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母为何不以正统方式教导宝玉,而任由其作妖?

白天你不懂爷的黑


红楼梦中要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人,除了贾宝玉就没有第二个了,受宠的原因除了他的身份地位之外,还有贾母对他的偏袒和爱护。贾母德高望重,是贾府的定海神针,她有心照顾的人,哪个敢欺负?可是话又说回来了,贾母又不是只有宝玉这一个孙子,贾琏,贾珠,贾环,还有宁国府的贾珍,这些孙子中什么样的人才都有,怎么排序也轮不到贾宝玉是第一,那么为什么贾母就是最疼爱这个孙子呢?

贾珠是孙子辈中的老大,不仅出身好,自身又知道努力,14岁就高中秀才,20岁结婚生子,头一抬就是个传宗接代的儿子,这顺风顺水的人生,如果不是离世太早,或许他就是光复贾家的关键所在了。其实贾珠在世的时候,老太太也没少疼爱他,单看贾母补贴李纨的架势就知道了。贾琏是孙子辈的老二,贾母对于这个孙子可谓是又爱又恨,贾琏不像大哥一样爱读书学习,但是贾琏喜欢俗务,所以一直跟随父亲管理家政。

这方面贾母还是非常支持贾琏的,从贾母委任贾琏负责送林黛玉回老家处理林书海的后事就可以看出来,贾母还是很信任贾琏在这方面的办事能力的。还有很多小事上我们也能看出贾母对贾琏的偏爱,王熙凤的生日会上,贾母说世间之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一方面是宽慰王熙凤,另一方面也是偏袒贾琏,照顾贾琏的脸面。虽然贾母对这两个孙子疼爱有加不假,但是最爱的还是宝玉,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宝玉究竟哪一点深得老太太欢喜呢?

贾珠学业有成,贾琏治家有方,那么贾宝玉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还是他为贾府做过怎样的贡献?有观众说,宝玉出生的时候口含玉,所以他很特别。古时候凡是人们无法解释的事情都会被称为怪事,那么宝玉应该称之为怪胎,怎么会受人喜爱呢?可能你们会说,贾母见多识广不会轻信迷信,好吧,我们继续往下说。宝玉抓周与学习无关,净抓些胭脂水粉,上学不认真读书就算了,还大闹学堂,在家中更是无法无天调戏婢女,表面上假装念书学习,背地里和院子里的姐妹们嬉笑打闹,试问宝玉哪些行为值得贾母偏爱了?

一次贾母带宝玉去清虚观,老道的一句话点明了其中的原因,老道说宝玉不论外形还是言谈举止,都像极了二代荣国公,说完便留下眼泪,随即贾母也是老泪纵横,说自己的儿子到孙子辈分中,只有宝玉和荣国公极为相似。荣国公就是老太太的丈夫,宝玉的亲爷爷,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贾母格外疼爱宝玉了,是把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化作对孙儿的疼爱,倾注在了宝玉的身上。

老道提起荣国公,贾母就声泪俱下,这说明了丈夫在世期间,贾母夫妻二人的感情是非常好的,所以睹人思人也不是不能理解的,就像贾母疼爱林黛玉,还不是因为黛玉像极了贾母的小女儿贾敏么?当然了,奶奶疼爱孙儿的原因是孙儿和丈夫长相相似,这种理由好说不好听,所以贾母只能在听到老道这样说的时候,发自内心感慨地哭上一场。


关中博雅斋


这就是老人带孙子的结果。

《红楼梦》里,贾政嫡出的儿子有两个,一个是贾珠,可惜早逝,留下了一个寡妇李纨和小儿贾兰;一个是宝玉,他是衔玉而生,打生下来,嘴里就含着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玉,尤其受到贾母的喜爱。

而宝玉长大之后,眉目如画,脸如满月,贾母甚是宠爱,让宝玉就住在在自己屋里的碧纱橱里,还把自己身边的大丫鬟,叫袭人的,派到宝玉身边服侍。

这宝玉长大,整个一混世魔王,不喜欢功课,就喜欢看杂书,还喜欢在女儿堆里厮混,吃人家脸上的胭脂。

他的父亲贾政看他年龄大了,想要管他读书,但是贾宝玉一读书就犯晕,几次想要狠狠教育,却被贾母拦住,甚至贾母还为此大骂儿子贾政和王夫人。结果,宝玉本身诗才不错,颇有急智,由于贾母的纵容,成了典型的“福贵闲人”,文不成,武不就。贾母死后,贾家败落,宝玉最终做了和尚,不知所踪。

这种事放在也有类似的例子,慈母多败儿,而祖母亦是。

我邻居家一个小女孩,比我大儿子大两岁,长得眉清目秀,甚是可爱。这里就叫她小迪吧。

小迪的爸爸在外地上班,一年也回家不了几次,而她妈妈在我们家附近的一家厂子上班,也是忙得很。于是小迪就跟着她外公外婆生活。

刚刚开始的时候,觉得小迪挺好的,慢慢发现不对劲。喜欢偷东西,跑到我们家,拿着家里的零食就吃,还拣好的,看到家里的玩具,有的时候还藏在怀里想拿走。

有一次,我儿子买了一只玩具鸟,长得跟真的一样,还会叫,结果小迪发现了,就趁我们不注意拿走了,我们赶过去要回来,结果她就吵着外婆要买。外婆说明天买,不依,一边大哭,一边在地上打滚,还叫着她外婆的名字大骂。

由此可见,隔辈带孩子问题多多,一是无限度的宠爱,不管小孩子多不合理的要求,都尽量满足。

《虎妈猫爸》里,赵薇和佟大为的女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是纵容,不严格要求。

《红楼梦》里,贾母就是如此,如果没有她的纵容和无限度宠爱,贾宝玉不会一个诺大的少年,动不动摔玉。还由着他自己的性子,只读些闲书。

而相反的例子,就是贾兰。

贾兰由于父亲贾珠早逝,从小被李纨逼着从小苦读,终于学有所成,贾家败落,幸好贾兰认真苦读,后来考科举,后来当了官。对贾家的中兴,起了重要的作用。


木子君的小屋


贾母对宝玉的确可谓是溺爱,但这个溺爱是否就到了无原则的地步呢?还需要细细分析这位老祖母为何会格外宠爱这个小孙子。

1、宝玉长得好,招人爱

是的,这点是很重要的,虽然《西江月》词中说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虽然通篇都是贬词,但也不得不承认,宝玉确实“生得好皮囊”。他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如桃瓣,睛若秋波。”

除了生得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宝玉和他爷爷长得很像,清虚观打醮一回提到:

(张道士)又叹道:“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众多子孙中,唯有宝玉肖其祖,见到一个酷似自己丈夫的孙辈,贾母怎能不对其疼爱有加呢?

2、宝玉聪明且知礼

人人都说宝玉不爱读书,被惯坏了,焉不知这也是作者的春秋笔法。

宝玉不爱做科举必备的八股文章,不等于他不学无术,虽然在大观园诗社里宝玉次次落第,但是宝玉的文才其实是很高的。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中宝玉的才华几乎可以说秒杀贾政身边一干老学究和清客。无论是题匾额还是对联,可以说文思巧妙,才如泉涌,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另外,宝玉虽然“性情乖张”,但其实很懂礼法,书中有个细节,贾政到外省任学差,书房门天天锁着,宝玉经过父亲的书房门口,仍然下马步行,身边有仆人说老爷不在不用下,可宝玉说

“虽锁着,也要下来的。”

说明宝玉是个很懂礼的孩子。而且宝玉可能因为得到了更多贾母的关爱,所以他无论对长辈的孝顺还是兄弟姐妹的关爱也多是出于真心,比起贾府父子兄弟之间太多各怀鬼胎的关系要纯真了许多。

3、贾母的教育理念

贾母本身是个很有趣的老太太,她虽然不懂诗书,但对音乐、饮食、穿搭方面都有比较高的生活品味。

她身边调教出来的丫头个个聪慧,她喜爱的人如凤姐,黛玉、晴雯都不是传统意义上老实刻板之人,都具备鲜明的个性。

从她内心是不赞同贾政式的棍棒教育的,不仅对宝玉,她喜欢的女孩子也都是聪明伶俐有个性的 。

贾母对宝玉,有祖母隔代亲的溺爱,而更多的是愿意让孩子们释放天性快乐的成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