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十七岁的时候我已经高中毕业,即将开启人生新阶段。而这本书的主人公,才刚刚进入学校。


一个十七岁才首次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现在却戴着一顶顶学历高帽。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都是让人羡慕的词。谁又能将这些词同一个在垃圾堆里长大的女孩子联系到一起呢?


这是我寒假看完的第一本书,看完的第一感觉:文学的虚构性总是能满足人内心的爽感。


一个在垃圾堆里长大的女孩子,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可不就是一部人生大逆袭的爽文吗?


不过,如果只是简单的爽文,我也不会做第一篇推荐了。


01


小说里的主人公叫塔拉,是家中七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年纪最小,却并没有得到任何额外的宠爱。


衣服拣最破烂的穿,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


甚至其中一个哥哥有暴力倾向,每次的被施暴者都是她,母亲知道后却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在塔拉向父亲告知自己被肖恩打一事后,一身伤却得不到父亲的信任。


气不气?我当时看到这里,想着要是我怎么着也该趁着这个哥哥睡着的时候暴揍他一顿,然后拿着自己的积蓄直接走人。


可是塔拉做不到。


她的父亲带着一家人与世隔绝,坚信世界末日是真实存在的,抵制社会一切文明,母亲是个赤脚医生,用意念和一堆奇怪的酊剂给人治病,对丈夫唯唯诺诺不敢有半分违抗,看着女儿被儿子欺负只是选择无视和沉默。


原生家庭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就提过了这个中性词,而近年来『原生家庭』这个词在很多文章以及知乎微博等软件上出现频率都很高。


从《欢乐颂》里的樊胜美,再到《安家》里的房似锦,无不在提醒我们糟糕的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伤害和影响有多大。


疲倦时家是温暖的港湾,但来自这个港湾的伤害,也是最能伤人的。


那些来自身边最亲的人的嘲讽和否定,那些屡次得不到理解的失望,还有无数个想张口辩驳却又垂眸沉默的瞬间,我想或多或少大家都有经历过。


在我公众号发第一篇推送后,不到一小时就有人加我,听了一个长长的关于家庭的故事,沉重又无奈。


看他人的故事总是走马观花纷繁不已,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些人匆匆掠过,而有些人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了珍惜。


跳出原生家庭的方法论,无外乎自己努力,我想这个努力的前提,是自己对现实存有清醒的认知后有着坚定离开的决心,至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但大家应该明白的是,也不是所有的锅都要让『原生家庭』来背。


纵使成长环境由不得自己决定,总有人在看清生活的本质后不甘堕落,仍然热爱生活,用善良对待这个世界。


荐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02


给塔拉点亮指路明灯的人,是她的另一个哥哥泰勒,喜欢看书,和其他孩子格格不入。


泰勒告诉她要离开这个地方去读大学,并且早于塔拉去做了。这使得塔拉找到了方向,偷偷自学,并在数月后获得了大学录取通知书,随后开启了新的人生。


荐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而当下的我们,出生后,等到三四岁在幼儿园玩一玩,然后进入九年义务制教育,再中考高考一路走过来,这样按部就班的日子似乎是大部分人的常态。


我父母跟我常说的话是:你读书是为了你自己,跟我们没有关系。


可是,怎么个为自己法,却没有告诉我答案。


我总觉得之前好些年都活得浑浑噩噩,什么为了我自己,还不是老师要求要背的,为了我自己的话,我才不会背那么多东西;


什么为了我自己,还不是因为身处在这个环境里被形式主义所逼。


真的是造化弄人,当我去高中实习的时候,天天抓着学生背书,我才知道这种想法有多可气。


荐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所以,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读书的意义又在哪里?


等我好不容易意识到要看更多书见更大世界的时候,我已经快要大学毕业了,因为一些原因没有选择继续读书。


和我一样的,我身边大部分朋友也都是读到本科毕业就进入了工作,不太想盖棺定论,但未来潜心学习的时间可能不会分配的太多。


荐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视野开阔了,生活里简单的快乐也慢慢变得多了起来。就算我每天读书(其实这很难做到),未来可能也不会成为一个多成功的人,但每天接收一点在自己圈子之外的东西,至少今天的自己,有和昨天不一样。


对比其他哥哥姐姐以及那些仍身处泥泞之地的人,塔拉无疑是幸运的,造成她前十七年封闭生活的原因有太多种。


最终,她还是靠教育,推翻了之前被父亲强迫式植入的世界观,离开了大山。

荐读:《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沙粒不可计数,叠压成沉积物,然后成为岩石。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


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