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文學中的一部輝煌鉅著,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經典之作,在上世紀50-60年代曾深深地影響了我國的一代青年。


這部作品講的是前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故事,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是一個革命英雄,他的事蹟讓無數人感動流淚。然而隨著蘇聯歷史的終結,人們開始用懷疑的眼光來審視這一段曾經的歷史。在有些人看來,保爾·柯察金不能算是一個成功的文學形象,因為他只是當時蘇聯主流政治路線的傳聲筒。


因此在近幾年,這部曾經紅極一時的小說已經漸漸無人問津,很多年輕人只從老人口中聽說過這部作品的名字,卻不知道它究竟寫了些什麼,為什麼曾經引起過那樣的轟動。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這部小說為什麼在中國引起如此大的反響?


早在1942年,我國著名翻譯家梅益先生就根據英文版翻譯了中文版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50-60年代,這部小說在中國的接受度達到了頂峰,成為街頭巷尾談論的名篇。


到了建國初期,黑暗與災難剛剛過去,全國上下百廢待興,到處都能看到提倡理想、提倡獻身的號召。在那樣一種特定的時期,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自然就成為了人們崇拜的楷模。與此同時,在當時的國內文學界,幾乎把俄蘇文學作為唯一的接納對象,這些文學作品被貼上無產階級標籤,受到了國內青年的追捧。可以說,相似的社會歷史語境,使得保爾的形象在中國讀者心中產生了親切感,他面對各種困難無比堅韌的精神,正符合我們對“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的要求。


儘管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只受過小學教育,文化程度並不高,因此他寫出來的這部作品連斯大林也認為缺乏起碼的文學知識。或許正因於此,小說在完稿後尋求出版的過程中,一開始是遭到出版社的退稿,經過作者朋友們的努力,才被一家雜誌社小心翼翼地刊登在並不顯要的位置上,而在刊登後的三年間,評論界都對他不置一詞。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作者並不具備嫻熟地駕馭豐富多彩的語言的能力,敘述方式也是最簡單的平鋪直敘,對於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只是基本的肖像描寫,沒有更為深刻和多樣化的表現手法,但他卻能把主人公塑造成個性鮮明,有著堅定理想信念的和鋼鐵般堅韌意志的英雄。


尤其是那一段經典語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憶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卑鄙庸俗而羞恥;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鬥爭。”這段話讓人聽了肅然起敬,從而產生鞭策自己的力量。


作者為什麼能夠把主人公塑造得這麼成功呢?這是因為他本人就是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原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正是作者在病榻上艱難創作出的作品。在創作時,他在給朋友的信中這樣寫道:“只有我們這樣的人,只有像我們這樣發瘋似地愛生活、愛鬥爭、愛那新的更好的新世界的建設工作的人。只有我們這樣能夠了解並且看到生活的全部意義的人才不會隨便死去,哪怕只有一點機會,就不能放棄生活。”


因此,《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的成功,並不在於寫作手法多麼嫻熟,語言多麼優美凝練,而是在於讓讀者領悟到,人的一生是否應該為了理想的目標而鍥而不捨,努力拼搏。換句話說,這部作品之所以有那麼大的影響力,依靠的是書的思想而不是藝術。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保爾真的是一個不完美的英雄形象嗎?


保爾出身於貧苦家庭,父親早亡,母親是身份低微的女傭。艱苦的童年讓他過早地認識到了生存的現實和人生的苦難,這也為他以後的人生軌跡奠定了基礎。在他還在上小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思考地球、宇宙等一些問題,正是由於他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得罪了神父,在遭到一頓暴打之後,被剝奪了上學受教育的權利。在此之前,他雖然很過得清苦,但至少可以到學校裡學習知識,可是現在,他連最基本的快樂也沒有了。


輟學之後,保爾開始打零工。當時的俄國處於沙皇統治時期,有錢有身份的人,可以任意玩樂,而窮困大眾卻衣不蔽體、食不果腹。殘酷的社會現實給十幾歲的保爾上了生動的一課,從那時起,他的內心便產生了反抗意識,當然那時的保爾所擁有的反抗意識,是對個人復仇主義的極端崇拜。


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一直處於社會最底層的保爾猶如獲得了新生。紅軍解放了保爾的家鄉,他興高采烈地加入為社會主義奮鬥的行列。從此之後,保爾的人生便真正的充滿了傳奇的色彩,他曾鋃鐺入獄,也曾在敵人的槍下死裡逃生,但是無論何時,他都勇敢而無畏地面對一切;無論是面對嚴刑拷打還是精神摧殘,保爾一直用鋼鐵般的意志,戰勝了人性的弱點與恐懼。


可以說,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將自己內心的力量賦予到了保爾身上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奧斯特洛夫斯基不完全的自傳,當然也有一部分是他理想當中的自己,保爾身上所具有的氣質,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作者對理想人格的一種嚮往。


比如,在保爾最初投身革命鬥爭的時候,為了解救自己的同志朱赫,他置自己的生命於不顧,後來因為叛徒走漏了風聲,保爾被關進了監獄。敵人對他百般拷問,用盡辦法,可他寧死不屈。在他心裡,他的同志和戰友的安全勝過一切酷刑。一個偶然的機會,保爾成功地逃出了監獄,此時戰爭剛剛打響,保爾毅然參軍。在戰爭中,他不僅鍛鍊了自己的品質,而且還將自己磨鍊得更加全面,把年少時的那種輕狂與放縱不羈,收斂成了一種成熟男性該有的鋒芒。


書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一個狂放又傲慢的貴族公子折磨正在生病的保爾,讓他步行前進的時候,保爾“好像捱了一鞭子,他猛拉著馬的轡頭”保爾在極力地剋制自己的內心,他知道自己不再是年少輕狂的普通士兵,他有自己的使命,不能被這般小事而打倒,於是剋制著自己的怒火,“雙腳離了馬鐙,跳下馬來,忍著關節上的劇烈疼痛,走到右翼方面去”。這個久經挫折之後變得堅強勇敢的英雄,其實就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內心世界裡的自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麗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這段保爾著名的人生價值的理解,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對人生最全面的理解。他用保爾的人生經歷,向全世界昭示“人應該怎樣活著”這一人生命題。


也許在旁觀者看來,保爾的人生是坎坷的,但是對於奧斯特洛夫斯基與保爾來說,那樣豐富的人生經歷才最寶貴的財富。在十月革命的時代背景下,保爾把自己的生命投入革命的風雲裡,其實他彰顯的是一種別樣的人生價值:人要做對人類有利有益的事情,造福於其他人,這才是對人生存在的一種真正的肯定。從這裡可以看出,保爾是個具有奉獻精神的熱血男兒,他把自己全部的熱情都投入到了為人類造福的偉大事業上。


總而言之,保爾的人生,是生而為人的最高境界。他向我們彰顯了人生為何而存在這一哲學命題。實際上,對於人性懦弱的反抗以及人生存在的積極思考,才是作者最想表達的內容。從這個角度看,保爾是一個值得人們反覆思索的文學形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備受爭議的冬妮婭究竟是不是完美的女神?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數不多的人物當中,冬妮亞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也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存在。


冬妮亞很美,她苗條嬌小,一頭濃密的栗色的頭髮梳成一條粗大的辮子,有一雙碧藍的可愛的大眼睛,濃密的睫毛,勻稱的小腿,柔軟的身體如同彈簧。她跑起來像魔鬼一樣快,在同保爾在林中一條通往車站的又寬又平的路上賽跑,被保爾費了老大的勁才追上。


冬妮亞有著良好的家庭教育,父親圖曼諾夫是學究式的林學家和林務官,母親米哈伊洛夫娜是個有教養的淑女,為人善良,懂得尊重別人。冬妮亞受過正規的學校教育,並且是從一大堆讀過的小說中成長起來的。她家裡有個很大的柞木書櫥,裡面整齊地排列著幾百本書,也從側面說明了她是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少女。


這樣一個集美貌與才華於一身的淑女,自然會引來很多人的愛慕,甚至在鐵路管理局擔任重要職務的鐵路工程師都想娶她為妻。但冬妮亞有著崇高的愛情觀,她並不看重金錢和權勢,而是看上了一窮二白但有著高貴品格的保爾。


冬妮亞和保爾的家庭背景有著巨大的差距,在世俗的眼光看來,冬妮亞怎麼也不會愛上保爾。因此保爾在最初是不相信冬妮亞的愛的,他對這個姑娘充滿警惕,“對她並不那麼信任。只要這個漂亮的,受過教育的姑娘敢於嘲笑或者輕視他這個鍋爐工,他隨時準備給予堅決的反擊”。但冬妮亞卻用真誠消除了保爾的戒備。


為了愛情,冬妮婭義無反顧地在保爾嚴重犯法,並很有可能被仇人告發時,親自去通知保爾逃跑。在保爾僥倖被誤釋出獄後,又堅決說服保爾在她家藏身,幫他通知親屬,最終使保爾逃脫了險境。按照法律,有意幫助犯罪者藏匿逃跑是要受到重罰的大罪,但冬妮婭卻置此不顧。在保爾受傷一隻眼睛失明後,她也沒有嫌棄保爾。


如果對冬妮婭的講述到此結束,那麼她就是一個無可挑剔的完美形象。可是偏偏在保爾要求她放棄個人立場,投身工人階級革命時,她無法接受,最終導致兩人分手。


保爾參加革命後,希望冬妮亞也接受並踐行他所信奉的“工人階級理想”,不要打扮得花枝招展,因為這樣會使同志們都把她看做外人,認為她像資產階級小姐。她應該像城裡共青團員的會議其他參加者那樣,穿著退色的舊衣服,“站到我們一邊來吧,咱們一道去消滅財主老爺們”!但冬妮亞卻說:我不願意跟你所說的這些人在一起,也不願意跟他們一樣,穿上骯髒的軍便服。保爾於是認為冬妮亞是“庸俗的個人主義”,冬妮亞也不認同這種“工人階級的理想”,最終倆人分道揚鑣。


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裡,保爾將冬妮亞這些思想明確地標示為庸俗的個人主義,基於這點,在1950年到1976年,我國大眾媒體在傳播中,一直將冬妮亞作為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典型形象來進行宣傳。


實際上,許多讀者在心中對這種說法是不贊同的,他們都對美麗異常的冬妮亞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對之後冬妮亞思想言行的描述並沒有表現出強烈的鄙視,讀者只是遺憾地感到冬妮亞在某些地方表現得不夠高尚而已,她只是一個普通人,與高大全的英雄保爾不能相提並論。甚至對冬妮亞的遭遇感同身受,對冬妮亞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從而對冬妮亞印象的深刻度超越了許多文學作品類似的人物形象。


分手兩年後,已經結婚的冬妮亞在修路工地上看到衣衫襤褸像個流浪漢一樣的保爾,於是走上前對保爾說,你應該有較高的政治地位,不應該還是一個普通的簡單體力勞動者。這一舉動令很多讀者感到遺憾。因為“有功不索酬”畢竟是古今中外的美德,冬妮婭這樣說的根本原因是心中有著強烈的等級觀念,認為有功者應該得到地位報酬,這種思想確實不夠高尚。但當時的生活現實是,像保爾這樣有革命功勞的人,一般都當上了首長,保爾的實際情況也是這樣,只是冬妮亞不瞭解而已。


何況當時冬妮亞的家庭已經相當落魄,她不得不在剛二十歲時就匆匆嫁人,以保障自己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怎麼能苛求她心思不要放在個人利益上呢?所以,冬妮亞最後的思想言論,雖然讓深愛她的讀者感到惋惜,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否定她,甚至感到更真實可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什麼在中國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一部經典作品,作者也憑藉這部作品被授予國家級最高榮譽——列寧勳章,兩年內用各種語言重印重版了五十次。在“一切向錢看”“利益至上”“娛樂至死”的今天,人們更應該通過閱讀這種作品來提高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