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方孝孺只是忠臣而不是能臣嗎?

邪門正道


歷史上從不缺乏忠臣,然而被稱為忠臣又是一個能臣的卻少之又少。姚廣孝稱方孝孺為天下讀書人的種子,這是對他作為一個大儒的切實評價,但是他只能是忠臣而不能算作能臣。

公元1398年5月,朱元璋在南京駕崩,他的孫子朱允文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登基後,一直對他的叔叔們進行猜忌,在齊泰、黃子澄等大臣們的建議下,建文帝隨即推行削藩之策。


起初,削藩之策推行的很快,連削5位藩王的藩國 ,但是,這引起了朱棣的警惕,他不再坐以待斃。在北京的朱棣裝瘋賣傻甚至生活在豬圈裡,以此麻痺朱允文,好為靖難之役做好準備。


朱棣在姚廣孝鼓動下,經過精心的策劃,兵器、糧草、軍隊等一切準備妥當之後,終於在1339年6月,在封地北平起兵,名曰討伐建文帝身邊的奸臣。


一、方孝孺的忠

朱棣經過三年多的“靖難之役”,公元1402年5月燕軍打到長江北岸,6月南京城金川門大開,皇宮起火,朱允炆消失,方孝孺被抓。那朱棣為什麼要讓方孝孺起草即為詔書呢?

1、姚廣孝的讚譽

朱棣從北平起兵之時姚廣孝交代給朱棣,南京城破之時姚廣孝定不會投降,並希望朱棣不要殺他,殺了他就等於斷絕天下讀書人的種子。


姚廣孝何許人也?他14歲出家,家族世世代代行醫,因此懂醫、他又精通三教(本就是和尚),亦懂兵法,被稱之為黑衣宰相,而朱棣騎兵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姚廣孝的鼓動。

他是朱棣最為看重的謀士之一,當年朱元璋應召天下的僧人進入禮部辦差,姚廣孝是其中之一,但是朱元璋沒有看重他,卻被朱棣看上了,隨即被朱棣帶到了北平,成為朱棣的高參。


姚廣孝本來就在朱棣心裡的地位很高,而他給了方孝孺如此高的美譽,因此在朱棣很是在乎方孝儒對他靖難之役的態度。


2、方孝儒是天下讀書人的代表,他對靖難之役的態度很重要

方孝儒是大名鼎鼎的儒家名士宋濂的學生,而宋濂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被朱元璋贊為:“開國文臣之首 ”。師從宋濂,方孝儒不僅有了學識,還獲得了廣泛的人脈,因此他名氣很大。


方孝儒也是建文帝很倚重的文臣,因此靖難之役後,朱棣想要徹底的收服建文舊臣,方孝儒對靖難之役的態度就尤為重要,因此作為他就是一個代表,代表著建文舊臣們和天下學子們對靖難之役的態度。


正是因為方孝儒的名氣和地位才成為朱棣讓方孝孺起草即為詔書的人選。但是方孝孺畢竟是文人,他有文人的風骨,有讀書人的信仰,來自孔子提倡的“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 ”的信仰。


"今校南京錦衣衛鎮撫司監簿除前編缺壞外所存簿籍載正學宗族抄扎人口有八百四十七人族叔文度文恭海敏族侄諒經良族弟希定希崇希用希善族侄孫起宗起成起莊小荀居安淵勝族孫崇儉等"--《立齋閒錄》

方孝儒面對已經得勢的朱棣,他不屈服,面對被誅十族的威脅,他也毫無顧忌,最後被處死,十族被滅,但是他始終沒寫即為詔書,這是他對建文帝的忠心。


二、方孝孺是不是能臣?

作為忠臣,方孝孺從朱棣起兵之日起就輔佐建文帝,一直到被殺,始終名節不變,但是作為一個臣子,忠心是盡,能臣並沒有做到!


朱棣起兵叛亂後,建文帝這邊最為需要的就是能打仗的將才,此時,朱元璋留給建文帝的只有老弱病殘,曾經哪些叱詫風雲的能徵善之輩,不是被朱元璋處死就是老不可用。


而朱棣本來就是一個軍事將領,打仗不在話下,家加上姚廣孝的輔佐,以及他推薦的人才,再有朱棣的兒子們,因此,朱棣是不缺能打仗的將領。

而方孝孺是個文人,“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他既沒有實戰經驗,也不懂兵法謀略,在“靖難之役”開始後,他給建文帝出的很多主意都失敗。


公元1401年,朱棣的燕軍準備進攻大名府,他給侄子朱允炆寫了一封信,大概的內容是勸建文帝放棄軍事抵抗,他說朱允炆這邊能打仗的跑的跑了,老的老了不能用,註定是要失敗的。


建文帝收到信之後,方孝孺給出了一個注意。他認為在回信期間我們可以調集兵馬攻打朱棣的老巢北平,朱棣定會回師北援,然後可在半路伏擊。再者,燕軍是北方將士,大名府酷暑悶熱,燕軍不能長久待之。


雖然方孝孺的這個注意不錯,也得到了建文帝的同意,但是朱棣的老巢有姚廣孝和世子的駐守,建文帝派去的李景隆沒能拿下北平,方孝孺的主意宣告失敗。


方孝孺出的這個主意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他沒有提前摸清楚朱棣的軍事部署,貿然行動,結果出的落空,損兵折將。


後來方孝孺又想通過離間朱棣父子兄弟而造成他們的內耗,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朱棣本來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朱高爔。但是朱高爔年幼早逝,因此留下了三個兒子。

這三個兒子中朱高熾老實仁厚,靖難期間一隻駐守北平,可以說沒有一絲軍功,流血打仗的都是朱高煦和朱高爔,這這二人則陰險、狡猾和朱高爔聯合,而朱高煦雖酷似朱棣,但得不到朱棣的寵愛,這樣一來他便有奪世子地位的想法,方孝孺正是利用這一點離間他們父子兄弟。


方孝孺這次的主意是,他派遣錦衣衛千戶張安,帶了一封蓋了有朱允炆玉璽印信的書信,然後去北平找朱高熾,把朱高煦把奪取世子地位的想法告訴了朱高熾。本想著這樣會引起他們兄弟之間的猜疑而鬥爭,但事與願意。


朱高熾在接到這封來自建文帝的書信後,他並沒有自己打開,他把這把書信和送信的張安一同帶到了朱棣面前,結果可想而知,方孝孺的主意又一次失敗。


方孝孺忽視了人家朱棣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沒有體察到這一點,以至於離間失敗,計謀不成,猶失體統。

三、文末小結

方孝孺拒絕為朱棣草擬詔書,是對建文帝的負責,盡到了一個忠臣的本分,但是他卻激怒了朱棣,招致滅十族的罪禍,尤其是他的學生,死的很是冤枉。方孝孺完全沒有必要激怒朱棣,他一人赴死,已經是一個忠臣了,何必牽連其他人呢!

歷史學家蔡東藩(1877年-1945年) 評價方孝孺:“一迂儒耳,觀其為建文立謀,無一可用,亦無一成功”,這一點恰如其分,他雖然是天下讀書人的典範,但終究不懂兵法謀略,始終不是朱棣的對手,謀略上沒有一次成功過,


因此方孝孺只是忠臣而不是能臣。


史觀菌


導語:方孝孺堅貞不屈,效忠於建文帝,不惜被誅殺十族,此誠可謂是忠臣也;然而方孝孺空具才名,卻智謀一般,未能輔佐建文帝消滅朱棣,順利削藩,這就證明了方孝孺絕不是劉伯溫之流的智士能臣。


方孝孺是忠臣,這是毋庸置疑

方孝孺對建文帝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地輔佐建文帝,對建文帝削藩的政策大力支持,可以說是建文帝政治上的主要助手。

而削藩失敗,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自殺之後,在諸多朝廷大臣紛紛投降之際,方孝孺卻毅然決然地把忠義堅持到底。

其實,朱棣靖難成功以後,為了向天下人為自己正名,非常需要像方孝孺這樣的一代大儒來為自己效力。所以,朱棣對方孝孺客氣之至,百般籠絡。



可是,當朱棣盛情邀請方孝孺為自己起草繼位詔書時,方孝孺卻揮筆寫下了“燕賊篡位”四個大字,使朱棣惱羞成怒。

當朱棣以誅滅九族相威逼時,方孝孺大義凜然地回答:即便滅我十族,也決不從命!

最終,殘暴的朱棣把方孝孺的家族及親朋好友加在一起,湊成十族,就在方孝孺的面前斬殺殆盡。在方孝孺親眼目睹了這一慘景之後,朱棣才命劊子手殺死了他。

方孝孺不是能臣。

這從建文帝削藩平叛的過程中,方孝孺所出謀劃策的幾次謀略就可以得出結論。

方孝孺是名聞天下的博學鴻儒,教書育人,倡導忠義;教化世俗,崇揚名教,這是他的特長所在。

而如張良、陳平之類智謀才士,運籌帷幄,料敵先機,爭取主動,取得勝利,在這方面上,方孝孺就差得太遠了。

方孝孺畢竟是一介書生,他和齊泰、黃子澄一樣,都是憑著書生意氣,想當然地以為能夠輕而易舉地推行削藩政策,順利消滅反叛的燕王朱棣。

而現實讓方孝孺他們這些書生碰得個頭破血流。

方孝孺在靖難之役過程中,為建文帝出了不少無用的主意。別的不說了,單說在朱棣已經即將勝利之際,方孝孺還迂腐地提出了割地求和、以待天下勤王之師的拖延之計,這在老奸巨猾的朱棣眼裡,實在是太幼稚可笑了。

建文帝的事業就是在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幫書生的攛掇之下,才徹底葬送的。所以說,方孝孺絕對不是能臣。

結語:但凡歷史上的能臣,大多是上不負於君王社稷,下無愧於親朋知己。而方孝孺雖然是千古忠義的道德楷模,可是他既不能力挽狂瀾,輔佐建文帝成就一代偉業,又因激怒朱棣,置使親朋好友數千人死於非命,這種作為,實在是稱不上能臣的。


品茗讀史


方孝孺一定是忠臣,這是毋庸置疑的。不管他是不是迂腐,非要激怒朱棣導致自己無辜的族人被殺。他終歸是忠臣。

至於是不是能臣。我們來看看歷史上的評價。

朱元璋:此莊士,當老其才。

姚廣孝: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從這兩局評價來說,我們能確定的是,方孝孺一定是個大儒。很有文化。

歷史上對方孝孺的文化貢獻是這麼說的,“主題鮮明,議論大膽”。善於以“寓熱於冷、以形傳神”的手法抒發憤世嫉俗之情。《明史》說,“方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內爭相傳誦。”《四庫全書總目》在評其文章更是“縱橫豪放,頗出入東坡、龍川之間”

這些都是對方孝孺的文學上的評價,但也只能說明他是一個儒者。

有文化的人不一定就能處理好實事,很多歷史上讀書很多的人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最有名的就是趙括。

看後來朱棣起兵之後,方孝孺,齊泰等作為建文帝的謀臣,雖說盡力謀劃,但是無一計成功。相反,有些舉措還甚為可笑。例如,一個月之內削了三位藩王,這時候燕王的兒子們還在南京,本來可以把他們留在南京,好歹算一個人質,結果他們居然把燕王的兒子們都放走了。說是為了迷惑穩住燕王。由此可以看出方孝孺等並不是能臣。建文即位不到一年,連削四位藩王,死的死,廢的廢。這時候燕王還能穩的住?

所以乾隆皇帝給方孝孺的評價還是很中肯的,“方孝儒識見迂闊,未足輔助少主;然跡其尊主鋤強之心,實堪共諒。及大勢已去,猶且募旅圖存、抗詞抵斥;雖殞身湛族,百折不回,洵為無慚名教者。”意思是方孝孺的計謀見識不切實際,不足以輔佐年輕的皇帝,不過他為了加強皇權出去強大的藩王的做法還是很值得肯定的,到了大勢已去,還百折不回,被誅十族,確實無愧於先聖了。

所以,我認為,方孝孺不管在太平盛世還是在亂世,只能算是個忠誠,算一個大儒,至於能臣,算不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