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擅长分段讲故事,在虚引中补全和印证,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金庸擅长分段讲故事,在虚引中补全和印证,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01 金庸先写故事的一部分

小说中引入故事,一般会把故事都讲完。而金庸却比较擅于把一个故事分为几次来写完。如他在《连城诀》中,就把万震山、言达平和戚长发师兄弟三人追杀师父梅念笙的故事,分为两次前后把它写完。

丁典在中毒将亡的时候,对狄云讲述了他武功的来源。这个故事直接影响了整个小说的发展。他是这样说的。

我生性爱武,自是关心,便从窗中向外张望。那晚月光明亮,看得清清楚楚,是三个人在围攻一个老者。这三人都是两湖武林中的出名人物,我倒都认得。一个是五云手万震山。(狄云插口道:“啊,是我师伯!”)另一个是陆地神龙言达平。

(狄云叫道:“是我二师伯,不过我没见过他老人家。”)第三个人使一口长剑,身手甚是矫捷,那是铁锁横江戚长发。(狄云跳了起来,叫道:“是我师父!”)

……铁骨墨萼梅念笙,是湘中武林名宿,他有三个弟子,大弟子名叫万震山,二弟子叫言达平,三弟子叫……(狄云插口道:“丁……丁大哥,你……你说甚么?”)

他三弟子是戚长发。当时我听他自承是梅念笙,这份惊奇,跟你此刻是一模一样。我亲眼看到月夜江边那场恶斗,见到方震山师兄弟二人出手的毒辣,只有比你更加震骇。

“梅老先生向我苦笑着摇摇头,道:‘我的第三徒儿最厉害,抢先冷不防的在我背上插了一剑,老头儿才逼得跳江逃命。’(狄云颤声道:“甚么?真是我师父先动手?”)我不知说些甚么话来安慰他才是,心想他师徒四人反目成仇,必有重大之极的原因,我是外人,虽是好奇,却也不便多问。梅老先生道:‘我在这世上的亲人,就这么三个徒儿。他们想夺我一部剑谱,不惜行刺师父,嘿嘿,乖徒儿。这部剑谱是给他们夺去了,可是没有剑诀,那又有甚么用?连城剑法虽然神奇,又怎及得上神照功了?这部神照经,我送了给你,好好的练

。此经若然练成,威力奇大,千万不可误传匪人。”我的神照经,就是这样来的。

师兄弟三人追杀师父的故事,实际上是整个小说发生的根本点所在。这里面有连城剑法,有连城诀,还有神照经,事关整个故事和书中武林的走向。

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就描述了万震山做寿,戚长发带着狄云和女儿去拜寿,由此引出整个故事。读者看了小说第一章之后往往就会发问,他们师兄弟三人为什么要相互提防和追踪?这就事关当年的那次追杀及其结果。

丁典讲述的故事,是从他自己的角度对整个故事的片断性揭示,只是引出来这个故事,揭示他的神照经和连城诀是从哪里来的,但这些并不是故事的全部。师兄弟三人抢夺到了连城剑法的剑谱,最后谁拥有了它?结果又是什么?为什么戚长发还要来给万震山拜寿,他的动机是什么?

这诸多疑问,在丁典的叙述中是找不到答案的。也就是说,他的阐述只是开了个头,而远远没有结尾。也正因为如此,这里由缺失构成了引导,读者的阅读兴趣反而更加被激发出来了。

上述疑问,需要在后面的叙述中被进一步揭示出来。金庸在第九章《梁山伯、祝英台》中又深入揭示了这个故事。

金庸擅长分段讲故事,在虚引中补全和印证,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02 金庸在这里把它补完

第九章中,金庸描述了言达平被万震山打伤以后,狄云基于报恩的心情,把言达平救到附近的高山之上。就在这里,狄云问询了言达平当年的事情,也由此揭示出丁典讲述的故事中所缺损的那一部分。

只听言达平继续说道:“我们三个人你不放心我,我不放心你,每天晚上都在一间房睡,这本剑谱,便锁在一只铁盒之中。我们把铁盒锁上的钥匙投入了大江,铁盒放在房中桌子的抽屉里,铁盒上又连着三根小铁链,分系在三人的手上,只要有谁一动,其余二人便惊觉了。”

狄云叹了口气,道:“这可防备得周密得很。”言达平道:“哪知道还是出了乱子。”狄云问道:“又出了甚么乱子?”言达平道:“这一晚我们师兄弟三人在房中睡了一夜,次日清晨,万震山忽然大叫:‘剑谱呢?剑谱呢?’我一惊跳起,只见放铁盒的抽屉拉开了没关上,铁盒的盖子也打开了,盒中的剑谱已不翼而飞。我们三人大惊之下,拚命的追寻,却哪里还寻得着?这件事太也奇怪,房中的门窗仍是在内由铁扣扣着,好端端的没动,因此剑谱定非外人盗去,不是万师哥,便是戚师弟下的手了。”

狄云道:“果真如此,何不黑夜中开了门窗,装作是外人下的手?”言达平叹了口气,说道:“我们三人的手腕都是用铁链连着的。悄悄起身去开抽屉,开铁盒,那是可以的,要走远去开门开窗,铁链就不够长了。”狄云道:“原来如此。那你们怎么办?”言达平道:“剑谱得来不易,我们当然不肯就此罢休。三个人你怪我,我怪你,大吵了一场,但谁也说不出甚么证据,只好分道扬镳……”

……言达平道:“后来嘛,万震山忽然要做寿,派了个弟子来请戚长发到荆州去吃寿酒。当然哪,做寿是假,查探师弟的虚实是真。戚长发带了女儿,还有一个傻头傻脑的弟子叫甚么狄云的一块儿去。酒筵之间,这狄云和万家的八个弟子打了起来,露出了三招精妙的剑术,引起了万震山的疑心……恩公,你说甚么?”狄云凄然摇了摇头。言达平续道:“于是万震山将戚长发请到书房中去谈论,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翻了脸。戚长发出手将万震山刺伤,从此不知所踪。奇怪,真是奇怪,真奇怪之极了。”

言达平就把当年他们追杀师父梅念笙的过程,以及他们在得到连城剑谱以后的经历,给详细说了出来。这段阐述,弥补了丁典因为视角所限而导致不能详述整个过程的不足,更加向读者解释了故事的来龙去脉,也进一步推进了故事的情节。

这里,金庸就用第二段的内容,把由丁典开启的这个故事过程给补完了。无疑,这个阅读过程比较令人享受。读者从第一段开始就产生的悬念,在这里也被解开了,他们心中肯定会产生“原来如此”的阅读感受。在产生这样的阅读感受以后,读者就会进一步期待故事的展开。

金庸擅长分段讲故事,在虚引中补全和印证,使故事更加吸引人

03 一个故事分段写

金庸讲故事有很多技巧,在这里我们总结的是他分段写故事的技巧。一个故事分段写,会更加吸引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一个故事一次性地就说清楚了,结果会使读者在读完以后就失去追读兴趣。

如果是分两次甚至多次才把事情讲完呢?读者也会因为第一次讲故事留出了悬念,以至于对这个故事产生追读情绪,同时也使故事本身显得很有悬念和可读性。

具体来说,金庸分段写故事的技巧,其中有缺引、补全和印证三个细节技术需要关注。所谓缺引,说的是在故事讲述的前面阶段中,会缺少比较重要的部分,由此形成悬念激发读者的追读兴趣。

在激发出读者追读兴趣以后,需要补全它们。如果不能及时补全故事,就会产生缺漏感。缺漏感如果长时间内不能得到弥补,就会让读者感觉始终存在不足,并且因此产生阅读虚空的情绪。只有补全才能使读者的追读兴趣得到满足,他们才能产生良性阅读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往往还需要印证。前后需要呼应和印证。如金庸在第九章中,借言达平的嘴来印证第一章狄云的经历。读者在第一章就产生的“可能是言达平”的悬念,在此通过言达平的嘴得到验证。这样会产生前后贯通的联动感,有利于读者产生“真是这样”的阅读满足感。

有了上述的缺引、补全和印证,故事讲起来就会非常吸引人,也容易让读者产生良性的阅读体验。所以,金庸分段讲故事的叙事技巧,很值得小说创作者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