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一切卑劣的弱点,在恋爱中都变成无足重轻,而变成美满和庄严。爱情是不用眼睛而用心灵看着的,因此生着翅膀的丘比特常被描成盲目。”

这是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名句。《仲夏夜之梦》的英文原名为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在约1590年-1596年间创作的浪漫喜剧。它描绘了以雅典大公忒修斯和希波吕忒婚礼为中心的一系列故事。包括四名​​雅典恋人和六个业余演员的冒险经历,而森林里的仙子们则在背后操作它们的命运。该戏剧是莎士比亚最流行的剧本之一,在全世界的舞台上演,经久不衰,此外还被改编成影视剧作品。这里的Midsummer即是仲夏的意思,仲夏是指夏天的第二个月,那么为什么夏天的第二个月称为仲夏呢,夏天的其余两个月怎么称呼呢?说道这里想必各位已经知道今天我们要说的主题了,那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排行排序方法——伯仲叔季。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仲夏夜之梦

伯仲叔季 源远流长

一个家庭中有兄弟数人,在给他们起名字的时候,有意用上“伯、仲、叔、季”等字,以示长幼有序;这种习惯作法,如果从西周初年算起,在我国至少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事实上这种命名习惯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因为从我们掌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期已经有很多以“伯仲叔季”命名的见于史册的人物了,可见这种命名习惯以当时的眼光来看也应是由来已久。《史记·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这里的周文王之子十人基本都以伯仲叔季命名,武王伐纣之前,都可以认为是殷商时代。同时期以此命名的的还有殷商“遗老”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他们在武王灭商后逃到首阳山,不食周粟(粮食)而死,长子叫伯夷,次子叫叔齐,这便是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此外,周文王之父也就是周武王的祖父季历名字中的季即取义自伯仲叔季。由此可见,以伯夷叔齐为习命名自西周始这一见解,实为保守说法。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伯夷叔齐采薇而食

此外,伯仲叔季的说法见于多部古籍,如《仪礼·士冠礼》:

“礼仪既备...曰某甫;唯其所当。”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单、刘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以伯仲叔季的顺序为基础取名的习惯,从商周时起,一直到民国期间,绵延了数千年,可谓源远流长,时至今日,想必仍有执国学情结者以此命名后辈,这大概是传承千年的国学文化的魅力所在吧,这别样的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渐渐在时间长河中,凝作永恒。

别于长幼 不分男女

伯仲叔季,也可称孟仲叔季,唐《孔颖达疏》载:

“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

这里提出,孟仲叔季用以区别兄弟姊妹的长幼顺序,而孟和伯都是年纪最大(相对)的意思。与此对应的是伯仲叔季的“季”,《说文解字·子部》:“季,少称也。”段注:“叔季皆谓少者,而季又少于叔。”“季”在长幼排行中,是指最小的一位,按照伯仲叔季的顺序可以“恰好”是排行老四,但却不是特指老四。如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季为字,这里的季就是老三,因此季的意思是最小,按伯仲叔季顺序排列时指“第四”是特殊情况;刘季少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游手好闲”,至少其父刘太公这样认为。刘父曾当刘季指出刘季不如其二哥善于经营。因此有刘季在当了皇帝以后,得意洋洋地对父亲说:“今某业之所就,孰与仲多?”意思是要同他的二哥刘仲比个高低。

“伯”是排行老大,《说文解字·人部》:“伯,长也。”如伯兄,即长兄。又,“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仲”则是老二。“仲,中也。如仲裁,即以仲取中立之意。《说文解字·又部》:“叔,拾也。”“叔”字的本义是拾取,字形以手拾豆会意;表示排行次序是假借用法,后来假借义通行,而本义反倒废弃不用了。值得提出的是,“叔”字和“季”字的实际用法类似。叔通常是排行老三,但也可以用于兄弟二人中较小的一位,同样以伯夷叔齐为例,长子伯夷,次子叔齐。

那么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这伯仲叔季,在一个家庭有四个孩子的时候使用起来还得心应手无可厚非,那么如果有四个以上的乃至更多的孩子的时候呢,伯仲叔季的排行法怎么用呢,岂不是重复乱套了吗?君兮莫慌,你我想到的,古人自然也想得到。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家庭有四个以上的孩子,老大老二老幺(排行最小的)依次对应伯仲季。其余的都是叔。同样以文王十子为例: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长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发,次曰管叔鲜,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铎,次曰
成叔武,次曰霍叔处,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载。冉季载最少。”

这里除了武王姬发和周公旦是特殊情况外,其余诸子接以此标准命名。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周武王姬发

虽然伯仲叔季排行法常用于男子名,但并不是男子专属。兄弟间讲排行,姊妹间也是讲排行的;古代待嫁女子通常是在姓氏之前加“伯(孟)、仲、叔、季”等字,如伯姬、叔姬之类。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之一的《孟姜女》的主人公孟姜女,相传为秦始皇时人,以哭夫崩城而闻名,她姓姜,“孟”表示她排行老大,照现今的习惯说法就是姜家大小姐。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

引申用法 区分时令

孟(这里不用伯)仲叔季。同时又被用于四季排行。不管多于或少于四个,“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个,它就是老三。此外,季还有“终了”、“末了”之意,“春夏秋冬”就因各自分“孟、仲、季”三个月(即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因而称为“四季”。值得提出的是,这"孟仲季"在季节中的应用主要对应我国从古至今历来管用的阴历历法,因此,前面所说的仲夏,在我国通常指的是阴历五月。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一年分四季,一季分三段(孟、仲、季)

此外,有成语不相伯仲难分伯仲,用以比喻人或事物不相上下。另陆游以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歌颂蜀汉丞相诸葛亮。

伯仲叔季 名人辈出

历史上名字中带伯、仲、叔、季的人不计其数,名烁青史的也大有人在。如,

孙策,字符,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孙吴的奠基者之一。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江东小霸王孙伯符

孔子,名丘,字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圣人孔仲尼(Johnny?)

鲍叔牙,姒姓,鲍氏,名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管鲍之交”的“鲍”即是指鲍叔牙。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管鲍之交(那时候还不叫好基友啦)

马良,三国时期蜀汉侍中。字常,马谡之兄。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名,而马良又在五人中最为出色,因此有“马氏五常,白眉(马良)最良”的赞誉。

不是甲乙丙丁,亦非一二三四,古人用这四字排序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不,不不,神笔马良不是我)

本篇到此结束,欢迎各位朋友点赞关注,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