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天生頭頂有坑,一生踩坑無數,時常狼狽落魄,但卻紅了兩千多年

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他生来异相,一生波折,少被人接纳,屡被人诟病,但他真的红了两千多年!

他天生头顶有坑,一生踩坑无数,时常狼狈落魄,但却红了两千多年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主播祐宁 欢迎您来到今天的历史胡辣汤。 今天我们讲一讲孔子的故事。

黄昏,一条人烟稀少的郊外土路上,一群人疲惫不堪地簇拥着一辆车奔往卫国。

车的后部载的都是竹简。车的前面坐着两个人,一位年近花甲的老者,他身形高大,衣衫晦暗,虽然只是初冬时分,但他头上竟然裹着头巾,手抄在袖口里,闭着眼昏昏欲睡。旁边的一个年纪轻的叫颜回,是他的弟子。

车到了一处驿站,颜回轻声提醒老者:夫子,天要黑了,我们歇下吧。

夫子睁开眼睛,浑浊的眼里泪光盈盈,回头看看一路跟随着他流浪的弟子们,心下凄惶,大名鼎鼎的孔丘,又流落到此般境地。这次出游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鲁国,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更不知道自己的仁、礼思想能否得到施行。

回想过去的大半生,他不禁潸然泪下。

他天生头顶有坑,一生踩坑无数,时常狼狈落魄,但却红了两千多年

孔子像

少年贫贱

他的六世祖是宋国司马孔父嘉,因太宰华督垂涎孔父嘉妻子的美貌,刻意制造事端,将孔父嘉杀死。孔父嘉唯一的儿子被家臣抱着逃亡鲁国,这就有了他们这一支血脉。

史书上往往把圣人的出生写得耸人听闻,例如说刘邦是他母亲和一条蛟龙所生。而对孔丘,人们也愿意相信他的出生一样不同凡响,可史书上说他是非婚生子,说他是父母“野合”所生,也就是说婚配不合常理,他的父亲叔梁纥是在66岁上和不到20岁的母亲生下了他,这也成为他被人们取笑的话题。

他记得母亲告诉他说,为了生下个男孩,父母专程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这才得偿所愿。

他出生在公元前551年的9月28日,但他天生异相,连后来司马迁也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意思是说他的脑袋长得跟别人不一样,头顶低,四周高,就像是头上有个坑似的,跟那个尼丘山的山头是一样的。

父母可不管这些,高兴得很,认为是尼丘山的神明显灵让他们得了儿子,所以给他取名“孔丘”,又因为他上面还有一个残疾的哥哥,所以父亲为他取字为“仲尼”,后人也据此戏谑地叫他“孔老二”。

现在,这个尼丘山已经被改名为“尼山”,因为古人避讳是避名不避字的,所以,“尼”字得以保留了。

他长得很高,史书上说有九尺六寸,最保守的换算也得有现在的一米九高,所以,他还有个绰号叫“长人”,就是大个子。有史书记载说他头凹脸阔,豁牙漏鼻,长得很凶。

他对父亲没什么印象,因为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虽是贵族出身,但是父亲在世时已经没落到只当了个乡长一样的小官,父亲一去世,全家的生活就更窘迫了。

他天生头顶有坑,一生踩坑无数,时常狼狈落魄,但却红了两千多年

大型史诗舞台剧《少年孔子》

父亲还有正妻,家里还有一个姨娘,还有一个腿部残疾的哥哥和九个姐姐,一家人总不能眼睁睁地饿死在一起,母亲带着搬到了国都曲阜城里,开始自谋生路。

母子俩相依为命,靠着母亲给人缝缝补补,勉强过活。家里穷,他幼儿时没有玩具,更没有玩伴,就把家里祭祀用的器皿当做玩具,还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做礼参拜。大了一点儿,他就开始为母亲分忧,找活干糊口。他自己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鄙”就是粗陋的,下贱的意思,他粗活重活都做,只要能填饱肚子,啥活儿都不嫌弃。

可是17岁上,他母亲也去世了。

他按照惯例,为母守孝三年。在守孝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彻底刺激了他。

仕途艰难

当时在鲁国掌权的季氏家,邀请有“士”身份的人聚会,以此来收揽人心。

孔丘当时的身份也是“士”,他就穿着孝服去了。可是到了大门口,季氏的家臣阳虎却说:“我们家请的是“士”,你这么个人干什么来了!”大庭广众之下被人奚落,孔丘平生第一次感受到了奇耻大辱,父母双亡又无权无势,他能依靠谁呢?看来只有凭才学做官,才是他这个一无所有的人最好的选择。

他发愤学习,专注于当时做公务员需要的六项技能: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还专门跑到宋国去学习。他如饥似渴,不耻下问,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了三年,孔丘带着在宋国娶的媳妇回到了鲁国。

天道酬勤,这时候他博学知礼的名声已经广为人知,所以媳妇生儿子的时候,鲁昭公还派人送来了鲤鱼表示祝贺。

孔丘索性给儿子取名为“鲤”,就是鲤鱼的“鲤”字伯鱼。可惜他的儿子孔鲤天资平平,没有继承他的衣钵,反而是他的孙子孔伋遗传了他的智商和才情,成为一代大儒,还给吴起做过老师。当然这是后话了。

三年前,拒绝他进门的季氏家这时候也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家臣,从此开始了孔丘的入仕之路。

虽然在季氏家里他做的都是些像仓库保管员和牧场管理员一类的小官,但是他认真,做得很好,而且他绝不满足于糊口谋生,一心想要传播仁义礼信的思想,解决当时礼乐崩坏的社会现状。

他天生头顶有坑,一生踩坑无数,时常狼狈落魄,但却红了两千多年

孔子问礼

鲁国为此专门派他去周王室学周礼,到了那里还见到了老子,向老子请教了礼教的学问,这时候看上去他的仕途很光明。

他三十五岁的时候,鲁昭公跟鲁国执政季平子玩斗鸡,没想到玩急眼了。鲁昭公也真是不靠谱,居然带兵攻打季氏,结果是他被人家三家贵族联手打败了,无奈逃到了齐国。这事对孔丘刺激很大,他也跟着到了齐国。

在齐国,齐国国君齐景公与他谈论治国良策,他说出了那句脍炙人口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儒家思想关于社会秩序和思想秩序的高度概括。

齐景公对此深以为然,想要启用孔丘并分封他土地。这时齐国相国晏子赶紧劝阻说:“可不能这样,这些儒者能言善辩,自视甚高,不容易被法治约束。周王室已经衰微多少年了,他还整天守着那些陈旧的繁文缛节行事教人,单是葬礼他们就重视到可以倾家荡产来操办的程度,这样的人和这些东西怎么能治理国家教化百姓呢。”齐景公一听有道理,就不再提对孔丘的封赏和启用了。后来有齐国大夫想对孔丘不利。他向齐景公求救,没想到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重用你了”。

孔丘原本期待在齐国施行自己的思想和抱负,没想到这回自己又踩空掉到了坑里,没办法,他只好又回到了鲁国。

这时,他已经42岁。面对当时鲁国三桓专权的形势,他很失望,不再想入仕做官,一心办学育人,弟子越来越多,声望越来越高。

他天生头顶有坑,一生踩坑无数,时常狼狈落魄,但却红了两千多年

孔子讲学(砖雕)

过了九年,他51岁,鲁定公又启用他,从县长一直做到大司寇,就是掌管司法的大官,已经进入了国家的核心层。这是他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他不仅辅佐鲁国取得外交上胜利,让齐国归还了之前侵占的土地,还力主摧毁三桓城池,削减三桓势力,但最终功败垂成,国君和当权的季氏都对他不满,他再次掉到了坑里。

颠沛流浪

这个过程就是开篇的那样,一行人常常食不果腹,饥寒交迫,还时常遇到生命危险。

孔丘带着弟子们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时好时坏,所以他几出几入卫国。

当时卫国实际掌权的是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南子妖艳娇媚,名声不好。她仰慕孔丘的名望,传话让他去见她。结果学生子路很不高兴,认为不应该去见一个名声不好的人。孔丘急忙解释说,在人家这里,人家请见,不见是会失礼的。可是子路还是不高兴,孔丘马上像个小孩一样诅咒发誓:我真的没有别的想法,真的,否则,天打雷劈,天打雷劈。

这个大个子还挺可爱的啊!

这期间,他们到过陈国、蔡国、郑国、曹国、宋国和叶国,从55岁到68岁,一直在外游历,可终没有遇到能够赏识他的国君,也没有能让他施展抱负的平台。可是,他一直很积极地面对困境,很平和地看待乱世。

路过郑国时,他跟弟子们走失了,独自一个人站在城门口,一个郑国人对前来问询的弟子们说:啊对,是有这么个人,长得很怪,颓丧的像个丧家之犬。他听说后,自嘲地说,对啊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

流浪在外十几年,如果没有点儿乐观自嘲的精气神儿,恐怕都挺不住吧。可能这就是圣人了不起的地方吧。

他不仅经常遭遇生命危险,还要跟亲如父子的学生经历生离死别。子路因为在卫国任职卷入内乱,被剁成了肉酱,孔丘闻讯悲痛欲绝,从此再不吃肉酱。颜回先他而死,他几天粒米不进,完全是丧子之痛。

他天生头顶有坑,一生踩坑无数,时常狼狈落魄,但却红了两千多年

孔子周游列国

公元前483年,孔子69岁回到了鲁国,仍然办学和著书,不再步入仕途。四年后的4月11日,他溘然长逝,终年73岁。

学生们把他葬在了曲阜城北,一些弟子为他守墓三年,子贡为他守墓六年。

一些弟子和鲁国那些景仰他的人,在他的墓地旁边建房屋居住的有上百家,人们就把那片地区称为孔里。

孔丘一生颠沛流离,但他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甚至远播海外。

有学者认为: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他生来异相,一生波折,少被人接纳,屡被人诟病,但他真的红了两千多年!

好,朋友们,今天的历史胡辣汤就到这里。如果喜欢的话,请点个“在看”吧,我们下期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