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紅樓夢》千古之謎-第十首《梅花觀懷古》的謎底就是月餅

梅花观怀古 其十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梅花观怀古,是《红楼梦》的作者借明末戏剧大家汤显祖的著名戏剧《牡丹亭》的故事编撰而成的一条谜语。《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一场梦恋,得了相思之病,在中秋佳节病入膏肓并死去。临终之际,嘱咐春香把自己的自画像装在一紫檀盒中,藏在太湖石下,并恳请父母将自己葬在后花园的梅花树下。杜丽娘的父亲杜宝答应了女儿的恳求,并在后花园中建了一座“梅花庵”以安置爱女杜丽娘之神位,这就是“梅花观”的来历。

但是,对于《牡丹亭》这样一部戏剧,在当代人看来,是一部反封建、反礼教,争取婚姻自由的一部伟大的戏剧作品。但在当时,在《红楼梦》创作的社会、时代背景之下,《牡丹亭》却是一部诲淫诲盗的书籍,和《西厢记》一起是被列入禁书之内的。如:在《牡丹亭》的第十出“惊梦”和第十七出“道觋”两处戏中,描写的内容都是很淫秽的。特别是第十七出的“道觋”,石道姑一出场,说出的一番道白,非常得淫荡,而且露骨。虽然作者大都用的是《千字文》中的语词,也难掩其淫秽甚至于下流、下作。就算是放在当下,也应该是属于扫黄的范畴。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红楼梦》的作者选择了这两部戏剧,肯定是有其用意的。因此,当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也就不能在当代语境下去阅读。否则,那将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啊!

关于《红楼梦》中的这首绝句的谜底,前人也有所猜拆。清周春就猜是“牡丹”,太平闲人则认为是“此是月光马,泥塑兔儿爷”,护花主人、陈毓罴、徐仪凤等则猜为“纨扇”。如果只从这首绝句本身的意境来猜谜的话,猜为“纨扇”还是较为接近的。但从作者创作《红楼梦》的动机、理念上分析,应该还不是“纨扇”,而是另有它物。这是因为《红楼梦》的作者,其创作的本意、创作动机,就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爱恨情仇,《红楼梦》就是一部自传体的小说,因此,作者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总是离不开自己的私情。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俗话说:疼了总想摸摸,屈了总想说说。这是人之常情。《红楼梦》的作者废太子胤礽,一直怀疑自己的妃子瓜尔佳石氏与父皇康熙有染,这是他的一块心病,几乎成了顽疾。作者在《红楼梦》这一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读者暗示,或明写。不能因我们以往的固有概念,就不愿承认这一点。《红楼梦》在所谓的“水做的骨肉”、“咏絮才”之类,其实都是对女性的辱骂,而不是赞美。特别是女性,千万不能因为是“水做的骨肉”加“咏絮才”而沾沾自喜,因为后面还有一句是“水性扬花”和“残花败柳”等着呢。

这首绝句谜语是十首谜语的最后一首谜语,作者赋予了这首谜语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因此解起来较为复杂。先来说一说这首绝句的谜底,就是中秋节我们吃的“月饼”。

先来看首句“不在梅边在柳边”。这一句作者是直接引用了《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首自画像诗中的一句:“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梅花耐寒怕水。而柳树却喜欢水,甚至能在水中生长,一般柳树都种在大河沟渠的岸边。如:宋左纬的《春晚》就有:“池上柳依依,柳边人掩扉。”再如第五首怀古诗《广陵怀古》:“隋堤风景近如何?”指的就是大运河隋堤边的柳树近来怎么样了。

那么,“不在梅边在柳边”,柳的一边就是池塘、河水,而河水中就是月亮。正所谓“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而月饼也代指月亮,如:苏东坡的《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月饼圆圆的,如缩小了的月亮,咬上一口,便又如月牙儿一般。

“个中谁拾画婵娟”。这个“个中”二字,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其中的、某一个”;另外的一层含义则是特指,是“妓女、妓院”的意思。“婵娟”也有两个指向,一是指美女,另外还代指月亮。如:苏东坡的“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就是月亮。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某个人,谁拾到一块月饼,放在画纸上,都不用刻意地去描画,就是一轮月亮。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团圆莫忆春香到”。这一句表面的意思是说,杜丽娘与柳梦梅团圆之时,就不再想到春香了。其实这一句是从一句谚语演化而来:“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团圆吃着圆圆的月饼,那是最香甜的时候,哪里还要“春香”的这个香呢?

“一别西风又一年”。这里的“西风”,指的就是秋风。如:我们都知道的“昨夜西风凋碧树”,李白的《长干行》中:“八月西风起,想君发扬子。”这里的西风指的都是秋风。“一别西风又一年”,这是一个很完整的计数法,从今年的八月十五吃月饼,到明年的八月十五吃月饼,这是整整的一年,一天不多一天不少。如果猜为“纨扇”,因为一年的冷热时间不尽相同,今年的哪一天使用“纨扇”,到哪一天不使用“纨扇”,明年的哪一天使用“纨扇”,又到哪一天不使用“纨扇”,都不能确定,只能是个大约的数字,不够准确,甚至有可能全年都使用“纨扇”。这是因为过去的扇子的功用与今天不一样,扇子不但有扇风取凉的作用,扇子还有遮面的作用。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在影视剧和古典小说中,经常会看到小姐、公子、书生长年累月地手里拿着一把扇子,甚至大冬天的也扇不离手,这是为什么呢?这与古人的生活习惯有一定的关系。《红楼梦》中的姑娘小姐们,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买日常用品都是让小厮们去买。如果偶然遇到陌生的男子怎么办?就用手中的纨扇把面部一遮,匆匆避开即可。男子在街市上偶然遇到了熟人,却又不想与此人打招呼,只需把扇子打开,把脸遮一下,对方也知道你的用意,便也不主动上前搭讪。这就是扇子的功能。

从今年的八月十五吃月饼,到下一年的八月十五吃月饼,已是整整一年,所以是“一别西风又一年”,因此说,这首绝句谜语的谜底是“月饼”。

为什么说这首谜语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呢?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来看首句的“不在梅边在柳边”。这是一个拆字谜,既不在“梅”字的一边,又在“柳”字的一边。用拆字法不管怎样拆分组合都只有三个字:梅、柳、林。“梅、柳”是原有的,就只有林黛玉的“林”了。因此说,这句话的谜底就是一个“林”字。

那么,是不是林黛玉的“林”字呢?作者有没有这个用意,我们又有没有附会之嫌呢?来看第二句“个中谁拾画婵娟”。在《红楼梦》的第三回,宝玉为林黛玉起名字,取了个“颦颦”二字。我在论林黛玉的时候就是过,“颦颦”二字就是作者骂林黛玉是妓女的铁证,到了这首谜语,作者果然再次故伎重演。在第三回宝玉给黛玉起了“颦颦”二字以后,作者故意让探春笑问“可有出处?”宝玉说:“《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而女性的眼眉也叫“婵娟”,“画婵娟”的正是黛石,黛玉也。所以,这首谜语的前两句的谜底就是“林黛玉”的名字。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前面说过,“个中”二字还特指“妓女”或“妓女院”。如:元朝乔吉的戏剧《两世姻缘》在的第一折:“老身许氏,夫主姓韩,是这洛阳城个中人家。”清沈复的《浮生六记》:“余此时初无痴想,且念一杯之叙,非寒士所能酬。而既入个中,私心忐忑,强为酬答。”这里的“个中人家”、“个中”,指的就是妓女或妓女院。因此这前面的两句,暗示的就是骂林黛玉是妓女,是个如妓女一样不检点的女人。

后面两句“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表面上是说中秋月圆阖家团圆,一年一年 年年如此。实际上是作者暗示了自己心中的痛点。关于月亮还有一个传说:说在上古时期,吴刚的妻子缘妇,在吴刚外出求学之时,难忍寂寞,与炎帝的孙子伯陵私通。后被吴刚发现,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而惹怒了炎帝,于是炎帝发配吴刚到月亮上去砍不死的桂树。吴刚的妻子缘妇心存愧疚,便命自己的三个儿子也到月亮上去,陪伴丈夫吴刚。大儿子幻化成一只蟾蜍,所以月亮也叫“蟾宫”。另一个儿子化作了兔子,为了帮父亲吴刚早日砍到桂树,便不停地把父亲吴刚砍下的桂树叶子捣碎。

揭开《红楼梦》千古之谜-第十首《梅花观怀古》的谜底就是月饼

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

据《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同吴刚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

像这样的一个传说,《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不知道。又因为作者一直在怀疑父皇康熙与自己的妃子瓜尔佳石氏有染,所以选择这样一个传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十首《梅花庵怀古》这一绝句的谜底就是“月饼”。作者之所以要编写这一一首谜语,主要还是给我们读者一个暗示,他永远也挥之不去的一个心结:“爬灰”!

欲知究竟如何,且看我下节分解。

【喜欢的别忘转发,加关注噢,敬请提出不同观点。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