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何要放关羽?

郭靖看黄蓉


曹操乃乱世枭雄,文才武略盖世,一生杀戮无数,却与非己方阵营的一员大将惺惺相惜,给后世留下数段佳话。这员大将叫关羽,在刘备帐下。当年董承“衣带诏”事件败露,刘备携兄弟关张二人遁逃至徐州,曹操亲自带兵来攻。三兄弟战败,关羽不得以降曹。曹操对关羽礼敬有加,不料关羽得知刘备下落后,即“封金挂印”,带上皇嫂,辞别曹操,要投故主。并历尽艰难,“过五关、斩六将”,终遇刘备。在这个过程中,曹操有多次机会可诛杀关羽,但他却一忍再忍,甚至还奉上“通关文碟”,助关羽成行,为何?

一,杀关羽名不正,不好杀

东汉末年,天下烽烟四起,军阀混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候”,所以他虽然权倾朝野,但他并非天子。天下的共主还是那个被“挟”的汉献帝。底下打来打去的曹操、袁绍、袁术、刘备、孙权、刘表等等,虽割据一方,但都称汉臣,名义上须尊崇汉帝。关羽归降曹操时,张辽是说客,当时有一个条件是:降汉不降曹。关羽很聪明:刘备、曹操都是汉臣,我在刘备帐下投到曹操帐下,不算“叛汉”,不损名节。投曹后,关羽屡获战功,由曹操推荐,天子诏封“汉寿亭侯”,这在汉朝爵位里是排前五的,可见曹操之器重。后关羽了解大哥刘备未死,已投袁绍,便告知曹操要回刘备身边。曹操要杀关羽,一纸手令即可,曹操不可能没考虑过。但他没下手,很客观的一个原因:关羽无罪!与曹操同为汉臣,刚晋为“寿亭侯”,天下尽知,有功于汉室,曹操没有令天下人信服的理由去杀关羽。打个比方,名义上,曹、关都在献帝手下打工,关羽辞职,曹操就可以杀他?于法无据,曹丞相不好动手。

二,惜英雄获人心,不愿杀

曹操与关羽是有渊源的,刘关张结义后,与曹操第一次碰面是在联军共抗董卓的战役上,当时敌方大将华雄围城挑衅,连斩数员名将,令众将胆寒,无人敢应战。其时,一介白丁的“弓手”关羽自告奋勇出战,“温酒斩华雄”,令曹操一见倾心,惊为天人,大有英雄惺惺相惜,相见恨晚之意。曹操之所以雄霸天下,猛将如云,是因为他自己也是个英雄,也曾有只身持“七星刀”刺杀当时权倾天下的董卓之壮举,英雄吸引英雄,英雄爱英雄。曹操是真“爱”关英雄,得到关羽后,送“赤兔马”,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荐为“寿亭候”,送美女,送金银,送战袍,对关羽好到令曹操的其他将领都嫉妒。尽管关羽要走,他还是恨不起来,下不了手,万一天下一统,还有见面的机会呢?杀了关羽,有违初衷,留下千古遗憾,不杀,收买天下英雄之心,何乐而不为?曹丞相一世英名,是个慧眼识才的伯乐,对手下英雄好着呢,哪愿下这个毒手?

三,有承诺须守信,不能杀

前面提到过,关羽兵败被围,投降曹操时曾约法三章:一,降汉不降曹;二,善待皇嫂;三,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第一第二条没问题,至于第三条,估计曹操也衡量过。小沛一战,刘备生死未卜,如果死了,关羽自然死心,不可能再投他人,自己帐下多一虎将;如果刘备侥幸未死,孤身逃亡,无将无卒,保命尚且堪忧,东山再起谈何容易?人是随环境改变的,关羽是有抱负的人,也会审时度势,不见得会那么固执,所以曹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还是小看了关羽,关羽是个义薄云天、一诺千金的真汉子。他铁了心要追随刘备!没办法,曹操也算个守信用的英雄,“约法三章”条件满足,关羽要走,他必须守信,否则将为天下人耻笑。关羽固然可恼,他却不能杀!

四,还皇嫂以示好,不可杀

当时小沛一战,刘备自知凶多吉少,把家小托付于关羽。关羽投降后,曹操善待刘备家属,一方面以感化关羽之心,另一方面也在等刘备的消息,因为,在他心中,天下能执牛耳者,“唯使君与操也!”说明他也认为刘备有与他争天下的能力。劝降关羽时,他觉得刘备可能已在兵荒马乱中死了,现在情况不同了,与袁绍一战,他与关羽同时得知,刘备已在袁绍一方,曹操深知刘备此举也是一时之策,刘备不会甘于寄人篱下,只是背靠大树,再图雄起。但曹操也知道,袁绍实力不可小觑,再加上刘备的辅佐,自己很难对付。还不如让关羽回归刘备,与刘备自成一股势力,牵制袁绍、袁术,给自己争取时间。既然关羽要走,何不做个顺水人情,把皇嫂一起还给刘备,向刘备示好,暂不与已为敌。关羽杀过袁绍的爱将颜良,又由曹操批准带回了刘备老婆,多疑的袁绍还会相信刘备?肯定会斗起来!无论斗的结果如何,总归对自己有利。曹丞相思来考去,觉得关羽的离去未必是个坏事,当然不可杀。

五,顺天意大局观,不想杀

《三国演义》中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叫“隆中对”,是借诸葛孔明之口所述,最核心的内容即是前瞻地点出了“天下三分”的大局,这是孔明的高明之处。这个大局诸葛亮看到了,难道曹操就看不到?非也!曹操在刘备落魄时就与其“青梅煮酒论天下”,现在已知刘备大难未死,天意不灭,必有厚福!“三分天下”者,刘备必占其一。不如顺天从事,把关羽送归刘备,各占天份。这是曹丞相的大局观使然,所以对关羽他根本就不想杀,天意不可违也!





西隔壁邻居


贵族出身的曹操心怀天下,嗜才如命,在门第森严的东汉独创性地颁布巜招贤令》,并写下《短歌行》表明求贤若渴之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草根出身的关羽文武双全,义薄云天,在唯利是图的战乱时期洁身自好,并时常读巜春秋》警戒反省自己: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无愧青天。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放关羽,是因为爱才惜才。伯乐爱上千里马,胜似爱情故事,恰如《乱世佳人》中白瑞德爱上了郝思嘉。

温酒斩华雄是初见,一见倾心。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刘备都不算什么,何况关公只是刘备的马弓手,他居然请求出战已斩俞涉、潘凤两员大将的华雄,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而只有曹操不以门第成见待人,他慧眼识珠,就是在这衮衮诸雄中看出这马弓手的不简单:既出大言,必有勇略。并为之奉上一杯热酒壮行。“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关羽提刀出帐,飞马而去,手起刀落,鸾铃响处,马回中军。华雄首级奉上时,酒还温着。好个云长!好个孟德!好个“人生只如初见”!

屯土山招降是重逢,一见如故。刘关张打了个败仗,逃的逃散的散,剩个关云长困在土坡上。他一个败将投降还给人家提条件,说什么“降汉不降曹,善待两个嫂嫂”,而曹公居然爽快答应,凭什么呀?为什么呀?只因为一个“愛”字,爱情就是世间最厉害的迷幻药。而让曹操最难以接受的是,关公无底线地提出只要听到他大哥刘备的消息时,他就要离去,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知道我前任回来了,你这个侯补就一边去。这换谁也接受不了。可张辽是最好的媒婆。他对曹操说:“曹公,时间是最好的东西,只要你对他好,日久生情,他也就把他的前任刘备忘得一干二净了。”曹操觉得是这个理呀,诺!

封汉寿亭侯是热恋,刻骨铭心。于是,曹操开始了他自以为是的对关公的热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给金条都不好意思说,最大的手笔是封汉寿亭侯。这也太伤曹操手下那些为他抛头颅洒鲜血的将军们:“我们为你拼死拼活去,却还不如一个降将?”可这世间的理呀,就是绕不过一个“情”字。有什么办法呢,曹公爱上了,你们要理解呀。这期间曹操做了一件令自己肠子悔青的事情:他将吕布骑过的赤兔马送给了关羽,关羽再拜称谢,曹操纳闷,我送你金银美女你也没说半个谢字啊,今天为何这样?关羽说,我知道这马日行千里,若得我兄长下落,一日就可以见到他了。曹操只能安慰自己:冷静冷静!

过五关斩六将是分手,一生爱错放你的手。可就是这样,云长还是“挥手自兹去”,孟德只能“萧萧班马鸣”:他就这样走了,我送给他的金银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库中,汉寿亭侯的封印就挂在堂中,他就这样走了,只骑走了我送他的赤兔马,他是想快一点见到他的大哥刘备呀,他到了哪里?听说他过了我沿途设下的五个关卡,斩了我六员大将⋯⋯

华容道放行,终得我爱。赤壁大战中,关公请缨守华容道。诸葛亮说你不行,因为曹操厚待过你。关公回答:“曹操是厚待过我,但我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已报过他,曹操若从华容道经过,我定将他擒拿到军中帐。”于是立下军令状。可是,当曹操一行人狼狈地立在美髯须须的关羽面前,一声“云长别来无恙",昔日恩义浮现眼前!关公这才知道自己的心:“有时接受谁拒绝谁,并不是爱与不爱的问题,而是对专一的坚守,忠义才是我关云长内心深处的真爱。”放行!管他什么军令状!华容道放行,这是曹操落败赤壁后最大的安慰:足慰平生之望。

罗贯中在巜三国演义》中让刘备、关羽和曹操上演的是绝美的三角恋故事,虽狗血,但古风飒飒:新恩虽厚,旧义难忘。我知道你对我好,但是谁让他比你先到,毕竟桃园三结义是在温酒斩华雄之前啊。这世间的理呀,就是绕不过一个“情”字!






萧生一介


曹操放关羽,那都是《三国演义》里说的。

那就按书里的意思去分析。

一是曹操爱才爱名声。

曹操是奸雄,按照演义的说法,他爱收买人心。

那对于不肯降服自己的人,显示宽仁是个很好的宣传方式。

你不服我,我不以威逼,我以德服人。好吃好穿待你,待不下来你要走,我也送你走,你过五关斩六将我也不究,好事做到底。

我都做到这种地步了,不是不爱才,是太爱才,乃至你不为我用也无妨——我是真爱才。

所以,其他有意投我的,速来!

二是体现关羽的人格魅力。

丞相如此待我,我仍然要走,去投奔旧主,充分证明,关某是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

一个要爱才之名,一个有必去之心。那只能一别两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