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不佳,其實責任不能單怪農民,我們城市消費者也難辭其咎

食品为什么不安全?凡事要找根源,食品不安全,主要根源往往来自于农产品不安全。城里人都纷纷抱怨,现在的菜不如以前安全了,味道不如以前好了。就连种地的农民也不像以前了:和三四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农民,离开化肥农药,好像都不会种田了,种出来的东西都不敢吃了。

某种程度上也是如此。有位农业专家曾说,见到过一个果农为了防治柑橘红蜘蛛,一年打药12次!一个个小小的柑橘就是这样被药水泡大的。这样的食品,口感能好得起来,安全能保障得起来?

但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只是农民的问题吗?我们作为消费者就没有责任,仅仅是无辜的受害者吗?

食品安全不佳,其实责任不能单怪农民,我们城市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不妨设想一下:每次当我们作为消费者去农贸市场买菜时,面对1元/斤的蕃茄和2元/斤的蕃茄,你会买哪一种?2元/斤与5元/斤的健康大米呢,10元/斤的猪肉和50元/斤的猪肉呢?你是不是一边在心里抱怨着真贵,一边走向便宜的那一种?

所以,我们不要理直气壮地指责食品为何不安全!当我们因为自己的精明而选择便宜的话,当我们把这种选择变成一种习惯,把价廉物美而非“一分钱一分货”默认为“理所当然”的话,那么,在农资费、人工成本、生活成本越来越上涨的今天,谁来为你种出好的蔬菜?

别忘了,农民也是要谋生、要过上小康生活的。

所以,消费者的认识决定了市场的需求。农产品不安全,背后的推动力,很大的原因来自消费者不正确的观念和习惯。

一、好色:求好看

城市消费者在挑选农产品时,首先是看卖相,求好看,以貌取物。个头要大的,外表不能有虫眼的,有的更进一步,西红柿外表要一色的红,黄瓜要一水的带花顶刺,一句“不漂亮!”,农产品就不好卖起价,甚至是低价都卖不出去。

食品安全不佳,其实责任不能单怪农民,我们城市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长得生态和长得好看往往是一种矛盾:生态种植的农产品不用农药,可能是带虫眼的(尽管没虫眼的未必没打农药),自然熟的黄瓜,瓜熟当然是要蒂落的。生态种植方式做出来的农产品,长时间(因为没有化肥生长剂等催促,生长期更长)在田野间自然成长,受尽风吹雨打,历经虫扰病缠,再加上土壤条件及光照、温度湿度等小气候条件不同,同一棵树上的苹果都会有不同的状态,留下自然雕刻的痕迹是必然的事情。如果要死抠卖相,当然是难入消费者的法眼,甚至烂在地里都有可能。

食品安全不佳,其实责任不能单怪农民,我们城市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无论地块,不分天气,要农产品统通一个标准,有整齐好看的卖相,自然方法达不到,就用化学方法:上农药,上激素,让个头都变大,让外表不能有虫眼,让西红柿外表要红,黄瓜都顶着花。

二、求反季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城里头的消费者都喜欢吃反季节菜,愿意享受一年到头常供的待遇(几百年前的帝王都未必能享受到~~)。传统的瓜果蔬菜供应,是按照时令来的,就跟汛期发大水一样,不到汛期,来不了。以往在北方寒冷的冬天,室外温度很低,像番茄、黄瓜、茄子之类的绿叶蔬菜无法生长。老百姓能吃的,多是萝卜和白菜,再有就是储存的土豆了。

怎么办?用大棚。

技术和设施农业的发展,为满足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在阳光温室大棚种植,让消费者的餐桌上,一年到头不缺新鲜的西红柿,新鲜的黄瓜,新鲜的油菜,新鲜的西瓜。


食品安全不佳,其实责任不能单怪农民,我们城市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什么时令种什么菜,一方水土养一方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按常理来说,符合自然水土、符合自然规律种养出的才是健康的。

长在当季的生长规律和吃反季菜的消费者需求,是一种矛盾。为了打破这个自然规律,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传统不该生长的地方、不能生长的季节种出菜来,当然要上技术,要上一些特别的化学或物理手段,至于是否对健康有影响,那可不好说!不过有一点我们是感受到了,反季节种的菜,口味当然不如按时令生长的地道。

三、求价低

吃的生态和吃的价格,往往也是一对矛盾。

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参照太低了,比起韩国、日本的蔬菜,低了好几倍甚至十多倍。关键是,这种低价被大众认为理所当然。一个美国“苹果”(苹果手机)几千大洋可以有人排队购买,而一个累积了耕耘者几百个日子精心呵护的一个上好红苹果,几元就会被人认为“太贵了”。最典型的是农贸菜市场,同样卖菠菜白菜,你比别人多一毛钱,都卖不出去。农产品几角一斤变成了常态。

食品安全不佳,其实责任不能单怪农民,我们城市消费者也难辞其咎

这种情况下,农民生态种菜更辛苦投入更大,结果却难卖上价。好东西通常没有议价权,通往质美价高的道路被我们消费者的行为给堵塞住了。

试问,农民还有种“好菜”的动力么?

于是,在卖不起价的情况下,农民为了追求更多的收入,只能求量,求生长速度。为追求数量和速度快,就使用化肥农药用激素;如果大规模养殖,为了防止病虫害和提升瘦肉率,就猛用抗生素和激素;于是乎,“本来”要生长12个月才能出栏的猪,3个月就上市了;“本来”有肥有瘦的猪,全长成了瘦肉……相反,长在土里,没有化肥农药,自然而然地成长更慢的白菜萝卜,倒成了奢侈品!

一句话,消费者的正确消费观念没有真正形成,“价廉物美”成为了压倒食品安全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因为众多消费者“求好看、求反季、求价低”的观念和习惯,导致了“城里人吃不上安全好菜,农民不赚钱不愿种菜,种了好菜也卖不出价”的怪现象。

【匠心哥点评】消费者是需要被教育的。农人种出的好东西,卖不出去烂在地里,消费者反而找不到和买不到好品质的农产品。映射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消费者在选择上的盲目跟浮躁,另外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后续去思考:农产品的消费,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产品”,怎么才能让消费者接受好产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