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是不是《红楼梦》中所有其他人都比不过她?

当代诗人李秋忠


毫无疑问,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才华最高的,也是最美丽的,但不是唯一的。按照作者的意思,作者最喜欢和欣赏的人是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也是最才华横溢、美貌无双的两个人。两个人不分上下。此外,还有一个人,是妙玉,她的才貌也与宝钗黛玉不相上下。只是因为她在庵里,不在大观园,故而写的不多。

《红楼梦》既是为女子作传,自然每个人都会有一段独立的篇章,作为她们的人物传记,描画她们的形貌,才华,性情,暗藏她们的结局,比如,元春省亲、探春理家、迎春被乳母偷了累金凤去赌博,迎春不能辖制,反被欺负,都是她们各自的画传。但惟有宝钗和黛玉,除了各自的独立传记之外,大多数情况下有钗的场合必有黛,有黛玉的地方也就会有宝钗,可见这两人是不分彼此的。而且在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宝钗和黛玉两人共用一画、一词、一曲,都说明这两个人在作者心理和笔下,实为一人,不分伯仲。

妙玉有两段传记,一段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老太太带着刘姥姥游大观园,到栊翠庵坐了一会,在这一段中,可以反映出妙玉清高孤僻的性格,同时也写出了妙玉的才华在于懂茶道和收藏。而在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联句这一回里,从妙玉为她们的联句续联,林黛玉和史湘云赞赏不已,也可以看出,妙玉的诗书才华不逊于宝、黛、湘等人。此外,妙玉是带发修行的尼姑,自然佛学功底很深了。

从这三个人的才华上看,虽然琴棋书画都没有具体写,但毫无疑问,她们都擅长。只是偏重点不同而已。

而就林黛玉和薛宝钗来说,这两人的才华和容貌,实在无法分高低,从很多章节都可以反映出来。

从诗词方面,两人在诗社里写诗写词,不是黛玉夺魁,就是宝钗夺冠。而两人的诗词特点也很明显,黛玉的诗灵秀清新,生动活泼,比如《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虽然是颂圣诗,但是立意新,用词巧,语言简洁明了,不落俗套,用生动活泼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田园景象,如果闭上眼睛诵读这首诗,那些生动的田园场景会有历历在目的感觉,动静有致,色彩清丽,非常出彩的一首描写世外仙源景致的诗。这样的诗在林黛玉笔下处处皆是,信手拈来。无论是海棠诗、菊花诗,都非常的美妙,无人可与之比拟。

宝钗的诗大气沉稳,端庄文雅,但是她也有精彩词句,比如她咏柳絮的《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这是一首很别致的词,匠心独运,不落俗套,把原本无根无绊、随风飘舞的柳絮,写的具有了人性化,有人的思想,人的志向。这首词是化自谢道韫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的这句诗原本是写雪景的,她把雪花飘飞的情景拟物化成了随风飘舞的柳絮,已经是很有新意了,但是宝钗更是翻出了新意,把被拟物化的柳絮拟人化了,有了人的灵魂,不再是随波逐流,飘落尘埃的柳絮,而是要跟随好风,直上云霄,改变自己命运的豪情壮志之人。由此可见,宝钗的诗词才华毫不逊色于黛玉。

此外,从一些章节中也可以看出,林黛玉和薛宝钗都通读过道家的经典和佛家的经典,对于道家和佛家都有很深的了悟。比如第二十一回和第二十二回,宝玉、宝钗、黛玉、湘云闹了些矛盾,于是宝玉回去看了庄子的《南华经》,觉得自己大彻大悟了,写了一首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又写了一首词《寄生草》: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他自以为自己大彻大悟了,但是在博学的宝钗和智慧的黛玉眼里,却是小儿科,根本到不了了悟的境界。黛玉几句话就驳倒了宝玉。

黛玉笑道:“不该撕,等我问他。你们跟我来,包管叫他收了这个痴心邪话。”  三人果然都往宝玉屋里来。一进来,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这真是灵魂的拷问,佛家讲禅理,对文字要辩明佛理,黛玉让宝玉将自己名字的“理”分析辩解出来,宝玉却做不到。紧接着,黛玉又在宝玉的偈子后面加了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这两句是真正的做到了对万事万物的彻底了悟。此后,宝钗又讲到了禅宗六祖慧能的故事,从这些情节就可以看出,宝钗和黛玉深悟佛理,博览群书,知识渊博。

此外,从宝钗给宝玉讲《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就可以看出,宝钗很懂戏曲。从她给惜春讲绘画的技法,帮助惜春准备绘画用的一应工具材料,长篇大论的讲解绘画材料的使用,纸张的选择,笔墨颜料的分类,乃至粗色碟子要防火烤炸需要用姜汁和酱涂抹这样的小细节,都能看出,宝钗一定是个绘画高手,只是她平时含蓄守拙,深藏不露,不愿意出头显摆罢了。

再者,黛玉和宝钗都具备管家理财的才能,应该不比王熙凤差,这点作者虽然没有明写,但是通过王熙凤的口说了出来:

我正愁没个膀臂。虽有个宝玉,他又不是这里头的货,纵收伏了他也不中用。大奶奶是个佛爷,也不中用。二姑娘更不中用,亦且不是这屋里的人。四姑娘小呢。兰小子更小。环儿更是个燎毛的小冻猫子,只等有热灶火坑让他钻去罢。真真一个娘肚子里跑出这个天悬地隔的两个人来,我想到这里就不伏。再者林丫头和宝姑娘他两个倒好,偏又都是亲戚,又不好管咱家务事。况且一个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也难十分去问他。倒只剩了三姑娘一个,心里嘴里都也来的,又是咱家的正人,太太又疼他,


从王熙凤的评价就可以看出,宝钗和黛玉的管理才能连王熙凤都赞赏,应该是比王熙凤,探春都不相上下。

纵观全书,各色女子有各色性情,也有各自才能,探春善书法和诗词,有管家才能,王熙凤善于理家,幽默风趣,迎春善下棋,惜春善绘画,晴雯针线好,袭人大度明事理,麝月口才极佳,辩驳起来无人可比,紫鹃善解人意,平儿、鸳鸯、小红、彩霞等等,各有各的好,但是要论美貌无双,,宝钗和黛玉不分上下,美于众人,要论才华横溢,博学多识,综合能力,这二人也是难分伯仲,更是在众人之上。这样的才貌双全,智慧无双的女子,才是女人们真该崇拜的偶像,难怪宝黛之争历久不绝。想来,世人都希望自己的身边能够真真切切存在这样两位当世美女和才女吧。


中医饶大夫


对于林黛玉,曹雪芹是偏爱的,费尽笔墨去刻画她,褒扬她……赋予了她绝世的容貌和旷世的才华,所以才有了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完美女性形象。

吕启祥说: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第一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

林黛玉的才华除了通晓音律,主要体现在诗歌上:

《唐多令• 咏絮》:

粉堕百花州,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逑。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朱光潜说过:诗词是心感于物的结果。诗词的境界是情景交融的境界。

诗词通过意象来表露情感,林黛玉通过“飘零的柳絮”比喻自己寄人篱下、孤苦无依的处境,自然贴切。读来让人觉得凄婉缠绵、愁肠百转。

飘零的柳絮触发了她的心情,体现了她的心情。“柳絮”既是景象、喻象,更是心象。景为情而设,情由景而生。

因这一首词,曹雪芹称其为“柳絮才”,“颦儿才貌世应稀”,才华堪比晋代才女谢道韫。这一赞誉,林黛玉是当之无愧的。

她的菊花诗三首《咏菊》、《问菊》、《菊梦》在 诗社夺魁;《咏白海棠》、《秋窗风雨夕》《五美吟》、《桃花行》众姐妹中独占鳌头,《葬花吟》更是成为了她最凄美的绝唱。

《葬花吟》节选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冷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奴收葬,未卜奴身何日亡?

奴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奴(我)知是谁 ?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林黛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通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她把对身世的遭遇和感叹表现得入木三分。

林黛玉是花的精魂,诗的化身。

所以,林黛玉的才华在《红楼梦》中是无人可比。


世间百味杂谈


林黛玉的样貌与才华,在《红楼梦》里是最具有灵性的,其他众人多有不及。

01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正如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作者笔下的宝玉眼光独到,能品出林妹妹与众不同的风姿。

巧的是,薛蟠初见林黛玉也神魂颠倒了。“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

真正的美好,群众的眼光是一致的。

秦可卿在形象容貌上(警幻之妹兼美),“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难怪宝玉看宝钗也是醉了一回: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从描写宝钗的文字,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这是一个凡间美丽女子的风姿。

一个仙姝超凡脱俗,一个风姿绰约动人。

宝钗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实则宝钗世故圆滑,迂腐而心机。

黛玉聪明通透,以己之心度人之苦,知世故而不世故。

钗黛并列榜首,确实是凸出了两人的极端品行。

02

黛玉的才情,也是旁人所不及的。

一句“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直透心灵深处。

评诗词,李纨强说宝钗第一,说明她也是封建社会忠实的拥护者。她不是缺乏审美的慧眼,只是接受不了黛玉的真性思维。

我相信,李纨听出了弦外之音。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以花喻人:知心的人啊你到底在哪里?怎么还不出现?

宝玉到底是懂黛玉的,不愧是知己,坚持说她的诗最好。

03

如果《葬花吟》是宝黛爱情的总预言,《桃花行》便是黛玉命薄如花的写照,《桃花行》哀音更甚。

黛玉的诗词很具灵性,能穿透灵魂,读者无不悲伤感叹。

它们的格调大多一致,一语成谶,预示着悲剧。

史湘云口快,说出演戏的孩子“倒像林妺妺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恼了湘云。宝玉忙去解释,又被黛玉听到,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也如《寄生草》曲中所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十分颓伤,便参究禅理,题了一偈和下面一支《寄生草》曲。

第二天黛玉看了,说偈末二句“还未尽善”,便又续了两句。

  参禅偈(第二十二回)

  (贾宝玉)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林黛玉续)

  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宝玉不愧是顽石的主人,不够通透。

这时,宝钗说起六祖慧能的故事,好为人师者再露一手。然而,他们怎么都不及黛玉有慧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