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清平乐》的前生,大宋一直姓赵并不意外,但赵氏子孙不会辈辈精明强悍、个个英明神武,赵匡胤能够取代后周,就无法避免他的子孙也被人乘虚而入。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时间终于走到了公元1023年,宋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宋真宗已经病入膏育,病塌之上,他充满留恋而又担忧地看着这个世界,手中的权力再大,也大不过命运的召唤,死后的大宋能否照旧,却是他最不该考虑却又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封建的王朝,不管国势强弱、国运长短,终究只是一家的天下,比如唐之李氏宋之赵氏,可以子传孙,孙再传孙,子子孙孙代代相传。以血统而定尊卑的法则颇不合理,因此会有陈胜登高振臂,高呼出一声震撼千古的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然而陈胜们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还是不得不无奈地接受现实,接受那些“天生”的皇帝和王朝。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皇太子聪明睿智,天命己定,臣等竭力奉之。况皇后制裁于内,万务平允,四方向化。敢有异议,乃是谋危宗社,臣等罪当万死。”丁谓的长篇大论,正是让皇帝放心离开,即使身后剩下的是孤儿寡母,但大宋王朝依然姓赵。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然而处心积虑的保证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阴谋,丁谓的保证从真宗死的瞬间开始失效,他开始筹谋独掌朝政的机会。

当然丁谓并未采取谋朝篡位继而黄袍加身的办法来援取大权,因为没有军权的文臣即便权势再大、声望再高,也很难成功地逼宫夺位,但历史上立一傀儡皇帝以正令名,自己则隐藏在幕后乾纲独断的权臣却不乏其人。而要实现这一点,有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孤儿寡母好欺负;第二,群臣软弱能驾驭;第三,宦官听话常联络。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丁谓的计划从拟定诏书开始。皇帝死后,诏书就是一切,一切都要按诏书来执行,而口说无凭立字为证,这也给“假传圣旨”留下了很大空间,所以丁谓一看到诏书执笔人副宰相王曾小心谨慎地刚刚写了几个字,就突然叫停:“有个字你多写了。

群臣大惊。甚改诏书是株连九族之罪,这样的事怎能出差错?丁谓又指着诏书问:“王曾,‘皇太后权同处分军国事’,有这个‘权'字吗?”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群臣再次震惊。“权”在这里是代理、暂时的意思,有“权”字,刘娥仅仅是暂时辅佐,若无“权”字,刘太后便可终身辅佐,成了名正言顺的武则天。这已经不是简简单单地算改遗诏,而是违反大行皇帝遗愿的大逆不道之举。

大臣都知道,丁谓这是公然的造反,然而所有人都保持沉默,整个大殿死一般地寂静。谁都知道,此时说话意味着什么。然而总有人会受内心正义力量的驱动,而不会屈服于权力的淫威,与那些冒死算改诏书的人一样无所畏惧。他就是王曾,他反对的方法很简单—直接把笔扔掉。

下来丁谓的反应才真正让王曾吃惊,他竟然——忍了!而且示意王曾捡起笔来,毫无疑问,这个“权”字被保留了。

丁谓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提出了一个让人莫名其妙的提议:“淑妃应该晋升为皇太妃。”这完全出乎所有大臣的预料,刚才是要让太后专权,现在又要立个皇太妃与太后东西两宫分权,完全是前后冲突自相矛盾。

然而即使自相矛盾,也一样再次遭到王曾的反对,不过王曾没扔笔,而是缓缓放下:“刚才没听到这一句。”

这仿佛是两个绝顶高手的对决,四目相对,身后风起云涌,寒气逼人,那交战的目光几乎都在大殿中流动,大臣们个个哄若寒蝉。

较量的结果看起来是丁谓失败了,当天的遗诏完全按照皇家的意思完成了,然而丁谓才是最大的赢家。丁谓的两个问题,一个探出了自己在高层群臣中的认可度,一个探明了刘太后在群臣中的认可度。丁谓妥协了两次,但他也胜利了两次,知道群臣可驭,刘太后可欺,唯一敢对抗自己的只有王曾而已,丁谓知道自己期盼已久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于是丁谓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自己的清算,他要借此树立自己的权威从而驾驭群臣,不管他们曾经官有多高势有多大位有多重,一视同仁。清算完眼前的朝臣,又将矛头对准了与他积怨颇深的寇准、李迪等人,于是寇准被冠以恶名,贬至崖州,南海之滨。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开封城里有慈悲心的人看到离去的使者,都暗暗落泪,因为在这两位使者的坐骑上以锦囊各包着一柄长剑,那是赐死之意。

这是丁谓的心理战,区区贬官,并无死罪,却让使者腰佩长剑。如果还记得赵光义执政初期的“李飞雄事件”,那就能明白一柄宝剑的威力了。结果,李迪见此阵势真的自杀,幸亏被儿子救起,这杀人不见血的阴谋才没有得逞,而寇准则表现得无所畏惧了,照旧饮酒不误,果真老臣风范。

清平乐,前世今生背景!
/
/
/


不管怎样,丁谓屈服了众臣,获得了群臣或表面或内心的支持,声望权势一时人人侧目。夺权的第一步完美实施,丁谓便开始放心地实施第二步计划了。未完待续关注我!每天更新,欢迎评论区留言!#清平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