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上学的时候,很多书读不懂。反倒是毕业后,以前觉得无感的作家,却开始喜欢又佩服的不行,包括老舍,包括鲁迅,当然最喜欢的还是王小波。

偶尔回味,重读了下老舍的《四世同堂》,很有感触。记下来跟大家分享,也方便自己日后回忆。

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就不再详细介绍了,只写一写对于书里人物的认识和看法。也许他们身上也有我们的影子,如果这些文字对我们反观自身,如何看待别人都有一丁点的启发,那就心满意足了。

《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冠晓荷

他是个大汉奸,他的老婆大赤包儿只有自己,而是她的自己只是虚荣和所谓的荣华富贵。

冠晓荷没有自我,总是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给自己肯定,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稍微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瑞丰

他没有自我,又胆小窝囊没脑子,一切都听别人的看别人的,最后惨死其实也是咎由自取。蓝东洋和胖菊子呢,真的是两个人渣,还是吐两口唾沫继续说别人好了。

老三

他第一个跑出北平,年轻人的心更纯洁承受能力也更差吧,所以他忍不了,要走。老三离开的晚上,在窗外听妈妈讲话时的心,那是一颗真正懂得了孝顺的心。

也许我们从来只知道孝顺是应该的,但是却从来不曾明白为什么孝顺是天性,也许只有在人生不经意的某一个瞬间,才能懂得最亲的人代表什么意义。

《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老大瑞宣

他有担当有原则,因为他有自我,作为人的自我,而且他的自我懂得为别人着想,如此也才能在自己的生活中站住脚。

虽然总是遇到困难,但是他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像前面的几个汉奸那样处处碰壁时,还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什么。

那么,真的有所谓的对错吗?不是都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吗?不是都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吗?

这时,也许我们要想想所谓原则是什么?君子外圆内方的方是什么?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还是为了什么其他的呢?越来越同意一种价值观,人是为了快乐活着,老大他们虽然也没有多快乐,但是在那个环境下得到了相对的心理上的安稳,自己面对自己,可以稍微安心。

但是那些讨厌的家伙,他们的心是虚的,他们没有自我,时时刻刻需要物质,需要权势给自己存在于世的肯定,这样的心不会有真正的安稳和快乐。所以,他们的悲剧似乎是注定了而且是一直的。

那些没有投降的人们,都有相对的安稳内心吗?

也不是的,他们也许没有去巴结的能力和机会,也许还会眼馋。但是大部分人心里有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是安稳的所在。那么,如果人对更多的事情都有一个底线和标准会更好吗,心会更安稳吗?也不见得吧,也许就把自己框死了,而不会有更多的创造性和可能性。就像最后,老三让老大教书时,老大担心别人误会自己是汉奸。在意别人的看法,也是老大的一个底线,但是被老三打破了,他离真正的自己反而近了一步。所以,做人真难!

《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钱默吟

这个老诗人,应该是代表了民族文化的一个人,平常的时候,顶和气,顶与世无争,真的惹急了,就是真正的硬骨头,一把年纪了要跟日本人玩真的。他不像普通的知识分子,手无缚鸡之力却去与日本人硬拼,他默默的做自己能做的,还要一个一个的叫醒他认识的人,智慧勇敢坚韧。他是个宏大又纯粹的人,他的自我以前是诗,是自得其乐。而自从要报仇开始,他把自己变成了仇恨,不再有别的。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胜利吗?也不一定的。但是他赢了得偿所愿,他输了也会痛快闭眼。

天佑老人

真是太可惜了,也许他的自我太纯洁,也就太脆弱。都说士可杀不可辱,但还是觉得这是给自己定了一个死亡标准啊……如果游街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会痛恨日本人,发生在任何他家人的身上,他会安慰他们,但是发生在自己身上,他就投了河。人的个性不同对待很多事的态度就不同,所谓的个性,真的是个太奇妙的东西呢。

书里还有好多精彩的人,精彩的细节。以前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小说都在写各种人的故事,怎么作家就写不烦,读者就看不腻呢?人世间的故事和人还不都是那个样子?现在想来,还真的是事情不一样,人也不一样,作者的表达手法不一样,每个读者也是这个过程的一环,而每个人的解读方式也不一样,有无限的可能在其中呢。

《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祁老人

他在,这个家就没有散。他象征着民族更老的一个根,这个根看起来脆弱的很,但还是很坚韧,任何打击他看到了,但他挺过来了,这是作者的美好希望。

招第和高第姐两个

高娣心里有曲直对错,在一个汉奸家庭,她不漂亮,不能给父母更大的利用价值,所以不受宠。但是,也许这样的情况,才逼的她与桐芳走的更近,也逼出了她的自我,她有空间思考父母并不都是对的。相反,招娣是那个能给父母更大利用价值的女儿,她漂亮有人缘,但是她被父母克隆成了小大赤包儿,她妈妈去世后,还不让姐姐逃走,她是嫉妒了还是怕孤独呢?总之她太自私了,她的自我也是太狭隘了,以至于那算不上是真正的自我,也算不上是所谓的性格。在乱世中,被宠坏的孩子,身体和心都是迷失和痛苦的吧。

《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书里写道:

一个真认识自己的人,就没法不谦虚。谦虚使人的心缩小,像一个小石卵,虽然小,而极结实。结实才能诚实。瑞宣认识他自己。他觉得他的才力、智慧、气魄,全没有什么足以傲人的地方;他只能尽可能的对事对人尽到他的心,他的力。他知道在人世间,他的尽心尽力的结果与影响差不多等于把一个石子投在大海里,但是他并不肯因此而把石子可惜的藏在怀中,或随便的掷在一汪儿臭水里。他不肯用坏习气减少他的石子的坚硬与力量。打铃,他马上拿起书上讲堂;打铃,他才肯离开教室。他没有迟到早退的,装腔作势的恶习。不到万不得已,他也永远不旷课。

人,怎么算认识了自己呢?

遇到事,遇到人,各种事,各种人,问问自己,要如何面对和对待它们,也许就是了。尽力勇敢负起对自己的责任,否则就只能一直是不健全的,残疾的,幼稚的,不快乐的自我。

也许这是这个年代,看四世同堂,我们不谈爱国,而可以谈谈的东西。

《四世同堂》里我读到了这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