人,然後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個男人以及他們所組建的家庭。

瑪麗琳的夢想是成為一個醫生。

雖然她的母親並沒有一定脅迫她早日成婚,但是我們都清楚,作為父母,他們的一言一行對於孩子的影響有多麼的深遠而又強大。假如她的母親從小對她的教育是讓她把精力用在追逐夢想上,而不是尋求一個男人有一個看似美滿的婚姻,那麼她的人生又會有怎樣的轉變呢?

“不,我絕不能活的像她一樣。”

因此瑪麗琳做了詳細的計劃——離開家庭重新開始她的生活——學習備考完成自己當初因為生孩子而不得不暫時放棄的學業,成為一名出色的醫生。

伍綺詩《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

然而她的第三個孩子再一次阻斷了她努力前行的道路,她不得不再次迴歸到家庭。莉迪亞給了她希望——莉迪亞將她帶回來的那本母親的烹飪書“扔掉”了。她覺得這是一個徵兆,她認為莉迪亞會是她未來的希望,她夢想的承載者。

“瑪麗琳不會像她的母親一樣,把女兒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錮之內,過一輩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會幫助莉迪亞實現她力所能及的目標,她將傾盡餘生指引莉迪亞,庇護她,像培育觀賞玫瑰一樣,幫助她成長,用木棍支撐它,把它的莖杆塑造成完美的形狀。……她要在餘生中一直鼓勵女兒,讓她做出超越母親的成就。”

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壓抑的家庭。在莉迪亞還小的時候,瑪麗琳的出走讓她感覺很難過,也很恐懼。在她幼小的心裡覺得是因為自己沒有做的足夠好才會導致母親離開,因此只要她做的足夠好、只要母親不再離開,讓她做什麼都可以。只要父母不吵架,她會盡全力滿足他們的期許。

所以她將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甚至推掉同學的邀請參加派對——那是她唯一一次收到的邀請(她在學校一直都是被白種人的同學嘲笑、孤立的),她每年生日禮物、聖誕禮物都會收到母親送她的書……當然,她也一直在盡力做爸爸的好女兒——在爸爸的促使下給同班同學打電話交流,但顯然事情的結果並沒有像他爸爸想的那樣完美。她學會了偽裝,在詹姆斯來回踱步觀察她的時候,她其實一直在假裝打電話,事實上她在自言自語。每當晚飯時她要絞盡腦汁應對父母的“關心”,她會告訴母親她的學習情況很好——事實上她後來物理都不及格,她也會告訴詹姆斯她的“朋友”身上最近發生的事情——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她虛構的。

如果她不這麼做,就會遭到無休止的盤問,母親失望的表情和各種“為她好”的感人句子;她的父親詹姆斯的嘴巴里也會跑出令人厭煩的“為什麼呢……”、“為什麼不……”,在這個家庭裡唯一能理解莉迪亞的就是她的哥哥內斯,他曾在莉迪亞很小的時候,伸手將他推下湖,他想讓這個備受矚目的孩子從此消失,也許這樣父母的目光才會注意到他的存在。但是下一秒他又後悔了,他知道這一切並不是莉迪亞的錯,她也是受害者。

那是莉迪亞第一次離死亡那麼近,儘管她還很小,但在她的內心深處,竟然覺得這是一種解脫。

從此以後莉迪亞就十分依賴她的哥哥,但於內斯而言他只想早點離開家。他為莉迪亞撕掉他的哈佛參觀邀請而生氣(莉迪亞害怕哥哥會離開,這樣唯一理解她的人都沒有了。),莉迪亞因為內斯的食言和冷淡而絕望,她決定報復自己的哥哥跟他最討厭的傑克發生點什麼,卻遭到傑克的拒絕——因為傑克一直以來喜歡的都是她哥哥,他為了掩藏自己才會做出那些被姑娘們津津樂道的事情。

“至少我知道我是誰,我想要什麼。你呢,李小姐?你想要什麼?”

“至少我不會一直讓別人告訴我該做什麼,至少我不害怕。”

在跟傑克的爭論中,傑克的話深深刺痛了莉迪亞,也或許是“點醒”了這個十六歲的女孩。最後她做出了決定,她用死亡讓自己解脫。

伍綺詩《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

傑克的話不是決定莉迪亞走向死亡的直接原因,但確實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莉迪亞解脫了,她再也不用面對瑪麗琳那句“你想不想”時而違心的回答說“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麼,無需言語的表達,她也能知道,她只是希望他們開心。

小說裡最讓我觸動的有兩個地方,這也是他們三個孩子之間為數不多的交流。一是內斯將年幼的莉迪亞推入湖中之後莉迪亞對他產生的依賴,二是莉迪亞給妹妹漢娜的那一巴掌——因為漢娜偷了父親詹姆斯送給她的那條銀項鍊。

“你不需要這個,聽我說,你覺得你需要但你不需要。答應我,你再也不會戴上它了,永遠不會。”

“如果你不願意笑,就別笑。”

漢娜也許不明白姐姐的所作所為,但是我知道,莉迪亞是不想妹妹以後活的像自己一樣。因為這個項鍊背後的意義就是父親對她的期許——合群、受歡迎、適應環境。你不想笑怎麼辦?怎麼辦?逼自己笑,避免批評、譴責或者抱怨。

對莉迪亞來說,那並非是一條表達愛意的項鍊,那分明就是一把無形的枷鎖,將她牢牢地禁錮其中。

對於這個小妹妹而言,她從小几乎是被無視的,她跟哥哥內斯一樣討厭過莉迪亞,因為她的存在而讓他們變得可有可無,她是一個非常缺愛的小女孩,她曾經蒐藏了一些哥哥、姐姐和父母的舊物,她會時不時拿出來欣賞它們——多麼可憐的小姑娘。

她跟哥哥一樣,對於莉迪亞的死都隱瞞了一些他們所知道的一些足絲馬跡——內斯知道莉迪亞有很長一段時間對父母撒謊,他她並沒有跟同學一起學習而是跟傑克在一起“鬼混”,而漢娜在那個引起變故的夜晚親眼看到莉迪亞從家裡走了出去……當時她在想什麼?

她當時只是在想,如果沒有姐姐她會得到更多的關注,哥哥會向她傾吐秘密,她也能夠像莉迪亞一樣得到母親最燦爛的笑容。她沒有追出去,也沒有告訴父母,她只是不知道姐姐到底要去哪兒。

他們都不敢告訴自己父母自己所知道這些,他們很清楚父母心裡有多麼愛莉迪亞,他們也愛著莉迪亞。

整個小說裡,漢娜看似像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但實際上很多事她看的比誰都清楚,儘管她很小。生長在這樣的家庭裡,她過早的早熟跟敏感,這是萬幸還是不幸……

一個在子女教育方面畸形的家庭,真的能夠培養出來一個健康的孩子嗎?為什麼自己沒有能力做到的事情,要強加給自己的下一代?

這是多麼愚昧的行為,如果你真的想讓你的孩子達到你的期許,首先你自己應該先做到不是嗎。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一部類似的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不同的是松子的一生都是在追尋別人的認可跟肯定。她沒有自我,從小父親對妹妹的偏愛對她的無視,在她心裡早就埋下了足以摧殘她的種子。在她離開家後所經歷的每個男人,每段故事都在將她拖入深淵。她的結局也是以死亡告終,回顧她的一生,讓人感到無限悲傷。

也許,當我們還未為人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先“搞懂自己”,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並且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通過一些努力遣散掉內心的一些陰霾,努力讓自己的變得更好。

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我們曾走過的道路,我們可以他們建議可以幫助他們成長,但不能替他們做決定,無論他們是成功還是失敗,他們永遠都是我們的孩子。

伍綺詩《無聲告白》——莉迪亞之死

附上伍綺詩《無聲告白》經典語錄:

1 我們終此一生, 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 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綺詩《無聲告白》

2 一切的苦難都會過去, 學會和他人和自己和解,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伍綺詩《無聲告白》

3 很多人永遠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最終只是學會了如何得過且過而已。--伍綺詩《無聲告白》

4 試圖忘記這件事,當時也確實能忘記, 但是, 總有人和事能夠再次提醒你想起--伍綺詩《無聲告白》

5 我頭腦裡總是憧憬另外一種生活, 但實際情況卻事與願違--伍綺詩《無聲告白》

6 人生太短, 而你太美--伍綺詩《無聲告白》

7 父母越是關注你, 對你的期望就越高, 他們的關注像雪一樣不斷地落在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伍綺詩《無聲告白》

8 對於每一個作用力, 都有一個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一個向上, 另一個向下;一個得到, 另一個失去; 一個逃離, 另一個受困, 永遠受困。--伍綺詩《無聲告白》

9 一定是徹頭徹尾的錯了, 才知道要重新來過。--伍綺詩《無聲告白》

10 微笑的意思是: 我喜歡你, 你讓我快樂, 很高心見到你--伍綺詩《無聲告白》

11 最恐怖的莫過於那個懂你的人在某一刻突然離開了你, 整個生命就像不能承受般坍塌, 你遙遙無期的盼望, 卻換來像陌生人一樣給的回答, 傷心之處莫過於此--伍綺詩《無聲告白》

12 你不想微笑? 怎麼辦, 逼自己笑,假裝自己很開心, 最後你真的會開心起來 --伍綺詩《無聲告白》

13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伍綺詩《無聲告白》

14 上午的陽光灑滿房間,有著檸檬戚風蛋糕般的細膩質感--伍綺詩《無聲告白》

15 對失去的心愛之人的記憶,會自動變得平順和簡單,它會把各種複雜糾結的成分當成醜陋的鱗片一樣甩掉。--伍綺詩《無聲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